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寶根 彭永樟



[摘要]基于2002-2017年江西省農業相關統計數據,運用DEA-SBM模型對農業綠色發展效率進行測度與評價。研究結果表明:江西省農業綠色發展效率存在較大地區差異;農業綠色發展效率整體上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農業綠色發展效率時序上正逐漸趨于改善。針對研究結論,提出了幾點相關建議:積極探索具有地區特色的農業綠色發展路徑;強化農業綠色生產技術創新及推廣應用;發揮農業在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中的作用。
[關鍵詞]DEA-SBM;江西省;農業;綠色發展效率
[中圖分類號]F323.3[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生態的重要屏障,同時還是三農問題的關鍵方面,因此,思考農業問題必須同時關注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經濟問題、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經濟進入了新時代,其基本特征是中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業也應順應新時代要求,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農業綠色發展是一種關注農業經濟增長、生態環境友好和社會進步的新型農業發展范式,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因此,農業綠色發展問題研究已成為探索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
針對綠色發展問題,現有文獻開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綠色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成為研究熱點。諸多學者根據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在相關綠色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中,通常采用某指標來具體反映綠色發展水平。現有相關文獻中,綠色指數、綠色經濟發展指數、生態效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等被認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綠色增長程度或綠色發展水平,在區域或產業綠色發展綜合評價中被廣泛應用;綠色發展水平相關測度方法主要包括:生命周期評價法、能值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法。從現有研究看,因指標選擇不同、模型設計不同以及數據不同,其研究結果會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同時現有文獻更多關注工業綠色發展量化研究,對農業綠色發展相關量化研究不足,且對綠色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更多關注經濟經濟系統、生態系統和環境系統的指標,對社會系統指標考慮不夠;且鮮有對江西省農業綠色發展進行系統研究。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引入DEA-SBM模型對農業綠色發展效率進行綜合評價;農業綠色發展效率評價中增加了社會指標的考察;以欠發達地區和傳統農業大省江西為例,更具研究的典型性和可參考價值。
2 農業綠色發展效率測度模型
1978年,著名的運籌學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首次提出數據包絡分析(簡稱,DEA模型)方法,用于評估相同的部門之間的相對有效性(又稱為DEA有效)。DEA模型通過運用線性規劃及統計方法比較決策單元與參考單元之間的相對效率,其蘊含著最小化投入和最大化產出的思想,但實際生產過程常存在環境污染、社會失衡等“非期望產出”。從綠色發展的視角看,應在一定投入的情況下盡可能增加期望產出而減少非期望產出。農業綠色發展效率需考慮農業經濟增長、農業碳排放、城鄉失衡等因素,實現經濟、環境與社會的統籌協調發展。本研究把農業碳排放和城鄉收入比作為非期望產出,考慮非期望產出的DEA-SBM模型來測算江西省農業綠色發展效率。
假設有個決策單元DMU,每個DMU含有投入、期望產出、非期望產出,且有、、。定義矩陣、、:
其中,,則考慮非期望產出的DEA-SBM模型表達式如下:
其中,是投入和產出的松弛變量,表示投入冗余,表示非期望產出冗余,表示期望產出不足;是權重向量。函數對于、、呈現出遞減關系,且。對于某一決策單元DMU而言,僅當時,該決策單元才DEA有效,否則DEA無效。
3 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3.1 投入產出指標選擇
本研究以江西省各地級市農業為研究對象,結合研究目的、科學性、數據的可獲性以及農業生產自身特點,選取耕地面積、農業固定資產投入、農業勞動力人數等作為DEA的投入指標,選取農業生產總值作為期望產出,選取農業碳排放和城鄉收入比作為非期望產出,如表1所示。
3.2 數據來源
農業產值、耕地面積、農業固定資產投入、農業生產總值等數據均來源于2003~2018年《江西省統計年鑒》;農業碳排放是基于IPCC碳排系數法測算所得,主要借鑒李波等(2011)的相關研究成果;城鄉收入比等于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來源于2003~2018年《江西省統計年鑒》。
4 測算結果與評價
4.1 江西省農業綠色發展效率地區差異分析
從表2可知,2017年南昌、九江和贛州的綜合效率高于省內其他地級市,效率值均超過0.8,這表明這三個地區在農業資源利用、農業環境污染和城鄉均衡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南昌、九江和贛州是江西境內重要的農業生產區域,也是江西社會經濟發生水平較好的區域,有較好的農業基礎設施、農業機械化以及城市反哺農業農村的政策;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江西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不斷深化,作為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走在江西前列的南昌、九江和贛州,強化了對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視,更加關注農業經濟增長、生態環境和城鄉均衡等統籌協調發展。相對其他省內地區,景德鎮和新余兩地區農業綠色發展綜合效率最低,均值低于0.5,這一定程度上源于景德鎮和新余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不高、農業環境污染較嚴重和城鄉差距擴大等。景德鎮和新余是江西省境內重要的貧困集中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農業經濟規模較小,農業生產方式也相對落后,綠色發展意識欠缺,城市反哺農業的能力不足,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該區域農業綠色發展。因此,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更加注重農業綠色發展,同時也更具備條件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其農業綠色發展效率也往往處于較高水平。
4.2 江西省農業綠色發展效率時序演化分析
通過江西省11個地級市農業等相關投入產出數據,可計算出江西省各地區的農業綠色發展效率,對各地級市的農業綠色發展效率計算均值,可得出2002-2017江西省農業綠色發展效率時間演化趨勢,如圖1所示。
從圖1可知,2002~2017年江西省農業綠色發展綜合效率、技術效率、規模效率整體水平不算高,但都呈現出持續改善的態勢;這表明江西農業經濟、環境與社會等統籌協調發展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農業發展模式正逐漸被改變,且更注重農業農村與城市的均衡發展、公平發展。其中,技術效率高于規模效率,一定程度上說明綜合效率的提升主要源于技術效率的變化;此外,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的差距慢慢變小,這一定程度上說明規模效率正逐漸成為綜合效率提升的重要驅動因素。技術效率通常反映了在規模效應最優化的情況下,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對綜合效率的提升作用;而規模效率反映了在既定生產力水平的情況下,生產方式的優化對綜合效率提升的作用;因此,努力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和積極優化農業生產方式成為提升江西省農業綠色發展效率的重要途徑。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本研究基于2002~2017年江西省農業投入與產出相關統計數據,運用DEA-SBM模型,對江西省農業綠色發展效率的地區差異與時序演化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結果表明:
5.1.1 江西省11個地級市農業綠色發展效率存在較大的差異。南昌、九江和贛州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其農業綠色發展效率也較高,最高綜合效率為0.885;而景德鎮和新余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其農業綠色發展效率也偏低,最低綜合效率為0.479;從而表明江西省省內不同地區農業綠色發展效率的較大的差異以及經濟發展水平與農業綠色發展效率存在較大的相關性。
5.1.2 江西省農業綠色發展效率不高但正逐漸趨于改善。近十幾年來,江西省農業綠色發展綜合效率均值僅為0.495,處于總體處于較低水平,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但從時序演化趨勢看,江西省農業綠色發展效率正逐漸趨于改善,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對綜合效率的貢獻趨于均等水平;從而表明生產力水平對農業綠色發展效率的促進作用在弱化,而生產方式對農業綠色發展的促進作用正在強化;但兩者都是促進江西省農業綠色發展效率提升重要因素。
5.2 政策建議
基于本研究結論,并結合江西省農業資源、農業經濟、農業生態環境和城鄉發展等實際,因地制宜,提出以下建議:
5.2.1 積極探索具有地區特色的農業綠色發展路徑。根據江西省各地區農業資源現狀、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生產方式以及城鄉發展現狀等,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綠色發展效率提升途徑。比如:各地級市根據自身農業要素稟賦特點,充分挖掘地區農業資源價值和生態價值,以市場為驅動,不斷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調整要素投入比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要素邊際報酬最優;依據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農業綠色發展效率的差異,實施差異化的農業綠色發展政策機制,獎罰力度差異化。
5.2.2 強化農業綠色生產技術創新及推廣應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應不斷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特別是低碳綠色技術的創新及推廣應用。政府對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給予政策扶持,積極引導企業、科研機構等開發低碳綠色環保技術;鼓勵和引導農業生產主體調整農業生產模式,由高排放、高污染等粗放型農業生產模式轉向低碳、環保、綠色等集約型農業生產模式。
5.2.3 發揮農業在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中的作用。農業綠色發展不僅要關注農業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友好,還應關注城鄉統籌協調發展。農業興旺,則農村興旺;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不斷優化農業結構,積極鼓勵農民多種化經營,增加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此外,應建立和完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體制機制,實現城鄉利益共享、均衡發展和公平發展;以實現江西省農業經濟增長、農業生態環境友好和社會進步等的統籌協調。
[參考文獻]
[1] 林衛斌,陳彬.經濟增長綠色指數的構建與分析——基于DEA方法[J].財經研究,2011,37(04):48-58.
[2] 向書堅,鄭瑞坤.中國綠色經濟發展指數研究[J].統計研究,2013,30(03):72-77.
[3] 鄧波,張學軍,郭軍華.基于三階段DEA模型的區域生態效率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1(01):92-99.
[4] 陳詩一.中國的綠色工業革命:基于環境全要素生產率視角的解釋(1980—2008)[J].經濟研究,2010,45(11):21-34+58.
[5] 呂彬,楊建新.生態效率方法研究進展與應用[J].生態學報,2006(11):3898-3906.
[6] 朱玉林,周杰,李莎,劉旖.基于能值理論的湖南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生態效率分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4(06):86-89.
[7] 李爽,董玉琛.基于三階段DEA模型的我國綠色發展水平的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9(02):63-66.
[8] 魏權齡,岳明.DEA概論與C~2R模型——數據包絡分析[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89(01):58-69.
[9] 李波,張俊飚,李海鵬.中國農業碳排放時空特征及影響因素分解[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08):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