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德強
內蒙古自治區有上千所公立和私立中小學校,學生規模數量更是龐大,學生服的使用也就成為在校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一項重要的生活內容。因此,學生服質量安全問題無論是對求學學子的身心健康、家庭的溫馨幸福,還是對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都至關重要。
為全面掌握內蒙古自治區學生服質量安全狀況,切實加大對學生服質量監管力度,全力做好學生服消費安全保障工作,有效維護青少年學生的合法權益,內蒙古纖檢局通過日常執法工作,對全區學生服生產企業、各類學校、零售市場等與學生服生產銷售有關部門采取現場隨機抽檢、查閱采購合同等相關資料,以訪談、座談會、監督抽查等方式,結合內蒙古消費者協會在2018年11月16日召開的媒體通報會上反映的情況,對全區學生服質量安全工作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了解。根據調查實際,內蒙古自治區纖維檢驗局形成了全區目前學生服質量安全問題的調研報告。
隨著普通家庭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審美意識的釋放和提升,家長、學生和校方對學生服的選購已從注重學生服的保暖、耐用、合體轉向款式、品牌和內在質量的統一。國家制定的國家標準GB/T 5296.4—2012《消費品使用說明 第4部分:紡織品和服裝使用說明》中就明確規定每件紡織品、服裝應附有產品的使用說明、標注內容和相關要求,這是對學生服質量要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解決學生服售后在穿著、洗滌、儲存、熨燙等方面出現質量爭議的重要法律依據。從內蒙古全區學生服質量安全現狀來看,大型商場、專賣店執行國家標準情況相對較好,而批發市場、中小型商場、個體經商戶等沒按規定執行相應標準的情況較為嚴重,亟待解決規范。目前,全區學生服質量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學生服存在標識標注不全的問題。從全區學生服質量檢查結果和內蒙古消費者協會針對學生服質量問題召開的媒體通報會的情況來看,很多企業對學生服裝的標識標注重視程度不夠,缺少一些必要的標簽,有些企業生產的學生服在規格、纖維成分、洗滌方法等國家強制性標準規定的永久性標簽方面也存在缺陷。之前內蒙古消協在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三個地區服飾市場隨機購買了40款校服樣本,通過檢查,只有一小部分學生服在明顯位置標注了執行標準、商品名稱、規格型號、樣品等級、生產廠商、商標、地址。在監督檢查中,一些學生服沒有按照有關標準進行明示標稱,有的隱匿了廠名廠址,無中文標識,無商品名稱、產品質量合格證、產品批號,屬于“三無產品”。
二是學生服存在標識標注情況與產品實際不符的問題。在監督檢查中,有些學生服不合格是因標簽“亂標”,未按規定進行明示標注,有的亂用英文或漢語拼音,存在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現象。內蒙古消協隨機抽查40款學生服的檢驗結果令人瞠目結舌。其中,學生服在安全類別、纖維含量等方面的說明未達標35款;學生服沒有標注纖維含量33款,其余學生服的標注纖維含量都與實際纖維含量不符;秋冬季學生服面料多是聚酯纖維與棉混紡,或純聚酯纖維27款;春夏季學生服面料是聚酯纖維與粘纖混紡9款,純聚酯纖維1款,與國家標準GB/T 29862—2013《紡織品纖維含量的標識》、GB/T 31888—2015《中小學生校服》中規定的“校服直接接觸皮膚的部分,棉纖維含量標稱值不低于35%”要求不符;pH值為9.2的有1款,與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要求類別B類的強制性標準有較大差距。
三是學生服存在審美外觀和物理性質量問題。學生服生產企業除了在主體上標注規定的標識外,服裝的外形是否美觀和物理性質量好壞也是家長、學生和校方關注的重要方面。一般在校中小學生的年齡都是在6~19歲之間,在校期間基本都身著學生服。但有些學生服生產企業為了獲取市場競爭優勢,只考慮如何壓低學生服價格,而忽略了青少年學生處于成長發育階段,也沒考慮學生服的舒適度、選用材質、制作款式等,致使學生服臃腫肥大、褲后襠接縫強力不足、選用服裝面料手感硬挺或透氣性差、穿著不合身、上衣與褲子不對稱,領面有接線,容易起球起泡、扣子脫落等種種質量不合格問題。
從整體來看,學生服存在質量問題,一般是由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導致的:
一是對學生服的生產企業公開招投標程序還不夠規范。開學前夕,也是青少年學生、家長、學校選購學生服的時間。而學生服的采購多數是由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原則上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以公開形式對學生服生產企業進行統一招標,要求學生服制造生產的中標企業要有一定生產資質,并要求各類學生服中標生產企業嚴格依據GB/T 31888—2015《中小學生校服》、GB/T 23328—2009《機織學生服》、GB/T 22854—2009《針織學生服》、GB/T 5296.4—2012《消費品使用說明 第4部分:紡織品和服裝使用說明》、GB/T 29862—2013《紡織品 纖維含量的標識》、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等技術標準向學生提供學生服。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有些教育主管機構對學生服的采購招標、評標程序監督把關不嚴,對投標企業生產資質的評估不夠科學,對采購的學生服質量要求、驗收依據及后續出現的質量問題在合同里也沒有明確,相應的補救措施缺乏。有些不具備生產資質和能力的學生服企業通過借用其他有生產資質的學生服企業,中標后再轉包或分包,甚至存在圍標、陪標、串標等不正當現象,使招投標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公平正當的市場競爭,致使學生服質量安全得不到應有的保證。
二是對學生服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還有一定程度的盲區。各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是問題學生服的主要行政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學生服生產企業的生產、銷售、使用等整個流程的監管。但有時限于執法人員力量薄弱或業務不精,對轄區內學生服生產企業的摸排工作做得不到位,生產企業信息檔案未建立或不完善,沒有詳細掌握企業數量、規模、訂單等相關信息,底數不清、情況不明,學生服質量專項檢查工作存在蜻蜓點水、雨過地皮濕現象。同時,在日常執法檢查過程中,與公檢法、社會媒體、公眾監督等聯動互動少,協調不夠,造成學生服執法工作得不到有效配合,無形中降低了執法效率、削弱了執法力度、浪費了執法資源等,造成學生服原料采購、生產企業加工生產、市場銷售、學校學生使用等各個環節有時處于監管的盲區,不利于對制假售假學生服大案要案的強力處理。
三是學生服生產企業的產品質量安全意識還有待提高。有些學生服生產企業為盲目追求高昂的經濟利潤,質量意識和法治意識淡薄,沒有盡到學生服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義務,甚至冒著踐踏法律、身陷囹圄的風險,采取“踩紅線”、打“擦邊球”的做法,通過購買便宜的低等次原材料、工序削繁為簡降低人工成本、不按標準要求標識標注和學生服的實際情況進行標注等不當行為,致使學生服產品質量不合格,對使用學生造成身心傷害,也很大程度上欺騙了校方和學生家長。
四是學生服質量安全工作還缺乏全面有效的社會監督。有的學校為了維護學生利益,雖然成立了學生服家長委員會,但由于校方及學生家長不是服飾業內人士,對學生服的質量安全技術標準要求及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不了解,也缺乏辨別學生服質量安全的一些基本技能,除了能從表面看出學生服存在的明顯問題外,其他的就是盲目認識學生服的質量問題了。針對問題學生服,有些家長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抱有不是自己一家孩子學生服存在質量問題,那么多孩子都穿問題學生服,存在沒必要當出頭鳥、做露頭青的思想,忍氣吞聲,不愿或不敢指出學生服存在的質量安全問題。同時,一些社會媒體、公眾對學生服質量安全關注度不夠高,甚至針對學生服質量安全問題出現集體沉默的現象,使得劣質學生服堂而皇之流向市場,潛入校園。
為防止問題學生服流向市場,維護家長和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避免不合格學生服原料投入生產,杜絕不合格的學生服出廠銷售、流入市場,就必須發動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學生服的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多方聯動,密切配合,斷源截流,形成學生服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網絡體系,從根本上阻斷問題學生服的出現。具體來說,要從以下五個方面來應對:
一是要進一步建立完善學生服市場公平競爭采購機制。各地教育主管部門應對本地區的學生服生產企業或供應商進行深度摸底調研,實事求是地掌握學生服企業的生產能力、售后服務水平、社會信譽度、采購過程、相關生產信息和質量狀況等,為學生服質量保證體系健全、信譽良好的合法企業建立起長期保存的檔案,為學生服質量安全監管提供相關依據。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讓質美價廉的學生服生產企業中標。同時,要對進入“黑名單”的問題學生服生產企業進行“一票否決”,確保將不合格的學生服和生產企業及時清除出市場,避免流入校園危害學生。
二是要進一步加大對學生服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力度。各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是學生服質量監管的行政部門,必須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對學生服生產企業進行監督管理,定期或不定期按照企業生產學生服的數量適當增加抽檢比例和頻次,加強對學生服質量安全問題的監督檢查,把好學生服出廠關、合同條文關等環節關口,提高鑒別假冒偽劣學生服的能力,有效規范學生服生產行為。同時,要進一步加強與教育部門、公安機關、大眾媒體等密切聯系,做好“兩法銜接”工作,全過程監管源頭面料染整、銷售渠道、加工制作等各個環節,對問題學生服啟動召回制和應急預案,對問題學生服生產企業進行嚴肅整改和處罰,杜絕學校再現問題學生服。
三是要進一步更新和細化學生服質量安全執行的標準。目前學生服生產企業所參照使用的學生服生產質量要求標準有GB/T 22854—2009《針織學生服》、GB/T 23328—2009《機織學生服》等,與國家強制性標準相較而言,對相同的考核項目卻有不同的要求,導致學生服生產企業執行的標準不一,跋前疐后。為進一步嚴格執行標準,市場監管部門應把交叉重疊或過時的標準進行統一或更新,讓各類學生服的執行標準更具有權威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要進一步強化對學生服質量法律法規教育的宣傳。市場監管部門除了行政執法外還應做到“誰執法誰普法”,通過“執法宣傳、印發傳單、集中培訓”等方式,強化法律法規工作宣傳,選派執法人員和技術人員前往學生服生產企業,專門就學生服質量安全、法律意識和質量主體責任意識的提升等方面,對學生服生產企業負責人、質量管理人員進行質量安全標準和法律法規培訓和輔導,不斷提升學生服生產企業相關者的依法生產管理、誠信經營的意識和能力,要求從建廠高起點做起,從根本上清除問題學生服存在的土壤。同時,還要借助各類媒體介質,針對學生服專業知識在社會上進行廣泛宣傳,結合對學生服消費者組織開展培訓活動,提高學生服采購人員、學校和學生家長選擇辨別學生服質量的能力。
五是要進一步激發社會力量參與學生服質量安全監督。在制定采購學生服的方案、招投標過程中,學校應該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新聞媒體的作用,讓家長委員會和媒體全流程參與,廣泛征求意見,尊重學生家長和其他社會消費者的知情權,在社會上營造一個公開、透明的學生服消費環境。
學生服的質量安全問題是當今社會的一個重大民生課題,不容小覷,也是一個刻不容緩、亟待解決的時代命題。根據學生服質量安全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社會各個層面的相關者都應該從一位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的角度進行思考、關心、監督學生服的質量安全,共同守護好與每個家庭和莘莘學子息息相關的針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