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卿
摘?要:“非遺”項目進校園、入課堂,對傳統文化來說可以得到更好的弘揚和傳承,也可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和建設。本文從“非遺”項目引進校園、進入課堂的現實意義出發,分析“非遺”項目教育實踐的現狀,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探討“非遺”項目進校園、入課堂的教育實踐路徑。
關鍵詞:“非遺”項目?進校園?入課堂?重要性?教育實踐
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是“非遺”,是一個國家民族發展的源泉。為了更加深入地推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弘揚和傳承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現階段逐漸在校園和課堂中得到普及和推廣。本文就“非遺”項目進校園、入課堂的教育實踐相關問題展開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夠對“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有所助益。
一、“非遺”項目進校園、入課堂的重要意義
“非遺”項目進校園、入課堂有利于學生增強保護“非遺”文化的意識。多年的實踐表明校園和課堂是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項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場所。“非遺”項目進校園、入課堂不僅可以幫助廣大的青少年學生增強對“非遺”的認識和了解,還可以提高其對“非遺”的保護意識,推進“非遺”文化的進一步傳承與發揚。而事實上,“非遺”項目進校園、入課堂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實現“非遺”保護與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有機銜接,可以幫助青少年學生近距離地接觸、熟悉“非遺”文化,認識保護其的重要意義,增強他們對中國歷史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瑰寶的保護意識。
二、“非遺”項目進校園、入課堂的現狀分析
(一)部分學校認識不到位
一些學校所在的相關教育部門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入課堂這一教育實踐并沒有達成高度的共識,甚至于有些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對于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和價值沒有充分的認識,或者說是認識存在著一定的偏差。盡管一些學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到校園和課堂教學中,但絕大多數工作往往只是表面上的,甚至也僅僅作為選修課,這就導致很多學校引入“非遺”文化的工作缺乏耐性,一些學校甚至開始出現了放棄的征兆,逐漸失去了最初的熱情和主動性。
(二)實施方式流于形式
就“非遺”進校園、入課堂的具體實施現狀來看,雖然大部分學校得到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支持和幫助,在學校課堂中開展教學,開設傳統文化知識性講座、不定期地組織參觀“非遺”宣傳展示展演,通過圖文并茂的“非遺”展板了解非遺知識,還有的學校與“非遺”傳承人合作一起設立了教學傳承基地,不定期組織傳承人進入學校,在課堂上講授“非遺”項目發展歷史知識與制作技藝,但大多數時候是短暫性的熱度,之后大多出于經費、人員、場地等各種因素不能夠有效持續地開展,最后都會不了了之。
(三)教學資源不夠充足
從當下對“非遺”項目的認知來看,有不少學校、相關部門對“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缺乏一定的深入了解,甚至于有些人的認識存在著偏差。這就導致在“非遺”項目進校園、入課堂的過程中,沒有對“非遺”項目系統的分析與進行篩選,對“非遺”項目的具體內容也一知半解,這樣根本就達不到最初讓學生增加了解,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目的。
三、“非遺”項目進校園、入課堂的現實路徑
(一)明確引入的“非遺”項目
將具有彰顯地域文化特點的“非遺”項目,作為向廣大學生傳播與傳承的首選,制定合理的“非遺”進校園、入課堂的課程內容,具有一定學習價值。比如丹東地區文化歷史悠久,且是多民族聚居地區,通過從不同的民族文化中選取具有地域特色、且文化底蘊濃厚的“非遺”項目,如國家級的“丹東朝鮮族花甲禮”、省級的“鳳城滿族荷包”“丹東面塑”、市級的“丹東剪紙”等非遺項目,以不同的教學模式向學生講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歷史發展以及現狀等方面進行詳細介紹,通過實踐操作體驗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文化魅力。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增強青少年對本地區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
(二)營造濃厚的“非遺”文化氛圍
校園“非遺”文化氛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與傳承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在校園中、課堂上張貼保護“非遺”文化宣傳標語,利用黑板報、文化欄以及其他班級文化等宣傳陣地來加強對“非遺”項目的介紹和宣傳,提高學生們參加學習的自覺性與熱情,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們的“非遺”文化素養與保護意識。
(三)利用多元的“非遺”教學形式
要想推進“非遺”項目順利地進入校園和課堂教學教育實踐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元的“非遺”教學形式,尋找傳統文化最能與時尚流行因素相融合的方法和途徑。通過講述教學、視頻教學,邀請“非遺”傳承人在課堂上與學生們面對面交流與指導,學生們可以自己動手完成制作非遺作品,讓學生在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中真正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結語
綜上所述,“非遺”進校園、入課堂是一件具有重要意義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學校作為傳承和保護“非遺”的關鍵場所,應大力推進這項工作,明確引入的“非遺”文化項目,營造濃厚的“非遺”文化氛圍,利用多元的“非遺”教學形式,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宣傳與傳承,都具有深遠的保護意義。
參考文獻
[1]劉蓮花,張域.基于“非遺”項目的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分析與探討[J].職業教育,2018(0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