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冰
[摘要]生態農業可以在實現農業增值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中國農業未來發展的方向。然而當前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存在普及度不高、效益較低等問題,導致其對推動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并不明顯。成都鈞喬農場通過低碳循環技術、發展微生物農業、新品種引進與快速繁殖與新農機及立體農藝設施成功實現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生態教育、精深加工、模式輸出與會員宅配來保證持續盈利,其發展生態農業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
[關鍵詞]生態農業;低碳循環;生態教育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一直以來,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所造成的農業資源短缺、生態嚴重破壞、環境污染加劇等現實問題使得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現狀已經非常嚴峻。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確保國家食物安全、農業安全和人民健康安全,近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明確提出中國農業應朝著“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方向發展。為了響應政府的號召,也是追隨時代的潮流,生態農業在各地大行其道。
目前生態農業在我國農業總體中所占的比例還很小,生態農業的發展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我國糧食產量占世界的16%,化肥用量占31%,每公頃用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4倍。而我國每年180萬噸的農藥用量,有效利用率不足30%。不斷加劇的農藥使用,對于環境、農地糧食和食品殘留帶來非常嚴重的問題。這說明當前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效益較低,對于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等問題的改善沒有發揮出重要作用,還沒有實現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
當前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成果主要是探索出了農、林、牧結合,糧、桑、漁結合,種、養、加結合等復合生態系統模式,以建立國家級生態農業縣的形式向全國范圍內推廣。然而任春英指出由于資金投入不足、生態農業技術發展滯后、法律政策保障不到位、環境污染的制約等問題,導致生態農業縣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發展成果。舒萍指出一般農戶對于從事和發展生態農業積極性不高,而近年來生態農業的生產經營主體呈多元化態勢,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到生態農業中。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加入使得我國生態農業模式的創新有了很大的進步。然而真正倡導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較少,有些經營主體甚至只是將生態農業作為吸引顧客購買其農產品的一個噱頭,實際上還是以過多依賴化肥、農藥為特征的傳統耕作方式進行生產。即使是真正踐行生態農業理念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很容易因為難以控制經營成本而導致常年虧損,最終無法維持而退出市場。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對于成都市鈞喬農場的案例分析,探索一種新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為當前正處于困境的生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寶貴的經驗借鑒。
2 案例介紹
四川省成都市鈞喬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于2001年建立,總投資2700萬元,已建成集科技研發、生態種養、加工營銷、教育培訓、技術推廣為一體的生態環保低碳農業科技園區。該園區位于成都崇州市,占地約33.33hm2。2015年公司銷售收入達300余萬元,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豐收。鈞喬農場十幾年來以其極具競爭優勢的微生物核心技術和創新的發展模式獲得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從而對于成都市生態農業的發展起著一定的導向作用。并且著力于低碳循環生態農業的輸出,為其它地區定制個性化生態農場,將自身的發展模式推廣到了河北、山西等地,為其它發展生態農業的經營主體和地區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3 鈞喬農場的經營模式分析
3.1 核心技術體系
與強制干預自然、投入消耗大的現代農業以及完全無作為的自然農業相比,鈞喬倡導的是生物農業,適當投入能量和資源,利用核心技術維持系統最佳的生產力的同時還能有效降低投入成本的30%。因此,核心技術是鈞喬農場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支撐。
3.1.1 低碳循環技術。傳統農業生產總體屬于高碳經濟,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而低碳循環農業則是指在農業生產和經營中溫室氣體排放最少、獲得的社會效益最大的技術,其目的是為了緩解資源匱乏的壓力,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鈞喬構建動植物種養循環共生系統,讓畜禽養殖—魚類養殖—微生物繁殖—蔬菜花卉種植相互之間形成一種密不可分共同促進與效益疊加的效果。發展稻田養鴨、牛糞回田等模式,以養殖業充分利用種植副產物,種植業完全回用養殖廢棄物,達到零排放、零污染的環保經濟模式。這種模式除了讓產業鏈得以延伸完善外,更重要的是實現農業廢棄物排放最小化、能源轉化低碳化、生產用水循環節約化、原材料經濟化、管理方式智能化,能夠最大限度實現綜合效益。
3.1.2 微生物農業技術。鈞喬所利用到的微生物農業技術主要是微生物發酵飼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農藥、微生物環控技術和生物科技。微生物具有增肥、解毒、防除病蟲害的作用。將微生物技術應用到農業中,充分利用各種有機廢棄物,使之資源化,獲得有價值的產品,不僅經濟簡便且對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具體做法有將廢棄的農作物與糖、水按一定比例調和作為底物,利用酵素發酵處理形成有機肥,再進行返田。就連不易轉化為飼料、肥料的秸稈,也用生物制劑制成介質替代泥炭土,發展溫室無土有機栽種。
3.1.3 新品種引進與快速繁殖技術。鈞喬農場注重引進新的動植物品種,不斷優化、完善生物結構。多樣化的動植物品種有利于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保護自然環境。除此之外還可以增加收益,更重要的是增添觀賞性與休閑娛樂性,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組建專家團隊進行快速繁殖技術的研發,可以達到低成本、高產出的效果。
3.1.4 新農機及立體農藝設施技術。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及時進行農機的更新換代可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保證農業生產適時、優質、高效的進行,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農業發展的商品化、專業化。鈞喬農場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根據農場自身的特點購入了小型無人收割機。與此同時,鈞喬融合設施農業與立體農業的理念,科學、合理地按照農業生產的資源環境和生產結構的空間規律來進行農產品生產的品種、耕作制度以及生產布局等安排,不僅節約了農業用地,還提高了勞動效率。如采用花圃式栽培,在種植草莓等蟲害多的品種時,采取墊高處理,有效防治了病蟲害。引進先進的噴灌系統,節約了人力和物力。實施休耕制度,恢復土壤肥力。
3.2 核心盈利模式
3.2.1 生態教育。鈞喬團隊有著重視教育、回報社會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多年對于低碳循環生態農業發展的實踐,鈞喬農場在前人的基礎上摸索出了許多與時俱進的生態理念。因此,不斷完善各年齡層生態教育系統,透過多元化的方式推廣文創市集、親子學堂、生態觀光旅游,旨在實現生態教育在大眾特別是青少年中的普及,推動社會觀念的更新換代。鈞喬承接了周邊許多小學的課外活動,讓孩子們在大自然中身體力行地學會農教知識、生態觀念,還接待各種社會組織前來學習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
3.2.2 精深加工。鈞喬農場生產的有機綠色蔬菜、奶制品以及禽肉產品多年來大受歡迎且銷量不斷攀升。其主要原因在于適應了當前消費者對于安全放心的農產品的需求。在此基礎上,鈞喬農場對自己的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推出了自制花茶、自制果醬、蔬菜裝飾品、竹編工藝品等個性化的特色農產品,走品牌化發展道路,實現了更多的盈利。
3.2.3 模式輸出。鈞喬農場擁有自己的核心專家團隊,包括微生物科技研發顧問、品牌運營總監等。強大的智囊團確保了鈞喬農場可以實現專業化的低碳循環生態農業技術轉移、低碳循環生態農業咨詢與知識的轉移等服務。鈞喬農場不僅自身踐行了低碳循環生態農業,更將自己的微生物核心技術以及農場建設的經驗教訓商業化、市場化,推動實現讓全國各地都有個性化的循環農場的目標。
3.2.4 會員宅配。鈞喬農場將生態農業與電子商務相結合,通過網絡平臺以及口碑效應發展自己的忠實會員。要成為鈞喬農場的會員需要達到一定的條件,最重要的是了解并認同鈞喬的生態農業觀念,其次是交納一定的會費,預充值3000元。目前農場的會員大多是對生活品質要求比較高、生態環保觀念比較超前且消費能力較高的中高端家庭。鈞喬將定期公布農場當季的新鮮蔬果名單供會員選擇,并且負責在采摘當天運送到會員家中。
4 結論與啟示
鈞喬農場的成功之處主要得益于其先進的核心技術和創新的盈利模式。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的生態農業已不是簡單的廢物循環利用,不是單一的農業產業,而是多種技術結合使用,是農業與二、三產業的完美融合,是對經濟、生態、社會綜合效益的追求。生態農業的發展不僅要依靠各種先進的技術,最重要的是要切合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做到可持續發展,要做到以人為本,體現社會責任感。以下是歸納總結出的鈞喬農場發展生態農業的啟示。
4.1 重視生態農產品的品牌化建設
品牌是區分同類產品的主要標志。擁有口碑較好的品牌將使企業獲得更多的關注,增強競爭力。目前市場上,對于普通農產品與生態農產品的區分還不夠明顯,生態農產品的銷量有待提高。而鈞喬農場通過構建自己的品牌化農產特區,宣傳了自己的品牌,使自己的農產品具有了標志性,吸引了更多顧客前來購買。因此,重視生態農業的品牌化建設將成為生態農業取得經濟效益的新的增長引擎。
4.2 注重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
通過對鈞喬農場的案例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鈞喬農場充分認識到了生態農業技術的重要性,不僅成立了自己的微生物技術研究團隊,還從臺灣、海外引進先進的技術與理念。目前中國發展生態農業的一大難點就是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發與推廣,行業中的尖端技術總是掌握在少數研究機構手中,使用成本高昂,很難在中國農業基層得到普及。政府設立的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往往又存在技術人員有限、經費緊張、制度不健全的問題,導致基層農業技術的推廣變得十分艱難。因此現階段,為了更好地發展生態農業,應該由政府牽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科研機構及高校為依托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使得最前沿的技術能真正應用到生產實踐中。
4.3 推動生態農業與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密切結合
通過對鈞喬農場的案例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生態農業與電子商務的結合,有利于農業信息的流通,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互聯網+生態農業的發展,重要的是可以使得有機農產品、生態農業模式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從而吸引更多人投身該行業。由于農產品的特殊性,農產品電子商務往往對物流配送的時效性、安全性、服務的優質性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要發展生態農業還應該構建與電子商務相適應的現代農業物流系統,加強農業物流標準化建設。
4.4 提高農業生態教育地位
農業生態教育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構建美麗鄉村的重要基礎。目前,生態教育尚未滲透進整個教育理念之中,地位沒有得到提升,然而生態教育體系的完善卻是今后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基礎。當今大多發展生態農業模式的農業公司不僅生產健康有機的農產品,還主動承擔了推廣生態理念,推動生態教育發展的社會責任。鈞喬農場就不斷完善各年齡層生態教育系統,推動從小孩到成人都積極踐行生態理念,特別是生態農業理念。
[參考文獻]
[1] 任春英.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農業經濟,2015(12):6-8.
[2] 舒萍.實踐型生態文化與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轉變—基于山東生態茶園新型經營主體的調查[J].山東社會科學,2017(04):171-176.
[3] 宋麗丹,范文華,唐建勛.浙江省低碳循環生態農業種養模式的構建[J].現代農業科技,2014(06):261-262+267.
[4] 尹芳,張無敵,宋洪川,等.微生物農業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展望[J].云南農業科技,2003(03):8-11.
[5] 駱志富,耿文秀,鄭海斌.農場農機更新換代的探討[J].農場經濟管理,1995(02):19-20.
[6] 陳德寶.與電子商務相適應的現代農業物流體系構建[J].商業時代,2014(06):25-26.
[7] 吳洪濤,武春友.中國生態農業模式在推廣階段的問題與對策[J].經濟問題,2008(10):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