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俐均 張桂芳
當前,在不斷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背景下,如何因地制宜地構建學校課程體系,讓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有效落地于學校實踐,是當前各區域和中小學校關注的焦點。近年來,重慶市合川區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為理論基礎,以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區域化和本土化落地為目標,創造性地提出了“新二十三常能”框架,從生活力、自動力和創造力三個維度設計了23項匹配區域和時代特點的關鍵常能。在此基礎上,合川太和中學(以下簡稱“太和中學”)立足本校學生實際,圍繞區域“新二十三常能”構建了特色化、校本化的課程體系,使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在了實處。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育才學校二十三常能”不僅在當時是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而且對當前我國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仍有重要指導作用。合川區教委充分利用地緣優勢,創新性地提出了區域學生“新二十三常能”框架,包括“十二會”:會家務、會閱讀、會書記、會運動、會種養、會自救、會禮儀、會電腦、會理財、會整理、會表達、會交往;“六能”:能自律、能計劃、能服務、能旅行、能信息處理、能當小先生;“五善”:善制作、善展演、善合作、善反思、善探究。太和中學將這一本土化的學生關鍵能力目標融入校本課程目標,通過校本課程的建設和實施,讓“新二十三常能”的培養真實可見。
1. 以“和”文化為引領,完成常能課程頂層設計
太和中學在“和”文化核心理念的引領下,秉承“和而大同、和而不同”的辦學理念,落實“個性鮮明、真誠善和、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以校訓“和正和達、至善至真”為哲學基礎,構建了具有學校特色的“新二十三常能”校本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一方面遵循“和而大同”,即課程建構遵守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的共同規律,以促進全體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為目標;另一方面探索“和而不同”,即“常能課程”要富有地域、校園文化特色,符合學生成長特點,有益于師生個性發展。常能校本課程體系的建設宗旨是充分發展學生的特點與興趣,塑造學生各項關鍵能力,培養全面發展且有個性的人。
2. 以“新二十三常能”為基礎,開發校本課程群
目前,太和中學已開設校本課程90門,其中初中42門、高中48門。90門校本課程以培養學生23種不同的常能為主要目標,如“演講”“英語口語”等課程重在培養學生“會表達”常能,“志愿者行動”“文明禮貌”等課程主要培養學生“會禮儀”常能,“演唱”“繪畫”主要塑造學生“善展演”常能,“運動救治”“緊急急救”培養學生“會自救”常能,“生活管理”培育“會家務”常能,“異性交往”聚焦“會交往”常能培養,“刺繡”“植物標本制作”培養學生“善制作”常能等。學校不僅注重校本課程的數量,也重視課程質量的提升,現已打造出三門市級精品選修課程,并不斷發揮精品課程的帶動和示范作用,全面提升校本課程品質。
3. 以內容適切性為原則,編寫特色校本教材
為進一步助推常能課程的規范、精準、深入實施,太和中學自主編寫了32門常能課程的校本教材,構建起一套極具特色的校本教材體系。一是成立教材編寫領導機構。學校成立了教材編委會、編寫工作組,并邀請區教科所專家到校指導教材編寫;多次召開教材編寫培訓會、各門教材的主編人員和參編人員會,提升教材編寫的科學性與規范性。二是堅持師生全員參與。校本教材的編寫基于學校的特色發展,以學生需要為主要指向,全體教師都積極參與到教材的采訪、撰寫、講授之中,并且在經過與學生的互動討論之后,確立最終內容。三是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太和中學編寫的校本教材內容涵蓋面廣,重視學生個性特征發展,堅持了“人文見長,全面育人”的原則。這一套特色校本教材具有較高的適切性,符合地域、學校教育特色,也適應學生的發展水平和心理特點,有助于學生在常能課程學習中獲得高質量的學習體驗。
校本課程的育人價值主要通過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來實現。太和中學積極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創新課程管理,整合課程形態,以確保常能課程實施取得良好效果。
1. 改革課堂,建構“五環節”教學模式
為了讓常能課程實施落實到課堂,學校積極推進常能課堂建設,建構了包括“自學、互學、導學、自測、反思”的“五環節”教學模式。該模式具有主體性、問題性、引導性、合作性、反思性、能力性等特點。“五環節”教學以學生自學為主線實施教學,注重挖掘學生學習潛能,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問題為主線,編寫以問題形式呈現的導學案,突出問題導學。在校本課程實施中,“導學案”是學習的重要載體,教師在課前印發(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先帶著問題自學,再帶著自學后的問題互學。學生的互學(合作學習)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小組內互學,二是小組與全班交流,三是師生間的對話交流。“五環節”教學模式的諸環節,始終圍繞培養學生的自學力、探究力、合作力、問題解決力、反思提煉力等能力開展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有效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交往合作素養。
2. 創新管理,優化常能課程形態
太和中學充分利用校本課程的開放性與靈活性,創新常能課程的管理模式,以“選修課”與“走班制”整合推進課程實施。選修課時間為每周二下午第四節課,教學地點為教學樓教室及運動中心,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與特長選擇不同的課程進行走班聽課,靈活的形式使得常能課程在發展學生興趣愛好的基礎上,也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不同班級、年級學生的組合教學,也有助于學生互助合作。目前,學校的常能選修課開展得如火如荼,如貼近教學的“奇妙的對聯”“辯論縱橫”,貼近生活的“寵物狗的飼養”“篆刻”,強健體魄的“籃球”“足球”“健美操”,促進精神健康的“團體心理輔導”等,都深受學生歡迎。
3. 打通邊界,拓展常能課程外延
學校將相關活動與常能校本課程進行有機整合,改革大課間活動的形式、內容和管理方式,有效拓展了校本課程的外延。例如:我們根據相關常能課程,創新大課間活動,確立了“練拳、跳操、朗讀”三個主題,形成包括簡式太極拳、特色集體操(自編操、跑操)和激情朗讀在內的三項具體活動,然后采取自編與選用相結合、運動與表演相結合、娛樂與文化相結合的形式實施。初、高中六個年級學生每周完成一項規定活動,再自選一項特色活動,輪流循環。這樣的推進方式避免了內容的千篇一律,包容了個體差異,師生能夠全員參與,取得了良好實效。
4. 閱讀為基,營造人文教育氛圍
學校樹立大閱讀觀,突出人文教育熏陶,為常能課程實施提供大環境支持。一是精心構建多元讀書網格。學校投入資金60余萬元,建成“班級書角”53個,“樓層書吧”14個,“校圖書室”1個,藏書11.6萬余冊。二是精心設計長效閱讀主題。通過在重要節慶、成人宣誓、校史活動等時間節點設計閱讀主題,提升了學生參與閱讀的針對性,增強了閱讀實效。三是精心策劃讀書評價活動。每學月,開展一次“班級讀書會”;每期,開展一次“師生同讀一本書”;每學年,開展一次“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讀書匯報會。閱讀活動營造了濃厚的人文教育氛圍,調動了學生參與常能課程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學校真正成為孩子讀書的好地方,成為所在鄉鎮的文化文明中心。
1. 實行“常能課程首席教師制”,保證足額師資
受樂隊首席演奏、國家科技項目首席科學家的啟發,太和中學設立了課程首席教師制。學校實行常能課程首席教師負責制,確保門門校本課程均有專人負責,有專人協助。首席教師的主要職責在于規范課程綱要、設計課程教學方案,同時自主組織本課程的教師團隊編寫教材、集體備課,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專題培訓和研討活動, 提升課程的實施效果。首席教師制不僅保障了課程有專門師資,而且使首席教師得以將自身的豐富經驗輻射更多教師,引領他們實現專業成長。
2. 深入開展教學研修,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
為了保證常能課程實施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太和中學深入開展常能課程與教學研究,按“課堂教學‘五環化,學科教學課型化”的推進思路,逐步實現教學從“有模”到“無模”的質的飛躍。教研組通過抓實教研活動,把課改作為教研的核心內容,把課堂實踐作為研究的有效載體,把觀課議課作為教研的主要活動形式,讓經常性的反思、學習、研究成為教師的習慣。與此同時,學校還通過教材編寫、集體備課、教學研討、小課題研究、專題講座、經驗交流、課堂大賽等活動,深化“同課異構”“一課三議”等教學研討,著力培養和打造常能課程實施的領軍教師、先進教研組(備課組)和優秀班級,不斷提升教師的校本課程設計與實施能力。
(編輯 楊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