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磊 路 新 陳鐘迪 李詩月 編輯/章蔓菁
相較于員工直接持股,持股平臺能夠提供獨立的運作生態,幫助企業提升股權激勵計劃的運作效率和確保控制權,同時提升股權激勵計劃的保密性。
近年來,生物醫藥、電子科技、跨境電商等行業內的企業掀起了一波境外上市的小高潮。對于擬赴境外上市的企業而言,其發展態勢和企業價值有賴于核心團隊的長期穩定,因而適時推出股權激勵計劃成為諸多企業的優先選擇。這其中,股權激勵持股平臺(下稱“持股平臺”)是整個股權激勵計劃的重要一環。如何選擇合適的股權激勵持股平臺,是眾多擬上市企業需直面的問題。
通常,持股平臺是指在股權激勵計劃中設置的特定運營載體,以協助激勵對象通過多方契約的形式,參與到股權激勵計劃中。對大多數企業而言,在企業發展初期,由于員工總數較少、股權結構簡單,搭建持股平臺的價值并不明顯。但隨著公司管理復雜程度的不斷提升,當參與股權激勵計劃的員工達到一定數量,激勵總量也達到一定規模時,搭建持股平臺就會顯現出以下幾方面的顯著優勢。
獨立的運作生態。作為股權激勵計劃的實施載體,持股平臺可提供相對獨立且完整的運作環境,實現與其他公司實體的有效分隔。即使后續需要對股權激勵計劃進行調整,也能把影響范圍控制在持股平臺內部,不會波及其他組織。另一方面,若員工退出股權激勵計劃,或員工收益需予兌現時,持股平臺可基于事先約定,通過股權回購等形式實現,避免因人員流動造成股權分散的后果。
提升運作效率。股權激勵計劃在實施過程中通常面臨對激勵對象的調整、激勵額度的變更等情形。借助持股平臺,這些變更所帶來的股東信息變更/登記、監管機構信息披露等操作,均能非常簡潔、高效地實現。
確保企業控制權。持股平臺能夠通過相關協議對平臺內股權的權利歸屬(主要是投票權)進行明確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業降低因股權激勵計劃而可能造成的控制權分散的風險。
提升保密性。從對擬上市公司的監管角度出發,大多數股權激勵計劃僅需要對持股平臺整體信息和重點激勵對象進行適當的信息披露。這有助于保護激勵機制/額度等企業敏感信息。
此外,借助于持股平臺,激勵對象有望獲取更為合理的個稅籌劃空間。而對于有持續融資計劃的擬上市公司而言,規范的持股平臺架構,不僅有利于降低融資工作的復雜度,也是向資本市場展示自身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
對擬上市企業而言,常見的持股平臺通常有信托計劃、資產管理計劃、有限合伙企業以及基金計劃等。
信托計劃是一種兼具適用性和操作性的持股平臺,也是擬赴境外上市企業較為青睞的形式之一。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上市地選擇的靈活性。信托作為一種國際常見的持股平臺形式,被眾多境外資本市場所認可;因此以信托為持股平臺的擬赴境外上市的企業,在上市地的選擇上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優勢,上市障礙相對較小。(2)信息保密性強。信托設立后,日常事務均以受托人名義實施,受托人對委托人、受益人及所處理信托事務負有保密義務,能夠有效杜絕企業激勵計劃信息泄露,降低企業管理風險。(3)資產的安全性強。信托計劃以受托人/受益人/委托人三方的契約關系作為運作基礎,其獨立運作和高度保密的特點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信托資產的安全性,保障股權激勵計劃的順利實施。(4)管理機制穩健。信托計劃可通過企業設置的信托管理委員會負責日常管理,可避免因公司管理層變動等人為因素干擾股權激勵計劃的正常運作。(5)稅收籌劃空間可期。信托計劃的法律特性,使其可以被設計為位于低稅地的保密性稅收實體,并有資格遵循信托設立所在地的法律,從而為激勵對象爭取到合理的個稅籌劃空間。
在實操層面進行信托設置時,企業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可撤銷信托或不可撤銷信托。資產注入信托計劃的常見方式主要有捐贈和非捐贈兩種,前者形成不可撤銷信托,后者形成可撤銷信托。企業在選擇資產注入方式時應充分考慮兩者對信托委托人的權利限制程度和信托計劃的終止形式。若采用捐贈方式形成不可撤銷信托,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委托人的權利。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撤銷信托計劃結束時,如仍有尚未分配的剩余權益,應在全部分配至受益人后,整個信托計劃才能宣告結束。反之,若信托計劃為可撤銷信托,當信托計劃結束時,未分配權益會返回至信托委托人,并可由其進行處置。
資產管理計劃(下稱“資管計劃”)通常是擬赴境外上市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或股權激勵涉及資金規模較大時,優先考慮的持股平臺形式。通常,公司會將股權激勵計劃采用資管計劃的方式委托給資產管理機構。該資管計劃以委托人(即公司)作為投資者,而非以每個激勵員工作為投資者。其主要優勢有以下方面:(1)覆蓋對象廣泛。與有限合伙企業的注冊規定相比(最多不超過49名有限合伙人),資管計劃理論上對參與的員工數量沒有限制(與信托和基金計劃類似)。(2)日常管理便捷。與信托計劃類似,資管計劃在存續期間內的變更備案簡易快捷,避免了因激勵對象的份額調整而需辦理各類變更登記手續。(3)在國內仍具適用性。除境外上市地之外,科創板也已明確規定,允許高管與核心員工在滿足一定條件后,建立專項資產管理計劃,間接參與發行配售。
對于許多國內企業而言,由于國內許多地區均有針對有限合伙企業的稅收減免/返還政策,因而在公司發展初期,有限合伙企業常常在股權激勵計劃推出后,順理成章地肩負起持股平臺的使命。但對于擬赴境外上市的企業而言,國內的有限合伙企業概念通常顯著有別于境外常見的企業模式概念,因而對境外主流資本市場的上市要求適配性較差。如果企業堅持以此模式作為持股平臺,則未來很可能在上市過程中,因為有限合伙企業這一模式在擬上市地“水土不服”,而面臨當地繁瑣的公司治理、上市合規、監管合規等多方面要求。因此,不建議使用此種方式作為持股平臺。
相對上述幾類平臺而言,基金計劃的實施門檻較高(主要體現在資產規模大、管理費用高),需要專業的運營團隊來負責。基金計劃的風險也受到市場、政策和管理團隊等多方面要素的影響。對于常規企業而言,基金計劃作為持股平臺的普適性較差,通常需要在特定條件下進行定制化設計。例如在企業的資產規模和抗風險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后,由專業團隊量身定制相應的計劃。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無論選擇哪種持股平臺,當境內居民以激勵對象身份參與到擬赴境外上市企業的股權激勵計劃中時,從合規角度看,都需盡早按照《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境內居民通過特殊目的公司境外投融資及返程投資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14〕37號)及《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境內個人參與境外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計劃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12〕7號)的相關規定,進行外匯登記。
對于擬赴境外上市的國內企業而言,其在構建持股平臺時,必須兼顧上市規劃、公司治理、合規性、稅務籌劃等多項因素。以下通過一則案例,為企業如何選擇合適的持股平臺提供參考。
A公司是一家計劃赴美上市的國內高科技企業,已構建了完整的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架構。公司處于B輪融資階段,尚未實現盈利。由于高科技行業的激烈競爭,A公司核心人才乃至高管流失事件時有發生。尤其隨著融資進程的深入和IPO的臨近,通過覆蓋面更廣的股權激勵計劃(含中國大陸員工和外籍人士)實現團隊的穩定和士氣的提升勢在必行。在是否選擇持股平臺以及應選擇哪種形式的持股平臺方面,A公司有如下考慮:(1)從便捷性角度看,員工直接持股最為方便,且根據擬上市地的稅法,外籍員工直接持股有助于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個人稅負;但對于中國大陸員工而言,若直接持股,則需逐一單獨操作外匯登記手續,靈活性顯著降低,保密性也較差,甚至會對公司控制權產生不利影響。(2)從上市地角度來看,因A公司是赴美上市,因此有限合伙企業無法發揮其在稅收等方面的平臺優勢,因此并非優先選擇。(3)從管理成本看,基金或資管計劃雖能幫助公司統一管理激勵計劃,且能兼顧保密性要求,避免對公司控制權產生負面影響,但從管理成本來看,現階段A公司的發展剛剛初具規模,并且尚未盈利,基金和資管計劃的高額管理費用會帶來較大的現金流壓力,同時也有“大材小用”之嫌。
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后,A公司發現,信托計劃不僅能兼顧基金和資管計劃的優勢,管理成本也相對較低;如果考慮到高速發展中企業人才的流動性,信托計劃還能通過完善的管理機制(通過多名委員構成的信托管理委員會進行日常管理),盡量避免人員變遷對激勵計劃的負面沖擊(例如繼任高管有悖事先約定改變/取消計劃進而損害員工的正當權益)。進一步來看,如果通過合理設計,使信托計劃能與股權激勵計劃的方案設計相配合,信托還能為A公司爭取到更多的稅收籌劃空間。綜上,信托計劃是現階段A公司持股平臺的優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