譚燕瑜 謝雨萍 王祖良
[摘要]旅游扶貧開發對促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發展的宏觀經濟社會效應,并不能代表和反映直接利益相關者——貧困人口的實際受益情況。村民獲益性感知會直接影響旅游扶貧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從微觀的視角對少數民族村寨旅游扶貧村民感知的綜合效益進行實證分析,從而為民族地區動態檢驗和監控旅游扶貧工作的成效提供借鑒建議。
[關鍵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扶貧;效益;感知
[中圖分類號]F592.7;F323.8[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近年來,少數民族村寨、旅游扶貧問題備受專家學者關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設是國家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是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促進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載體。2012 年,國家民委頒布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規劃綱要,支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與發展;2014 年,國家民委發布了《關于命名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全國共有340個村寨被作為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予以命名掛牌。少數民族村寨大多地域偏遠,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豐富,但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因此,民族村寨、貧困地區與旅游資源富集區重疊性現象非常突出,少數民族村寨村民大多數處于貧困狀態。不少民族特色村寨通過旅游扶貧開發,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得以挖掘和保護。然而不少地區旅游扶貧開發關注的焦點是貧困地區旅游產業發展和整體經濟增長,對旅游扶貧開發效益的評估也以宏觀經濟效應為主。不可否認宏觀經濟效應是扶貧效應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旅游扶貧的核心是解決貧困人口的獲益和發展問題。
對旅游扶貧效益的評估可以檢驗和動態監控旅游扶貧工作的成效,促進貧困地區和人口的可持續發展。國內學界對旅游扶貧效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觀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方面,而對作為旅游扶貧主體對象的個體——農民感知效益的研究則較少;在研究區域方面,對宏觀層面的省市、縣域、民族地區研究較多,而對微觀層面的貧困村、民族村寨研究較少;在效果評估方面,貧困人口參與、扶貧對象利益訴求與村民感知等方面研究較少;國內外大量的實踐證明,旅游扶貧帶來的宏觀經濟效應并不等于貧困人口的獲利和發展。在不同的因素作用影響下,貧困人口在旅游發展過程中付出的代價可能大于其實際收益。“發展經濟學理論也證明非均衡經濟發展模式下,弱勢群體的利益和整體經濟利益并不能實現同步增長,弱勢群體的利益不能自動實現。”而作為直接利益相關者,貧困人口對旅游扶貧的獲益性感知會直接影響到其參與程度和行為,從而進一步影響到旅游扶貧的滿意度和整體績效。為此,本研究以少數民族村寨貧困村民為切入點,從經濟效益感知、社會效益感知、自然環境效益感知以及村民的參與意愿等方面評估少數民族村寨旅游扶貧的效益。
桂北民族地區是廣西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積最大的地區之一。該地區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扶貧具有較明顯的優勢,同時也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集中地區。少數民族村寨各項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相對滯后,公共基礎設施薄弱,這給旅游項目的開發帶來了一系列的困難,同時旅游扶貧的項目牽涉的旅游地資源、社會關系復雜,導致旅游扶貧的效果也難以把握。但不管采取何種模式或基于何種視角的旅游扶貧,都應立足于貧困地區的獲利和可持續發展,立足于貧困人口的發展機會和收益。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運用文獻閱讀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選取廣西龍勝、三江、金秀三個國家級重點貧困縣典型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為例,從村民對旅游扶貧開發的經濟效益感知、社會效益感知、自然環境效益感知和參與意愿的視角對少數民族村寨旅游扶貧的效益進行評估,分析少數民族村寨旅游扶貧開發的效果及存在問題。
3 少數民族村寨旅游扶貧村民感知效益的實證
分析
3.1 資料來源
問卷調查的內容分為三部分:一是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二是村民對旅游扶貧對經濟收入、社會文化生活和自然生態環境的效益感知;三是村民旅游扶貧的參與意愿以及對少數民族村寨旅游扶貧的建議。筆者在龍勝和平鄉龍脊古壯寨、三江林溪鄉高秀村和金秀金田村開展田野調查,同時發放問卷 200份,回收190 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80 份,有效問卷率為90%。由于當地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且外出務工人員多,因此調查對象較少,但同質性高。因此,樣本量基本滿足調查要求。問卷回收后,利用SPSS 22.0軟件為分析工具,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信度分析和相關分析。
3.2 結果與分析
3.2.1? ?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村民對旅游扶貧開發的效益感知。(1)濟效益感知。貧困人口在旅游開發中獲得的經濟收入和就業機會是旅游扶貧開發效應的最主要和最直接體現。在調查樣本中,54.7%的村民家庭參加了村寨的旅游經營活動,45.3%的村民沒有參加。而在參加了旅游經營活動之后,11.8%的村民感覺收入明顯提高,71.4%的村民感覺收入有所提高,但也有村民感覺到收入幾乎沒有影響,這樣的比例14.7%。可見,旅游開發給大多數村民帶來的經濟收入是明顯的,村民感受到的變化較為強烈。然而,在調查中,村民對旅游扶貧開發的實際參與度不高,但參與意愿強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將在下文進行分析。在對旅游扶貧整體效果的感知方面,大部分村民認可旅游扶貧開發帶來的正向經濟效益。其中,59.4%的村民感覺有效果,23.4%的村民感覺說不清楚,15.6%的村民感覺效果小,1.6%的村民感覺幾乎沒有效果。說明少數民族村寨村民對旅游扶貧效果的期望值較高,盡管旅游開發給他們帶來了收入的增加,但卻沒有達到他們預期的效果。這意味著對貧困村民而言,旅游收益存在一定的漏損。追求經濟利益是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最主要的動機,社區成員對于旅游業所能提供的生存和生活資源的依賴度決定了他們的參與程度、策略和形式。貧困村民對旅游扶貧經濟收入的感知,直接影響到他們對旅游扶貧開發的支持度以及參與積極性。在社會交換論中,社區個體會對交換進行評估,以對收益和代價的衡量來決定交換行為。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村民對旅游扶貧開發的經濟收入感知較強烈,對旅游扶貧開發持支持和肯定態度,從側面表明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村民在旅游扶貧開發中的整體感知是獲益大于損失。
(2)社會效益感知。這一部分選取19個反映村民個人生活和社會文化環境變化的指標進行社會效益評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村民對旅游開發帶給個人的生活變化感知比較強烈。43.8%的村民認可旅游扶貧開發促進當地經濟發展,51.6%的村民認可增加收入,39.1%的村民認可生活水平提高,感受到旅游發展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變化。而村民對旅游開發增加就業機會、當地物價如常的感知并不是十分強烈。而對觀念改變、增加了村民互幫互助、貧富兩級分化、少數人受益等反映社會文化和人際關系指標的感知較弱,沒有明顯傾向。
村民對個人生活的積極變化感知比較明顯,也從側面證實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扶貧帶來的社會效應。在訪談中,個別村民認為旅游扶貧開發增加了地方財政收入,但個人收入的增加則不明顯。村民對于旅游扶貧開發的利益分配比較敏感,認為旅游受益面小,但參與旅游欲望強烈。說明旅游扶貧開發對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文化、環境狀況有積極的影響和貢獻,但是在具體的利益分配上存在利益漏損的情況比較普遍,村民所得較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雖然擁有豐富的自然和社會文化資源,但由于旅游開發可依托的基礎條件薄弱,需投入大量的建設基金,在開發過程中缺乏科學的規劃和指導,整體的規模效應并未形成,因此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開發還處于初級的、零散的狀態,旅游扶貧開發帶來的利益惠及面也比較有限。
旅游開發還在一定程度上給少數民族地區村寨的傳統文化習俗、社會生活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帶來影響,大部分村民認可旅游開發促進了交通便利性、促進了與外界的信息交流、保護了當地傳統文化、通信、網絡覆蓋好、水電供應充足、提高了社會知名度;而對旅游扶貧開發帶來的負面的社會效益感知并不強烈,有25.4%的村民認為旅游扶貧改變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民風民俗,3.2%的村民認為交通和人口過度擁擠、嘈雜,而沒有村民選擇“增加了賣淫嫖娼、賭博、吸毒等不良現象。由此可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村民對旅游扶貧開發的態度是認可的,對社會效益的感知是積極正向的。
(3)自然環境效益感知。對于旅游開發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感知方面, 35.5%的村民認為環境衛生治理越來越好,25.0%的村民認為自然生態環境得到開發和保護,25.8%的村民認為村民環保意識增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處于旅游開發初期,并未大規模的招商投資,游客量少,多為周邊地區的短線旅游者。相反,由于旅游開發,使得雜亂的村寨環境衛生得到一定的改善。而對“環境污染加重”、“噪音增多”、“土田地、樹林受到破壞”等消極影響沒有產生抱怨,感知不不明顯。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尚且處于初級階段,自然環境和資源的開發利用尚未充分,消極影響還未產生;二是村民的關注點更多的停留在旅游開發帶來的經濟效益,而對自然生態環境缺乏保護意識。
3.2.2 感知效應的可持續性。當地村民對旅游扶貧開發的支持力度及參與旅游的意愿直接影響和反映了旅游扶貧效應的可持續性。在訪談中,當地村民對旅游開發持支持態度,大部分人表示如果能夠改善生活狀況,愿意配合發展旅游業。一方面由于村民從旅游扶貧開發中的確得到了實惠;另一方面,村民經營傳統的農林牧漁業經營所獲的的經濟和社會價值有限,旅游業的發展能夠擴充村民的收入來源。村民的參與意向和積極性是評價旅游扶貧效應可持續性的重要指標。從參與意愿看,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62.5%的村民非常愿意參與到村寨的旅游開發活動中,25%的人表示比較愿意,只有1.6%的村民表示不愿意參與。而在參與類型的選擇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經營農家樂體驗活動、制作或加工當地特色旅游產品、在旅游服務接待區開餐館、商店等。這表明村民參與旅游業意愿強,尤其比較傾向于從事自主經營方式或自主加工等自主性、靈活性比較強的職業。而對“成為當地專業的旅游接待服務人員”的選項最少,這表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村民受傳統保守觀念的影響,比較傾向于旅游業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而對在旅游部門中就業的積極性不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旅游服務技術和技能缺乏,是限制村民參與旅游業的重要因素。
整體而言,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村民對旅游扶貧開發持歡迎和支持的態度,對旅游發展前景抱有很大期望。約有50%的村民認為鄉村旅游開發有助于村民脫貧,23.4%的村民認為效果小,只有1.6%的村民認為幾乎沒有效果。少數民族村民對旅游開發幫助村民脫貧持支持和肯定態度,說明這些地區旅游扶貧開發實際產生的扶貧效應比較明顯,但如何使旅游扶貧真正立足于貧困人口,擴大惠及面,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扶貧開發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
4 結論
通過對桂北地區少數民族村寨村民對旅游扶貧感知效應和效應的可持續性的分析,總體上,村民對旅游扶貧的社會和經濟效應感知明顯,對環境效應感知較弱。對少數民族村寨個體村民而言,旅游扶貧開發增加了收入機會和發展機會,但由于區域資源限制、旅游業態發展不充分及農民個體能力不足,從而導致旅游扶貧經濟效益未充分發揮,惠及面不廣,村民的實際經濟收益提高幅度不大。農民對旅游扶貧開發社會效益的正向感知強烈,負向感知不明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村民對旅游扶貧開發主觀性的參與意愿較高,但受經濟、文化等因素制約,實際參與能力不足,參與旅游扶貧開發的深度和廣度有限。如果能因地制宜,從民族地區特色村寨的資源、區位以及產業發展的全局出發,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加快旅游產業融合的進程,將會在更大范圍內帶動貧困人口的發展,旅游扶貧開發將發揮更大的效應。
因此,在完善少數民族村寨的旅游扶貧開發中,培育貧困人口的發展能力,出臺旅游扶貧開發政策,加強旅游相關技能的培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只有貧困人口有能力 、有機會參與旅游扶貧開發,旅游扶貧的惠及面才會更寬,旅游扶貧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同時,在旅游利益分配中需更注重當地農民的利益,提高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村民的獲得感。大部分農民參與旅游扶貧開發意愿強烈,這是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強大的內在推動力,政府應以農民受益為出發點,對農民進行積極引導和鼓勵,提高村民的參與能力和參與層次,提供機會擴大村民的參與面、全方位拓展參與途徑。此外,還需要根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資源,因地制宜地開發適合當地的旅游項目和村民參與路徑,從而提高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村民參與旅游扶貧開發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速水佑次郎.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M].李周,譯.北 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 薛寶琪,劉長運,范紅艷.目的地村民旅游感知態度研究—以丹江口水庫南部東岸及南岸為例[J]. 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2).
[3] 向延平.湘鄂渝黔邊區旅游扶貧績效評價感知調查研究—以德夯苗寨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9(07).
[4] 楊光明,陳旭川.基于村寨特色旅游的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實踐研究[J].中國發展,2017(10).
[5] 譚元敏,張國超.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研究述評[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
[6] 陳南希,李長宇,吳永清.旅游扶貧視角下少數民族地區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以湘西芙蓉鎮景區為例[J].湖南農業科學,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