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原 文超 侯娟
[摘要]改革開放初期廣東借著優越的地理位置、低勞動力成本、資本充足優勢實現經濟的高速發展,而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轉變,廣東原有的經濟優勢在逐漸消失,亟需增創經濟發展新優勢、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因此,廣東省應當牢牢抓住未來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從產業融合發展、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三個方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關鍵詞]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政策建議;廣東省
[中圖分類號]F124[文獻標識碼]A
目前,廣東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科技創新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持續驅動力,廣東省要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必須通過科技創新。
1 實施產業融合發展戰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1.1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2017年,廣東省第三產業服務業呈穩定發展態勢,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7488.28億元,較上一年增長了8.6%。其中,2017年廣東省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增長了8.8%,其他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1%。但是,廣東省生活性服務業總體增速放緩,部分行業收入水平下降,衛星傳輸業務、電信、廣播電視營業收入繼續保持較低的增長率。因此,廣東省要大力實施產業轉移和產業融合發展戰略,推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出臺,廣東可以借助粵港經濟一體化的優勢,開辟廣東和香港的生產性服務業新優勢,與香港深度合作發展,以深圳、廣州、香港為輻射中心,重點發展金融、現代物流、服務外包、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等產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高端制造業的高效融合,以提高廣東省生產性服務業的總產值。比如,全面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抓住“互聯網+”的發展機遇,重點支持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展共享經濟,推進深圳和“廣佛”科技金融服務平臺的建設,促進互聯網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發展,建立一個更開放、更高水平的國際金融中心。
1.2 加強跨區域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產業轉移
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生產總值達100594 億元(合15976億美元),較2016 年同比增長了7.6%,僅次于日本東京灣區( 約合 19181億美元),逐步接近一流灣區經濟發展規模。因此,應該以建設粵港澳世界一流灣區為導向,加快珠三角的建設,珠三角地區應加強對粵西、粵北的科技援助工作,在總體上做好珠三角地區的產業分布、產業園區、產業基地、科技園區的空間規劃布局,確定珠三角的優勢產業,準確劃分不同產業層次,促進珠三角地區一些基礎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等低端產業向西、北兩翼的轉移,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推動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廣州、深圳、佛山應該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將產業鏈下游配套放在粵東西北地區,通過構建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條,實現區域產業合作。深圳要加大研發經費投入以加強科技創新研發,大力激發區域科技創新活力,抓住高新技術產業鏈的高端環節,掌握國際前沿技術,繼續打造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佛山應充分發揮高端制造的先發優勢、資源優勢、政策優勢,大力發展高端智能制造業,打造區域先進制造業基地;廣州要強化不同產業的融合,打造區域產業轉型試驗區,以高科技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集聚,占據現代服務業鏈條高端,利用區域發展的新增長點,通過產業轉移,推動東西兩翼欠發達城市和地區跨越式發展,最終實現全省各地區“三二一”的產業結構。
2 實施科技創新戰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2.1 增加科技創新的研發經費投入
2017年廣東研究與開發(R&D)經費投入2343.63億元,比2016年同比增長了15.2%,投入資金總量連續兩年在我國居于首位。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廣東省在基礎研宄和應用研宄方面的R&D經費支出占比相對較低,絕大部分R&D經費都投入到科技含量不高、經濟效益較低的試驗發展上,這勢必對全省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完善研究與開發經費的支出結構,加大政府投入和引導力度,加強重點前端技術的應用研究,比如生物技術、納米技術、信息和通信技術,重點應用新能源、新材料或其它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提高研發投入的經濟效益。
2.2 大力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2017年,廣東省21個地市共擁有69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2.6萬家在孵企業、620家眾創空間,其中眾創空間較2016年同比增長21%,基本上實現孵化器、眾創空間全覆蓋。廣東省科技企業孵化器體系建設成果和效率較高,但是地區發展仍存在嚴重不平衡的問題,提高質量和效率的任務迫在眉睫,孵化服務水平不高,專業的管理服務水平低下。因此,有必要加強對廣東省孵化器的支持力度,推進改革創新,促進孵化器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首先,增加資金投入,創新資助方式。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加強孵化器宏觀指導,增加公共服務產品供給。采用后補助方式,通過績效考核,采取淘汰制,促使孵化器企業提高孵化績效,激勵孵化器有效地為創業團隊和創業企業服務,引導孵化企業專注于軟服務能力,比如提高創業咨詢、融資和市場開發等。其次,建立健全相關政策體系。除了為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企業制定稅收優惠政策外,政府還應提供一定的稅收補貼,同時更應該完善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用地政策,為科技企業孵化器提供一定比例的建設用地,減少科技企業土地投入成本;政府還可以通過與保險公司合作共同建立科技企業孵化器風險補償制度,為符合條件的科技企業提供風險補償資金。通過科技企業孵化器促進經濟新業態的發展,大力提高孵化水平,實現孵化成果產業化,促進經濟發展。
3 實施人力資本戰略,促進人力資本積累
3.1 加強人才智庫建設,集聚創新驅動的高端智力資源
根據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動態演化特征可知,當前廣東省勞動力供給結構與第三產業結構不相匹配,即廣東省缺乏高層次的科技人才,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第三產業的創新發展,企業和高校的研發水平和質量也會受制于人才因素而無法實現跨越式發展,因此應該加強人才智庫建設,集聚高端智力資源,堅持“人才強省”戰略,大力引進和培養高層次高技能人才,比如:建立人才引進與合作機制、建立高層次人才培養機制,積極實施“雙百人才計劃”,或者從國家“千人計劃”中引進一批在科技創新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同時依托重大科研課題和國際學術交流合作,發展壯大創新群體,以人才集聚引領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有效調整現有人才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人才集聚與產業創新發展的良性互動。
3.2 構筑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市場網絡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的研究和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合作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過去的產業合作模式主要是跨境產業合作和區域政府間合作,國家及各地區的發展需要轉向由國家規劃目標引導的跨境協同發展與跨境區域治理。按照資源共享、信息互通、人才聯合開發的原則,共同打造一個多層次、開放協作的技術人才培養網絡,提高區域人才開放與合作的競爭優勢。粵港澳大灣區共同構建科技人才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全面系統地梳理灣區科技合作領域和相關領域各級人才并進行分類,利用互聯網技術,健全地區各級人才信息公布和交流機制,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人才信息共用共享。
4 總結
2018年,廣東省經濟運行繼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但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珠三角地區與粵東西北發展基礎差異較大,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經濟運行有一定的下行壓力。隨著南沙大橋、港珠澳大橋的正式通車,可以進一步推動珠三角地區人流、物流交換頻率的進一步提升,進一步促進珠三角地區的互聯互通發展,更有效地促進生產要素在各區域高效便捷流動。因此,廣東省可以通過實施產業融合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戰略、人力資本戰略來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充分發揮自貿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先進的市場機制優勢,充分利用市場化手段解決經濟轉型升級中的難題,構筑人才市場網絡集群,促進市場主體活躍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實現經濟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 潘鵬.京津冀科技創新與產業結構升級的耦合機制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8.
[2] 潘新樂.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升級效應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8.
[3] 蘇貝.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影響因素及其實證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18.
[4] 朱曉耘.揚州市政府推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8.
[5] 陳國香.技術與制度協同創新機制及對產業升級的協同效應[J].現代營銷(創富信息版),2018(1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