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靜
[摘要]數字經濟已經成為當今我國技術創新、服務創新、業態創新最為活躍的領域。數字經濟2.0時代對于人類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基于數字經濟發展的現狀,我國數字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新問題主要表現在信息安全問題、高端人才稀缺、勞動密集型就業機會減少等方面。在我國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數字經濟的發展要從強化技術儲備支撐、人才培養支撐、政府管理支撐的“三個支撐”來入手。
[關鍵詞]數字經濟;機遇;挑戰;對策
[中圖分類號]F49[文獻標識碼]A
在2017年,“數字經濟”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促進數字經濟加快成長,讓企業廣泛受益、群眾普遍受惠”。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指出要“壯大數字經濟”。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加快應用,一場聲勢浩大的數據革命席卷全球。
1 數字經濟的概念及其發展
在當代,任何深層次的變革都離不開數字技術。魏琴等認為,數字技術在整個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系統中應用,使傳統的經濟環境和經濟活動發生巨大變革。董曉松認為,數字經濟的基本內涵可以界定為以知識、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為基礎,在數字技術催化作用下,制造領域、管理領域和流通領域正在形成一種以數字化為特征的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與信息經濟、網絡經濟和知識經濟在概念上有近似之處,但又不盡相同。何梟吟認為,信息經濟與網絡經濟反哺知識經濟,同時三者的交織融合逐步形成了向數字經濟的過渡。歐陽日輝等認為,數字經濟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數字經濟基礎部分包括電子信息制造業、信息通信業和軟件服務業等信息產業;二是數字經濟融合部分,也就是傳統產業應用數字技術帶來的生產數量和生產效率的提升,這一部分的新增產出也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綜上所述,本文認為數字經濟的本質在于以數字化信息和技術為基礎實現經濟活動的數字化,是一個信息和商務活動都數字化的社會經濟系統。
2 數字經濟2.0時代我國面臨的機遇
2.1 全球最大的信息消費群
我國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首先得益于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信息消費群。中國市場的獨特優勢,就在于它龐大的網絡用戶數量和相應的用戶數據。數字經濟2.0時代下,我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網民紅利更加凸顯,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撐。在網絡用戶基礎層面,截止到201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高于同期歐洲人口總量。在智能手機普及之后,移動消費用戶群以爆發式增長。從移動設備應用的角度來看,中國市場的進化方式與西方發達市場相比有很大不同之處,表現為中國市場進入移動時代的步伐要快得多。中國的后發優勢恰恰是其最大的優勢,它實際上是從頭開創了很多新業態,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功能、原創應用和原創模式獲得了跨越式的發展。
2.2 數字經濟規模優勢凸顯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模式和行業生態需要轉型與升級,經濟增長需要新動力。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成為了全社會關于創新增長方式、注入經濟新動力的共識。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2019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論壇”上發布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年)》(以下簡稱《白皮書》)?!栋灼凤@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4.8%。從這一數據中可以看出數字經濟成為驅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引擎。同時,我國網民數量、網絡零售交易額、電子信息產品制造規模均居全球首位,信息產業規模具有顯著優勢。
2.3 數字新技術的融合與應用創新
如果把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比作路徑的話,數字經濟就是最終的結果,而推動數字化轉型向前發展的則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重要技術。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演化,在數字創新的過程中衍生出許多新產品和新服務,可以說數字創新拓展了傳統產業的產品和服務創新功能以及內涵。當前,在眾多的傳統行業中,制造業無疑將成為世界各國發展數字經濟的主戰場,而數字化的生產方式將會成為未來制造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需要大力發展數字技術,推動制造業的數字化變革,從而在根本上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的方式。在傳統制造業不斷創新提升的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集聚,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不斷融合創新,數字經濟的未來將是一個“大融合”的未來。
3 數字經濟2.0時代下的新挑戰
在新的技術革命的推動下,我們要認識到中國雖然已經成為數字經濟大國,但仍然不是數字經濟強國,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面臨著新挑戰。
3.1 信息安全問題
我們在享受數字化時代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承擔著數字化帶來的諸多風險,其中,互聯網的信息安全問題尤其重要。網絡安全不存在地緣和政治的界限,是全球性的威脅和挑戰。目前,以防御為核心的傳統安全策略已經過時,信息安全問題正在變成一個大數據分析問題,海量的安全數據需要被有效地關聯、分析和挖掘。在數字化時代,很多關鍵的工業控制系統、金融系統密切相關,并且都存在著被攻擊的風險,但在國際上卻沒有一個相應的準則來保障。因此,對于網絡安全的構建不僅僅需要個人和國家的努力,更需要全世界各個國家相互合作、共同出力,從而找到新的戰術和戰略共同解決信息安全問題。
3.2 高端人才稀缺
數字技能人才的短缺極大地制約了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進而影響整個經濟的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融合創新對各行業融合發展、跨界監管等一些領域提出人才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急需建設新型專業化、綜合型人才隊伍。數字技能人才的短缺也對我國的國際化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目前我國正積極地推動以“一帶一路”為核心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并于2017年5月提出建設“數字絲綢之路”的倡議,這些舉措增強了我國在數字技術與應用領域的國際競爭力。高端科技和自主創新是我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基礎,因此人才儲備及企業的人才吸引對于我國提升數據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尤為重要。
3.3 減少勞動密集型就業機會
生產效率的提高意味著同樣的數量產出需要的勞動力減少。數字經濟將進一步減少勞動密集型就業機會。隨著數字技術變得無處不在,越來越多的社會工作將被取代。如果數字經濟開始代替傳統的銷售和服務,傳統工作者必須改變認知和技能,來適應數字經濟帶來的巨大改變。勞動力構成也隨之發生巨大改變,更多地從“非技術”工作向技術工作改變,這就要求社會工作者不斷提升數字實踐技能。數字化在短期內會導致大量從事非技術性工作的人失業。從長期看,數字化可能會帶來新形式的非技術性工作機會。
4 展望與對策
現階段,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爭奪的未來產業高點。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數字經濟的發展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如何把握好機遇,應對新挑戰,對于數字經濟的發展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4.1 技術儲備支撐
當前,科技創新已經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市場,成為驅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大動能。創新能力的競爭,說到底是科學技術的競爭。首先,加強研發數字經濟關鍵技術。要以數字革新技術為核心,加強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領域的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發,夯實發展基礎。其次,加強數字經濟應用領域的拓展研究。數字核心技術的研發要與數據處理技術相結合,開發出高質量的數字經濟應用產品,為數字經濟應用領域拓展提供技術支撐。最后,加強數字經濟專項技術的產業化突破。在數字經濟核心技術領域設立重大專項,并給予相應的政策和財政資金支持。
4.2 人才培養支撐
數字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部門傳統行業和崗位被技術設備所取代,所屬就業人員將面臨失業的風險。與此同時,數字技術進步也帶來了大量新行業、新崗位。數字經濟行業新增就業崗位往往需要勞動者具有較高的數字技術知識和能力。數字經濟的發展要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首先,企業要改革傳統的管理方式,在內部實施人才激勵機制,對企業內部人才進行人才培訓。其次,要高度重視人才工作,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培養數字經濟通用人才,匯聚、壯大數字經濟人才隊伍。最后,認真分析數字經濟發展的短板,摸查復合型人才缺口,培養業務和技術匯融的復合型人才。
4.3 政府管理支撐
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不但為各個產業的革新提供源動力,而且逐漸構成新型社會管理的主平臺,并為前沿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打造強載體。快速和靈活的數字經濟時代特征給政府的管理習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部門的傳統管理方法無法滿足多樣化的數字經濟戰略要求,因此要實施政府數字經濟管理工程,全面提升數字化治理能力,為數字經濟的活躍發展提供寬松的環境。當前,數字經濟的分享與獨占、搜集和竊取、原創與借鑒、私人和公共的邊界十分模糊,迫切需要政府不斷撇棄一成不變的靜態化管理標準,逐步建立動態化管理標準體系。同時,政府規制和行業自律應該并重,要做到既鼓勵面向群體、服務社會的數字化革新,又要防止侵犯個體隱私;既提倡共享,又要防止侵權。
5 結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數字經濟成為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傳統經濟向數字經濟的轉型成為必然選擇。目前,互聯網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數字時代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機遇。數字技術在飛速改變社會和經濟,同時一邊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一邊帶來深遠的挑戰。我們相信數字時代給人類進步帶來的機遇將最終勝過其帶來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魏琴,歐陽智,原華.數融未來:圖解大數據+產業融合[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8:5.
[2] 董曉松,等.中國數字經濟及其空間關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8.
[3] 何梟吟.數字經濟與信息經濟、網絡經濟和知識經濟的內涵比較[J].時代金融,2011(10):47.
[4] 歐陽日輝,文丹楓,李鳴濤.大數字時代[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1.
[5]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Z].北京: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9.
[6] 賈映輝.淺談我國數字經濟發展[J].互聯網經濟,2019(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