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步柏 顧連生 閔正權
[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戰略目標,“教育”必不可少地在其中扮演著基礎性的重要角色。農村社區教育與社區居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其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程。當前蘇北農村社區教育發展存在位置缺失、意識淡薄、投入不足、師資匱乏等一系列困境,在實踐中把強化社區教育中心服務職能、創建各類學習型組織、加大社區教育投入、設立農村社區教育師資人才庫,作為農村社區教育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方略,對提升社區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村;社區教育;困境;出路
[中圖分類號]G77[文獻標識碼]A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振興鄉村的總的戰略實施目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其總體要求是要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農村社區教育立足社區、服務社區,以全體社區居民為教育培訓對象,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理想家園,迫切需要大力發展農村社區教育。蘇北地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偉大進程中,正視農村社區教育發展困境,積極開展社區教育實踐,致力探尋農村社區教育在提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能力中發揮積極有效作用的現實路徑。
1 發展困境
1.1 農村社區教育位置缺失
社區教育專家、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育研究中心吳遵民主任坦言,社區教育本質而言,仍屬于“三無”教育,即無身份、無地位、無專職人才培養。社區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非國民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有專家認為這與一系列圍繞社區教育展開的歷史內涵和肩負重任不相符。社區教育是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社區居民素質的重要路徑,社區教育位置缺失在蘇北農村更顯示其獨特性。近年來蘇北農村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農村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為配合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形勢,推進農村現代文明建設,蘇北地區的徐州、宿遷、淮安、鹽城、連云港五市在廣大農村相繼展開“文明社區”“安全社區”“健康社區”“生態社區”等各類示范社區創建,并將社區居民的文明意識、安全意識、健康意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等列入創建工作指標體系,街道、鎮(區)綜治辦、派出所、衛生院、農經中心等相關部門相繼送教下鄉,在社區街道、村(居)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教育培訓活動,內容涉及職業道德、法律知識、環境保護、健康教育、生活休閑等許多方面。但在實踐中,這些名副其實的社區教育培訓活動,大都沒有社區教育中心的參與,而是各部門各自為政、各行其是。農村社區教育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在蘇北許多地方還沒有得到政府各部門的廣泛認可,作為推動社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尚沒有融入到社區治理中,農村社區教育仍處于一種自我發展狀態。
1.2 農村社區教育意識淡薄
社區教育具有創建社區良好的文化氛圍、培養社區成員文明素質、促進社區和諧發展的功能。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蘇北地區農村基礎設施等到了完善,農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但毋庸諱言,農村社區居民素質及農村社會文明程度明顯要落后于經濟建設和其他建設,絕大多數社區居民都沒有形成主動接受教育的意識和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有不少居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社區教育,更看不到社區教育和自身成長和發展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調研顯示,在鹽城、宿遷等地農村社區居民能夠把學習視作一種生活方式和手段,作為生活有機組成部分的占比不到4%。有96%的社區居民把教育窄化為學校教育,其中又有97.5%的居民把學校教育窄化為認知智育。當前農村存在的一種較為普遍的心理是,讀書是小孩子的事,學習就是為了考大學,成人再學習沒啥用了,居民人均年閱讀量不足1冊,家庭藏書除了小孩學習的書本和教輔資料外,職業技能類、文化素養類書籍幾乎沒有。手里拿著象征現代文明的手機,講著滿嘴的粗話臟話,在農村較為常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于其身則不愿學習,在農村亦不足為奇。在教育消費上,除小孩上學需要費用外,家庭沒有其他教育消費支出。85%的村(居)都建有農家書屋,但利用率極低,有不少圖書成為擺設,落滿了灰塵。
1.3 農村社區教育投入不足
財政性投入是當前農村社區教育經費投入的主渠道。受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經費投入不足是蘇北農村社區教育的普遍狀況。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蘇北五市農村常住人口3029.23萬,社區教育專項經費合計總投入5369.94萬元,人均不足2元(見下表)。
由于投入不足,農村社區教育普遍存在場所狹小、設備簡陋,辦學特色不明顯,缺乏必要的實訓基地。社區教育中心作為獨立的辦學實體,蘇北不少地方尚未完全落實到位,有的社區教育中心以資源整合的名義,或依托文廣中心、或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或依托中小學校,在這些單位增掛“××鎮社區教育中心”校牌,共享這些單位資源,運轉社區教育中心日常工作。村民學校也是在所在村(居)黨群服務中心增掛一塊門牌,借助黨群服務中心資源開展有限的社區教育活動。社區教育中心或村民學校教學用專用教室、計算機房、圖書室、閱覽室以及棋牌、球類等活動室,都顯得缺乏。徐州、連云港、淮安等地不少地區社區教育數字化平臺建設尚未啟動,遠程網絡學習實現全覆蓋還未提上議事日程,教育服務三農高水平示范基地建設成效不明顯。
1.4 農村社區教育師資匱乏
社區教育是面向社區全體成員的教育培訓活動,對師資需求數量巨大、種類繁多,既有文化知識的普及提高,又有職業技能的培訓提升;既有群眾性的科普知識普及,又有單項科目的個性化輔導;既有強身健體技能能力的培養,又有琴棋書畫情感的陶冶……涉及林林總總、大大小小的科目,不下幾十項。調查顯示,社區青年人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愿望強烈,主要青睞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選擇前瞻性和實用性學科知識特點突出;社區中年人傾向于計算機、健康與衛生保健和外語,渴望通過學習,使自身的知識結構得到調節和優化;社區老年人主要選擇與老年人密切相關的安全、贍養、醫療保健、心理調適等休閑類課程科目,而且他們希望參加沒有壓力、較少功利性的學習活動。目前蘇北農村社區師資的現狀是,師資數量不充裕,學科不配套,許多鄉鎮社區教育中心只能根據辦學能力及師資狀況,安排有限《中老年人常見疾病防治》《小學生家庭教育漫談》《婚姻常識》《家政服務》等教育培訓活動,大部分課程因師源無著落無法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2 實踐探索
社區教育方興未艾。蘇北徐州、鹽城、淮安、宿遷、連云港五市在大力落實《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新形勢下,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但整潔優美環境的常態化保持成為困擾農村社區治理的一道難題,有不少地方創建文明鎮村、文明社區,創建期間村莊整體環境“水清、岸綠、景美”;而創建工作結束后,河道、水渠、溝塘就又漂滿了生產、生活垃圾,臟、亂、差的現象又依然如故。以何種路徑從根本上治理農村臟、亂、差的社區環境,使得“水清、岸綠、景美”得以常態化保持,蘇北地區的村民們在切膚之痛中意識到農村社區教育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密切關系,開始了加快發展農村社區教育的探索實踐。
2.1 強化社區教育中心服務職能,推進社區教育融入社區治理
社區教育是社區治理的基礎和源頭,這是“兩社”的共識,也是社區治理深度推進的重要途徑,是“兩社”共同努力的方向。蘇北農村文明村鎮、文明社區的創建,催生了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加快了社區教育融入社區治理的進程。他們以治理社區臟、亂、差環境為突破口,通過舉辦衛生環保知識講座,組織學習相關法律法規、條例和衛生環保常識,提高了社區居民自覺愛護、保護生活生態環境的意識。受此啟發,他們把強化社區教育中心服務職能作為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了社區治理體系,體制上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統籌、教育主管、相關部門配合的社區教育協同治理的格局,改變了長期以來社區教育由教育系統“獨家獨戶”支撐維系的局面。在政府各部門的配合下,社區教育中心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農村社區居民思想道德建設,推廣致富實用科技,開展基層民主法制教育等作為重要內容納入社區教育日常工作,豐富社區教育內容,創新社區治理方式和路徑。鹽城、徐州等地農村社區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部門和單位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將社區教育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既是社區教育資源的提供者,也是社區教育培訓項目的指導者,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引路人。
2.2 大力推進各類學習型組織創建,濃厚社區教育氛圍
增強農村社區居民自主學習意識,濃厚社區教育氛圍,必須大力推進各類學習型組織創建。配合鄉村振興戰略進程的實施,蘇北五市上下聯動,以項目為抓手,以活動為載體,不斷推進學習型個人、學習型家庭、學習型鎮村、學習型城市創建,引導社區居民自覺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逐步使社區居民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淮安、鹽城等地注重加強社區學習共同體建設,居民在共同體這個大家庭中,分享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享受著學習生活的樂趣。宿遷、連云港等地利用社區學習苑、家長學校、村(居)黨群服務中心等陣地,組織社區居民學習十九大精神、傳遞黨的富民政策信息、普及秸桿還田等科普常識,并結合“家庭文化建設月”、“五好文明家庭創建”、“美在家庭”等活動,培養家庭成員讀書興趣,促進家庭成員素質提升。徐州、鹽城將學習型村(居)、學習型家庭創建與活動的組織開展相結合,通過舉辦“學習周”、“科技周”、“送科教下鄉,幫農民致富”、“農民健康面對面鄉村行”等活動,增強社區居民主動參與社區教育意識,不斷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連云港市重視老年人學習生活,開設合唱、電腦、書畫等適合老年人修身養性的課程,組建舞蹈隊、合唱隊、太極拳隊、門球隊等健身類活動,極大地豐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各類學習培訓活動的廣泛開展,從時間和空間上體現了教育基層延伸的價值,激發了農村社區居民學習的興趣,增強了社區教育辦學活力,人人皆學、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學習型社會在蘇北農村初見端倪。
2.3 加大農村社區教育投入,改善社區教育辦學條件
加快農村社區教育發展必須加大財政性投入,改善農村社區教育辦學條件。蘇北五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逐年加大社區教育專項經費投入,十三五時期所有鄉鎮社區教育中心全部建成省標準化社區教育中心。鹽城、徐州許多縣區與鎮區地方政府逐個對接,集中財力逐年建設一批功能性、群眾性、示范性的社區教育中心,計劃將社區教育中心打造成當地試驗示范、科教推廣、人才信息、咨詢服務、職業技能教育的主陣地。淮安、宿遷致力改善三級社區教育基地辦學條件,鼓勵和支持社區教育委員會成員單位籌措經費,用于添置多媒體、計算機等教學設備和圖書閱覽室,構建起以社區學院為龍頭、街道、鎮(區)社區教育中心為骨干、村(居)民學校為基礎的三級辦學網絡。當前在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理念引領下,農村社區教育正依托“智慧江蘇”教育云平臺,加大“農村社區教育網站”建設力度,推進優質數字化學習資源逐步向農村延展。徐州、連云港、鹽城等地都將社區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通過“政府投入、部門分擔、社會捐助、受教育者承擔一部分”等多渠道籌措經費的辦法,探索社區教育投入多元化機制,強化社區教育機構自身造血功能。在財務制度建設上,社區教育中心獨立建賬,與中小學一樣進入財務結算中心,單獨申領、核銷票據,實行收支兩條線,接受財務部門監督。
2.4 設立社區教育師資人才庫,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學習需求
面對農村社區教育師資窘困的現狀,蘇北五市廣開渠道、納賢聚才,有不少縣(區)著力開展建立社區教育人才師資庫的實踐探索。他們將社區一切“有學者、有才者、有力者、有心者”等各類人員充分調查摸底,依自愿原則逐一報名登記,對有志于從事社區教育的志愿者按縱向與橫向兩個維度構建社區師資人才庫框架??v向架構,按照縣、鎮、村(居)行政區劃依次構建縣級社區師資人才庫、鎮級社區師資人才庫、村級社區師資人才庫。橫向架構按專業類別分設六個人才庫,分別是政策宣講類人才庫、企業經營管理類人才庫、專業技術類人才庫、高技能類人才庫、農村優秀實用技術類人才庫、社會工作類人才庫。按照規范化入庫、動態化管理、信息化共享要求,探索實踐社區師資人才庫的組建運行模式。以學科教學需求為導向,樹立全縣社區教育人力資源工作一盤棋思想,不同社區間的師資資源可以交流互聘,緊缺型人才師資由開放大學負責統籌協調,常規學科以鎮、村級師資人才庫自行協調為主,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社區教育師資用人機制。社區師資人才庫的建設保證了農村社區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退休老教師、種田能手、農藝師、機關團體政治部門的宣教人員、社區黨政領導、社會知名人士等盡展其才,在農村村民文化廣場、村民禮堂開辦大課堂,在養殖場、種植園舉辦基地課堂,在未成年人教育實踐開展普法教育、普及科學知識等等。社區師資人才庫的建設有效緩解了長期以來農村社區教育師資窘困的狀況,提升了社區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婷.“新時代”背景下農村社區教育的困境與突破[J].成人教育,2018(7):58-63.
[2] 劉步柏,陸應勝.社區師資人才庫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成人教育,2016(1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