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斌 盧靜
[摘要] 荊州市農業資源豐富,特別是溫、光、水、土資源適宜很多南北作物種植,獨特的自然資源催生出一大批特色農業產業和特色農產品。掌握農業特色資源現狀,補齊發展短板,提高種養效益,是荊州市實現農業轉型發展、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特色農業;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識碼]A
農業是基礎性產業,產業興旺事關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荊州是農業大市、資源富市,利用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名特優新產品,并將其轉化為特色商品,已成為促進荊州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解決當前農業產業大而不強、農業品牌多而不響、農民收入增而不快等問題的有效突破口。
1發展現狀
1.1農業資源豐富
荊州市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腹地,古云夢澤沖積平原,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是南北作物兼備的適宜種植區。耕地面積68.47萬hm2,土壤以水稻土、潮土、黃棕壤為主,土層深厚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發育,素有“魚米之鄉”“南方黑土地”的美譽。境內兼有湖區、平原、丘陵、山地四種地貌特征,其中水資源極為豐富,水域面積占版圖面積的1/4,是內陸最大的淡水養殖市。生物資源十分豐富,現有生物資源3300多種,其中農作物品種1169個,畜禽品種33個,水生生物385種(魚類82種),森林植物620余種,藥用生物956種。豐富的生物種類和品種資源為農業結構調整和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資基礎。目前,已初步形成湖區特色水產種養業(藕、蓮、荸薺、菱果、芡實、茭白、再生稻、水田油菜、蝦、鱉、鰍、鱔、黃顙魚、蛋鴨等)、平原特色經作產業(葡萄、黃桃、西甜瓜、中藥材、竹筍等),山林產業(柑桔、花卉、速生林、散養家禽等)三大類產業。
1.2 產業布局合理
一是依水產業初具規模。主要分布在監利、洪湖等濱湖區、低湖區,水稻、水產、水生蔬菜、水田油菜、水禽(“五水產業”)格局基本形成。再生稻近年來發展突飛猛進,面積近6.67萬hm2,水生蔬菜面積0.8萬hm2左右(不含湖泊),蛋鴨存籠近800萬只。二是平原旱地特色明顯。荊州區正在打造特色干鮮果生態觀光、花卉林木種植和城郊休閑漁業三大特色產業長廊。江陵縣特色水果、竹筍、藥材、菊花種植基地蓬勃發展。洪湖特色大豆發展到0.27萬hm2。三是山林產業加快發展。松滋、石首利用山地、丘崗地發展山林產業和林下經濟,速生豐產林基地以年均1萬hm2以上的速度遞增,僅吉象公司帶動石首、松滋等縣市造林就達2萬hm2。全市林下養殖規模近700萬只。松滋正在著力打造柑桔1.33萬hm2的柑桔長廊。
1.3 產業鏈條延伸
一是產量規模逐步擴大。蝦稻共作稻漁種養模式近幾年呈現加快發展態勢,面積總產占全省近40%、全國10 %。水生蔬菜面積近15年新增163%,面積、產量在全省排第三位。公安縣享有“江南吐魯番”美譽,葡萄種植面積占全省50%以上,2018年榮獲“江南葡萄第一縣”稱號。二是產業鏈條逐步完善。在市場帶動下,小龍蝦加工企業有20多家,以稻漁為主的專業合作社超過120個,縣鄉村小龍蝦收購流通網點超過3000個,餐飲企業近1200家,相關從業人員近15萬人。湖區蓮產業已開發出蓮子、藕粉、藕帶、荷葉茶、蓮心茶等系列產品。蛋鴨產業從飼料生產到成品深加工,已形成完整產業鏈,小胡鴨、雙港、宇祥等一大批禽蛋加工企業加盟禽蛋產業發展。三是產業效益逐步提升。2018年,全市葡萄產業畝均產值過萬元,稻田養蝦每667m2純收益可達2000~5000元,泥鰍、黃鱔養殖每667m2純收益可達7000元,蛋鴨產值9億元,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可達到1800億元以上。
1.4 品牌意識較強
通過企業、科技、政府、市場“四輪驅動”,著力創建品牌,特色產業品牌產品市場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全市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93家,其中國家級6家、省級87家,生產加工范圍涵蓋糧油、蔬菜、水果、茶葉、鴨蛋、老鴨、小龍蝦、藥材等多個特色產業?!昂楹偕久住?、“洪湖蓮藕”、“洈水刁子魚”、“監利豬”等12個特色農產品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有機食品5個、綠色食品145個、無公害食品產品標志229個。“荊州味道”“綠水荊江”優質農產品公共品牌,正在引領眾多地方品牌走向市場。
2存在問題
2.1 種質資源保護不夠
由于資金、技術投入不足,特色農產品繁育技術、條件和規模較為落后,缺乏對特色種質資源多樣性的有效保護,種苗供應不足,種質日益退化。全市葡萄種苗大多依靠外地供應,小龍蝦、泥鰍、黃鱔人工繁育體系滯后,河蟹苗種培育技術剛剛起步,野生長吻鮠資源日益萎縮、近親繁殖易造成種質退化,荊江蛋鴨新品系尚處于選育階段,生產性能未最終定型。監利豬、八寶棉花、公安砂梨等傳統種質資源缺乏比較優勢。
2.2 綠色發展水平不高
特色產業標準制定不全,標準執行不到位,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不夠完善。蝦稻種養殖區在飼料、藥劑等投入品管控和質量安全上存在隱患。泥鰍、黃鱔養殖操作規范不統一、標準化生產程度不高。標準化蛋鴨籠養技術尚處于探索試驗階段,各養殖場設施簡陋,存籠規模量小,少數達不到環保要求。
2.3 產品精深加工不夠
小龍蝦、葡萄等多數產業精深加工水平不高,比較效益低。全市無一家從事葡萄精深加工的企業,小龍蝦以供應鮮蝦為主,個別加工也僅限凍蝦仁和整肢蝦,在蝦殼等廢棄物的深度開發和小龍蝦文化發掘上缺乏創新。除蓮藕、藕帶、蓮子外,其他水生蔬菜和泥鰍、黃鱔等特色漁業精深加工產品比重小,多數以供應鮮貨為主。
2.4 龍頭帶動能力不強
缺乏有實力、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產品加工、分集、包裝、儲藏等技術手段較落后。產業利益聯結機制較為松散,訂單農業發展不夠,企業、農戶違約現象時有發生。
2.5 品牌數量多而不響
特色農產品商標和品牌資源尚未能很好挖掘利用,品牌小、多、雜,市場份額較小。洪湖市蓮藕、藕帶、蓮子加工企業有32家,專業組織有46家,但只有4個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河蟹主要依托梁子湖貼牌銷售。泥鰍、黃鱔以出售生鮮產品為主,生鮮銷售量占到總產量的80%。
3 對策建議
3.1 突出特色,實現區域化布局
3.1.1 科學規劃產業布局。按照 “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思路,因地制宜,精心編制特色經濟發展規劃。充分利用本區域內地形地貌等自然資源稟賦,挖掘、創造、放大特色,堅持“種養”結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思路,注重發掘產品地域價值和文化價值,使特色種植養殖業上規模、上檔次,形成品牌支柱產業。
3.1.2積極創建示范園區。充分調動政府、企業和農戶的積極性,大力發展水鄉、旱地特色板塊經濟,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優勢產業帶,著力打造一批專業種養、休閑采摘、科技示范、訂單合作的特色農業產業園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整合糧油大縣農業發展專項、綠色高質高效、精品果(菜、茶)標準園建設等項目,建設一批特色產業示范園。
3.1.3 大力扶持市場主體。積極開展農業招商引資,優化投資環境,設立特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創新投資融資渠道,完善風險管控機制,積極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完善特色產業利益聯結機制,努力培育一批管理規范、經濟效益高、社會效益好的專業大戶、合作社典型,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組織服務農民、推動特色產業發展的紐帶作用。
3.2 突出高效,實現科技化生產
3.2.1 加快良種選育引進。鼓勵科研院所與市、縣開展校地共建,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推行蝦稻共作稻漁種養、再生稻等綠色模式配套種子種苗的訂單式研發,適應市場需求。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庫建設,積極爭取政府項目投資和社會融資,提高種質資源再利用能力。支持種子公司、農資企業建立種子、苗種、苗木繁育基地,優化供種(苗)結構,保障生產能力。
3.2.2 加大技術服務力度。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 重視基層農技人員選拔培育,注重引進農業專業技術人才,支持科研院所與經營主體建立互聯共建機制。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科技人員深入一線指導服務。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內容和形式,舉辦“田間課堂”,努力培養一批善管理、懂生產、熟經營的職業農民隊伍。
3.2.3 推進綠色標準生產。加大綠色新技術、新模式示范推廣力度,積極開展土壤、水源監測評估,建立產品可追溯體系,實行產地準出制度。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制訂生產、包裝、運輸等綜合標準,選擇產業發展基礎好、產品市場前景廣闊的重點鄉鎮,建立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發揮示范帶動和引領作用。
3.3 突出加工,促進產業化帶動
3.3.1建立政策激勵機制。全面落實重點龍頭企業扶持政策,支持企業做優做強。財政項目資金要重點支持專業從事特色產業經營的企業發展,解決關鍵技術和發展短板。加大對龍頭企業金融支持,完善貸款擔保機制,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支持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完善訂單保障機制,規范流轉交易平臺建設,探索實施特色產業全產業鏈保險。
3.3.2 著力培育重點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培育壯大一批規模大、帶動力強、科技含量高、精深加工好的龍頭企業。落實校地共建措施,加強高校食品加工專業與加工企業對接,共建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和特色農產品專用機械研發平臺,提升特色產品深加工能力。
3.3.3健全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行公安縣土地流轉“三社”經驗,鼓勵龍頭企業在網絡農戶、流轉土地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在書記隊伍建設上,要把“致富帶頭能力”作為重要考察內容。國有小三場、國有農場、空心村、拋荒地較多地方,鼓勵企業直接流轉經營,完善土地合作機制。推廣“農戶+合作社+企業”的經營模式,推行訂單生產,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穩定合作關系,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利益聯結機制。
3.4 突出宣傳,推行品牌化運營
3.4.1 推行“文化+農業”,提高品牌附加值。認真組織特色農產品的商標注冊、專利申請。鼓勵市場主體和種養基地開展“三品一標”和地理標準農產品認證。挖掘特色農業承載的水鄉文化、三國文化和楚文化內涵,賦予特色農產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提升品牌差異化價值。
3.4.2 推行“旅游+農業”,提高品牌影響力。發揮文化旅游區旅游平臺作用,通過舉辦龍蝦節、垂釣節、捕撈節、葡萄節等各種節會,將特色農產品與荊州旅游有機結合。鼓勵企業開發與旅游配套的特色農產品及加工產品,在旅游區設立統一營銷點,建立物流配送體系,實現特色產品“借船出?!薄?/p>
3.4.3 推行“互聯網+農業”,提高市場占有率。積極支持特色基地發展電子商務平臺,完善設施設備,加強人員培訓。實施農業大數據建設計劃,組建荊州農業信息中心,在市場走勢、價格行情、宏觀形勢、技術服務等方面,為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重視新媒體強大宣傳傳播作用,利用手機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影響,創建農業信息APP,推介特色產品,服務特色經濟。
[參考文獻]
[1] 丁鋒,朱世坤.發展湖北省特色農業經濟的思考[J].湖北農業科學,2014(17): 4235-4238.
[2] 范勇,徐峰.以種草養羊為突破口實現農區草地畜牧業的大發展[J].中國草食動物,2003(01):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