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唐
[摘要]通過介紹古浪縣黃灌區枸杞產業發展現狀,對古浪縣黃灌區枸杞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古浪縣黃灌區枸杞產業發展對策,為今后枸杞產業在古浪縣黃灌區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古浪縣黃灌區;枸杞產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識碼]B
枸杞是茄科枸杞屬的多年生落葉小灌木。根皮可做中藥,葉片可做枸杞茶,嫩梢嫩葉可做菜,果實具有滋陰壯陽、補腎強髓的功效。枸杞具有廣泛的生態適應性,抗干旱性強,生長季能忍耐38℃高溫,耐寒性亦強,絕對低溫-42℃條件下可安全越冬,對土壤要求不嚴,耐瘠薄、耐鹽堿,在土壤含鹽0.5%~0.9%、pH值在8.5以下的輕壤土和中壤土最適宜栽培。
枸杞最適宜開花溫度為17℃~22℃,最適宜果實發育溫度為20℃~25℃,強陽光樹種,無光不結果,庇蔭條件下不宜栽培,喜干燥氣候,不喜濕,地表積水,往往導致死亡。適栽在有效積溫2800℃、日照時數在2900h、海拔在1000m~2600m之間、年平均氣溫在5.6℃~12℃、年降水量400mm以上(或有灌溉條件)、地下水在1.5m以下。
1 古浪縣黃灌區基本情況
古浪縣黃灌區(大靖鎮、裴家營鎮、直灘鎮、海子鎮、民權鎮),勞動力84066人,耕地面積2.22萬hm2。土壤為壤土,質地疏松,透氣性良好、保水性強。平均海拔1810m,年平均氣溫7.6℃,晝夜溫差大,晝夜溫差16℃左右。日照時間長,年日照時間2450~2850h,日照率為67.7%。干旱少雨,年降雨量200mm左右,蒸發量2600mm左右,無霜期平均為170d。
2 古浪縣黃灌區枸杞產業現狀
2010年開始引進寧杞1號、寧杞3號、寧杞5號、寧杞7號、蒙杞1號品種在古浪縣黃灌區進行栽培。經過多年栽培,形成了以寧杞7號為主,其他品種為輔的栽培結構。隨著種植技術不斷成熟,三變改革政策的實施,古浪黃灌區進行了大量土地流轉,不斷形成枸杞規模種植示范點,增大了枸杞種植面積,加快了枸杞發展速度。2018年鮮果成熟期遭遇連陰多雨天氣,枸杞植株生長受到影響,坐果率低、成熟速度慢、果實水分過多而膨脹腐爛,致使枸杞產量低下。再由于枸杞市場價格的波動,種植戶積極性降低,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枸杞產業發展呈下滑趨勢,2018年底,古浪縣黃灌區枸杞保留種植面積僅1197.5hm2,枸杞產品銷售價格僅22元/kg,古浪縣黃灌區枸杞平均產量1500kg/hm2,年總產量達1796.25t,總產值達3951.75萬元。
3 古浪縣黃灌區枸杞產業存在的問題
3.1 產品附加值低
古浪縣建立了“紫鈺”“大漠紅寶”“杞漠紅”等枸杞品牌,形成了“專業合作社+基地+種植戶”生產經營模式,但合作社規模小,技術含量低,對產品加工只是簡單的大小分級、包裝,沒有完整的深加工產業鏈,沒能有效地將枸杞產品開發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另外種植戶與購銷企業沒能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導致種植戶對枸杞產品銷路、收購有疑慮,擔心產品銷售難和價格過低,枸杞產品的產供銷種植戶獨自應對,沒有品牌包裝,均以初級產品形式銷售。
3.2 產業生產模式老化
種植戶文化程度普遍比較低,傳統觀念深,在田間施肥過程中,為了高產,過量使用化肥,造成植株發生肥害現象,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結果,造成枸杞低產。在病蟲害防治中,不能將物理與化學防治相結合,一味地采用化學防治,在噴霧過程中,又錯誤地加大劑量來進行防治,導致植株藥害現象常常發生,果實農藥殘留超標。對產品加工理念不強,不積極引進先進設備,采用傳統方式,部分種植戶為縮短制干時間,改進枸杞色澤,違規地使用硫磺熏,添加亞硝酸鈉,不僅破壞了枸杞營養,而且嚴重影響了枸杞品質。
3.3 依賴外部銷售市場,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
多年來,古浪縣黃灌區沒有建成自己的銷售市場,枸杞干果均以初級產品形式被寧夏客商收購,再以寧夏枸杞的名義銷往各地。銷售形式的單一,造成產品價格易受外部因素的制約,種植戶沒有話語權,市場經營風險大。個別種植戶利用寧夏枸杞的包裝,在網站零售,價格雖高,但數量很少。
3.4 技術人員力量不足
種植大戶和合作社枸杞產業種植面積大,雇傭人員技術良莠不齊,在枸杞修剪中留枝不均勻,疏密不當;在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環節粗放,不能標準化進行田間生產,影響枸杞生產產量。分散種植戶技術水平停留在初級摸索階段,技術實施效率低。雖然形成了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體系,但村技術員技術薄弱,鄉鎮無專職技術人員,縣林業技術人員不足,導致縣技術員不能實現戶戶實地生產管理環節上的指導,技術服務指導存在盲區。
4 古浪縣黃灌區枸杞產業發展對策
4.1 政府引領,促進產業發展
以大靖鎮建設的多元化綜合枸杞產業園和枸杞產品交易中心為平臺,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果品加工設備的采購安裝,展銷窗口的建設。完善電子商務平臺的建立,構建有機枸杞品牌銷售網絡體系,做好產業園區及產品的大力宣傳,支持和引導企業向產業園區聚集發展,推進枸杞產業園區快速運行。通過政府招商引資,引進企業,建立完善“企業+產業合作社+基地+種植戶”生產經營模式,完善管理服務機制,全面落實有機枸杞標準化生產,嚴格執行《武威市出口基地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建立產品質量安全種植示范區,遵循有機食品生產、采集、加工、包裝、貯藏、運輸標準。扶持龍頭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生產加工高品質枸杞,提高枸杞附加值,增加經濟效益,保障枸杞產業良好發展,促進居民就近就業,加快鄉村振興、農民致富的步伐。
4.2 充分發揮產業合作社主體作用,改變產業生產模式
進一步加強產業扶持政策,重點把產業合作社作為主體,引導各類項目資源向產業合作社傾斜,利用國家財政對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補貼政策,采購應用高效能機械及智能生產設備,推進枸杞田間管理機械化,生產加工自動化,提高枸杞干果品質,增加經濟效益。充分發揮產業主體引領模范作用,以點帶面,積極引導產業農民改變傳統觀念,接受現代化產業思想,提高工作效率,節約勞動生產成本,增加勞動收入,保障枸杞產業持續發展,促進產業脫貧致富。
4.3 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暢通銷售渠道
激勵龍頭企業對枸杞進行精深加工、品牌創建,帶動合作社、農戶種植標準化和規范化,提高枸杞產品的附加值,豐富枸杞產品,提高產業效益。加大宣傳力度,與一線城市部門、企業交流,積極參加農產品展銷會,對已注冊的“紫鈺”“大漠紅寶”“杞漠紅”等枸杞品牌進行宣傳展銷,提高品牌知名度,拓展銷售渠道,同時也加強與各地果品市場的聯系,在省內外重點城市、重點區域建立古浪縣枸杞品牌展銷點,不斷擴大品牌輻射點,保障枸杞銷售渠道的暢通。
4.4 加強科技隊伍建設,提高人員技術水平
進一步完善人力資源制度,充實科技服務隊伍人員,保障種植區域技術服務力量全覆蓋,以東西部扶貧協作為契機,加強技術人員培訓,培訓出強有力的技術隊伍,在本地區進行技術培訓和技術推廣,保障技術服務到戶,種植產業戶人人懂技術,田間生產作業標準化。以企業為平臺,建立枸杞產業技術研發與示范推廣體系,完善技術研發與示范推廣的長久運行機制,使本地技術人員同科研人員一起參與技術研發與示范推廣,提高企業生產效益與產品質量,提高技術人員能力,促進科研人員事業的發展。加強培訓資金扶持,在產區或產業合作社扶持建立產業技術培訓機構,充分發揮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體系作用,進行從業人員系統的崗前與在崗技術培訓,提高產業技術人員、產業農民的從業素質與技能,提高栽培效益,促進枸杞高產發展。
[參考文獻]
[1] 董曉彤,董忠義,黃本敏.滋補珍品——枸杞[J].綠化與生活,1997(05):12.
[2] 王濤,劉珩.3種枸杞品種抗寒性機理研究[J].防護林科技,2016(11):42-44.
[3] 程乾斗,王有科,李捷,等.枸杞豐產栽培技術的特點及應用[J].中國園藝文摘,2013,29(05):219-220.
[4] 石應福,常淑平,李小剛.古浪引黃灌區土壤肥力平衡研究[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1993(01):89-92.
[5] 王吉國,于奎芬.古浪縣枸杞產業發展的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9(0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