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許歡
近兩年,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全新的羽絨造假方式——膠水羽絨,嚴重擾亂了市場、侵害了消費者權益。針對這一現象,中國羽絨工業協會于近日發布了《膠水羽絨評估方法》團體標準。在5月9日召開的中國羽絨行業質量大會上,中國羽絨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標委會秘書長許杰,詳細介紹了此次《膠水羽絨評估方法》團體標準起草的過程、內容及實施辦法。
許杰表示,此標準的出臺過程非常曲折,可以說是在與造假者斗智斗勇過程中誕生的。事實上,對于《膠水羽絨評估方法》的出臺,宣傳已久,但直到今年4月才正式發布,也是一言難盡。
2017年底,中羽協進行了為時半年的行業調研,2018年7月正式起草了標準并成立了工作組。8月底在杭州蕭山召開的會議中,協會宣讀了《膠水羽絨評估方法》草案,隨即又用了6個月時間,進行化學驗證方法的深入研究。在今年3月底召開的工作組會議中,則進行了標準審議。4月中旬,《膠水羽絨評估方法》正式發布并于5月10日正式實施。
許杰透露,這個標準之所以到現在才實施,主要因為“膠水羽絨不斷在升級換代”,標準也不得不跟著修改。主要變化有:一是在外觀形態上,剛開始膠水羽絨是成坨成簇的、蓬松度比較低,后來就升級成“蠶繭”狀,因此在這版標準中,重點對“蠶繭式”羽絨進行了規定。然而沒過多久,由于市場上“蠶繭式”羽絨含量已降低,從外觀形態上已不好鑒別。二是在添加物質上。標準研究之初,重點研究其添加的絲狀物,這是評判膠水羽絨的一個重要指標。但隨即市場又出現了粉塵做的膠水羽絨和只用膠水不摻雜其他物質的膠水羽絨。 三是膠水羽絨在顯微鏡下的影像變化。標準研究初期,顯微鏡下膠水羽絨影像呈現不均勻、大小不一的條狀物或塊狀物;到標準草案發布時,已升級到較為均勻、大小相當的水滴狀影像;到標準初稿發布時,市場又出現了分布均勻、細小顆粒狀膠水羽絨。其實,在標準草案發布時,如果單從影像上,對膠水羽絨及其他物質的辨別還算不難,但升級后辨別難度則明顯加大,需要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鑒定。四是從膠水成分上,開始是水溶性成分較多,品牌商做內控時把絨放進80℃以上的熱水攪一攪,看是否有絨絲、羽絲脫落,就可進行辨別。后來出現了含硅油的絨,因為硅油的溶解和分解是在300℃以上,用熱水鑒別便沒有效果了。因此標準草案發布時,重點對硅油進行了規定。但標準草案發布4個月后,又出現了含聚氨酯的羽絨,速度之快也是始料未及的。
許杰坦言,其實在膠水羽絨剛出現時,其質量是符合國家標準規定的,可一旦膠水失效后,就沒有了蓬松度,保暖性也下來了,上面附著的絨絲、羽絲、粉塵等物質都出來了,便出現了鉆絨現象。膠水羽絨產生的質量問題不能忽視,因為它對中國羽絨行業乃至國際羽絨行業發展,都有不利影響。因此,中國羽絨工業協會也非常重視,并提出了4項原則:一是零容忍,在提倡高品質的時代,對膠水羽絨絕對要“零容忍”;二是定性,即使只加了1%膠水,只要加了就要定性為膠水羽絨;三是快捷精準的檢測,如果檢測一份膠水羽絨需要用10天甚至半個月,都是不可以的;四是技術精準、減少誤判,因為會涉及到企業誠信問題,所以檢測必須嚴謹。
由于現有科學的研究,可能存在信息不足、不明確,或者膠水羽絨技術升級等問題,因此最終的評估結果也會存在不確定性。中羽協也對各種儀器設備及檢測方法進行了嘗試,卻無法把每個方法和項目都放進標準中,所以精選了既簡單明了又經濟實惠的檢測項目。
據悉,《膠水羽絨評估方法》團體標準的起草,是按照GB/T 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編制,適用于羽毛羽絨及其制品填充物的檢驗。參與起草單位有:中國羽絨工業協會,廣州檢驗檢測認證集團有限公司、深圳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南京海關工業產品檢測中心紡織實驗室、錢江海關技術中心羽絨實驗室、四川省纖維檢驗局、無錫海關紡織工業產品檢測中心。
此外,許杰還重點對《膠水羽絨評估方法》流程進行了介紹。她提到,膠水羽絨的評估項目主要有:外觀形態、顯微鏡下形態及理化分析。在膠水羽絨評估中,待檢羽絨樣品首先要進行外觀形態測試,如果外觀形態測試中,0.1克樣品有10朵以上“蠶繭”式羽絨,會直接判定為膠水羽絨,其他項目則可不做。如果外觀形態不夠10朵,或其他顯性特征也存在不確定性,會再進行顯微鏡觀察,如果累計兩個項目都具有膠水羽絨顯性特征或達到相關指標要求,可停止檢測;“蠶繭”式羽絨單項達到規定數量,可停止檢測。但如果顯微鏡下“蠶繭”式羽絨顯性特征不明顯,再進行理化分析,綜合進行評估。
許杰強調,通常情況下,外觀形態正常的羽絨呈平均分布,而膠水羽絨則是連接成塊或成坨成簇;而個體結構正常的羽絨是絨形清晰、絨核明顯,膠水羽絨則是絨絲、羽絲纏繞,絨核不明顯,檢測技術人員能一目了然。而之所以規定0.1克樣品中,10朵以上“蠶繭”式羽絨直接判定為膠水羽絨,是因為 “蠶繭”式羽絨是目前市場上占比較大的典型膠水羽絨案例。在委托廣檢集團隨機抽取的17份樣品中,經檢測“蠶繭”式羽絨超過10朵的有7份,占比達40%以上,非常高。
另外,在顯微鏡下觀察羽絨形態,正常羽絨絨核清晰且放射出許多絨絲形成朵狀;膠水羽絨則有4個形態:一是朵絨上散布顆粒狀物,二是明顯不規則膠狀物,三是絨絲、羽絲纏繞在朵絨根部,四是絨核不清晰且有反光物質。而且,檢測機構在對膠水羽絨做大量研究后發現,膠水中較常見且有代表性的物質主要有兩種:硅油和聚氨酯。硅油,可能大家會認為它無毒,沒什么危害,其實硅油只有在300℃以上才會分解,所以能影響敏感水生物正常生長,對水環境產生污染;聚氨酯則具有很好的韌性,80℃以上會分解且本身無毒,但它做膠水時會和其他功能性添加劑進行反應,會產生毒性。因此,對膠水羽絨必須要予以抵制。
“目前市場上的膠水多種多樣,不能把研究只固定在膠水、硅油或者聚氨酯上,而是要根據不同膠水成分,選取不同提取方法和檢測方法進行研究。”許杰表示,“在常規提取方法中,我們會對樣品中羽絨上的非正常成分進行分離提取,經過光譜測試后再進行解析,看提取物中是否含有異常化學物質。還有一種是采用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法,需要強調的是,使用光譜分析法有個限制,它規定只能做波長色散型檢測,因為波長色散型探頭掃的是一個面,羽絨樣品放在探頭下面,能較好地分辨出里面有沒有膠水絨。而如果是能量型,它的探頭只聚焦到一個點,可能會造成誤判,所以標準規定只能是波長色散型檢測。”
“業內人都知道,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法是半定量的,因此標準也做了半定量的規定,也就是硅的含量。我們委托檢測機構做了60份疑似膠水羽絨的樣品進行分析,其中只有9份疑似樣品硅含量小于0:05,其他81份樣品都在0:05以上。所以,以此數據為前提,標準規定了硅含量大于0.05。 或許有人說,正常羽絨也會含硅,其實那是洗毛油和除臭劑產生了少量的硅,因此我們也對正常羽絨進行了分析。從各種羽絨產地搜集的40份正常羽絨樣品分析來看,這40份樣品中最高的硅含量只有一份樣品,含硅0.0375;含硅0.02以上有4份;其余含硅量則在0.01以下。所以,0.05的限量值并不會造成對正常羽絨的誤判。”許杰說。
對結果評估許杰總結,結果評估會有3個檢測項目,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可判定為膠水羽絨。一是看外觀形態,0.1克樣品中清晰可見10朵及以上“蠶繭”式羽絨,再者外觀形態、顯微鏡下形態及理化分析3個檢測項目中,有兩項及以上的外觀形態單項,記為“Y”。二是顯微鏡觀察,呈現膠水羽絨顯性特征影像的絨朵數,只要有一朵有顯性特征,這一單項也記為“Y”。三是理化分析,發現一項以上異常元素或化學物質,記為“Y”。而這3個檢測項目中,如果有兩項記為“Y”就會判定為膠水羽絨,這是對結果評估的檢測。
許杰表示,隨著膠水羽絨升級換代,檢測也產生了一定難度。從外觀形態上,非專業技術人員很難看清楚;用顯微鏡觀察,可能也會對膠水羽絨與皮屑、粉塵發生混淆;化學分析時,如果膠水含量低,提取難度則會相應增加。
接下來很快會出現新的膠水羽絨形態,而且目前已經發現了含“淀粉”的羽絨,這就需要增加一些檢測難度,所以對檢測機構也會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必須是具備得到了羽絨、羽毛類產品CNAS和 CMA資質認可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其次,至少要有兩名以上專業成分分析技術人員,并且要完全具備標準中規定的檢測環境和檢測設備,現在要求要有兩個光譜分析儀,還必須有專業技術人才。“另外,為了羽絨行業能夠健康有序地發展,我們希望已得到認可資質的檢測機構,能夠秉承著做公益的心態,參與到標準工作中,不以營利為目,協助行業共同維護市場秩序,保證行業良好地向前發展。”許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