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克,董喜樂
(河南省登封市環保局監測站,河南 登封 452470)
作為水資源大國,擁有28124億m3水資源,其中儲量最多的是地表水,占水資源總量的96.4%。但就目前來看,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工農業的快速發展,廢水排放量不斷增加,使地表水受到了污染,造成部分河流處于不同程度污染狀態,需要通過水質監測加強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的掌握。因此,還應加強地表水水質監測現狀分析,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水質監測質量。
從中國水污染分類上來看,主要包含重金屬污染和五毒污染,將給部分水資源區域帶來影響。從水資源污染中有機污染演變規律上來看,呈現出由支流向干流擴散的趨勢。面對嚴重的水污染發展趨勢,我國已經建立數百個水資源環境監測機構,包含2000多個不同水資源監測技術,促使全國范圍內不同區域和河流都形成了相應的監測網絡系統。目前,我國擁有60多個水資源環境監測體系,配備具有國家先進技術水平的實驗室設備,并經過國家相關機構認證。在環境監測方面,在國家機構監控和管理下,可以保證水資源監測結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水資源環境監測體系開始在水利單位監督下進行計量認證,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發展到21世紀,我國已經建立數十個智能化監測體系。從我國水資源監測工作開展情況來看,能夠結合不同水資源主體進行相應監測標準的選擇,完成必要的監測項目和特定監測項目。2018年,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數據來看,在1940個國家地表水評價考核斷面中,71%的斷面水質優良,較之上年同比提高3.1%,劣V類斷面占比6.7%,同比下降1.6%,污染指標主要包含總磷和氨氮、化學需氧量。
2.2.1 監測體系缺乏完善指標
結合地表水水質監測發展情況可知,目前我國存在水資源質量監測體系缺乏完善指標的問題。在實踐工作中,由于水資源質量監測指標意識薄弱,以至于設立的指標缺乏針對性,難以體現水質監測工作的實用性。從水資源監測涵蓋的內容來看,主要需要對地表水資源進行監控和管理。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規定,地表水斷面監測與飲用水水質監測存在明確的監測目標和項目數量差異。不同于飲用水監測擁有109項監測指標,地表水斷面監測僅擁有20多項指標。開展污染體系監測作業,需要完成高錳酸鹽、氮、氧等物質指標監測,在化學監測方面設置了pH含量、Cu含量、溫度變化量等指標,在毒性監測方面以重金屬監測指標為主[1]。實際上,相較于其他污染,在工業廢水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地表水資源污染受毒物影響日漸加劇。而目前尚未設置明確毒物質監測指標,導致地表水水質監測缺乏針對性。此外,針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如毒殺芬、多氯聯苯等,由于給地表水產生的影響明顯比常規污染物要大,因此缺乏相應監測指標顯然不具合理性。
2.2.2 未實現多區域統一監測
在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方面,按照我國相關管理制度,除了在海河流域、太湖流域和淮河流域開展統一的全流域監測工作,其他地表水資源由各省市分別開展監測工作。受這一因素的影響,在地表水水質監測方面,各省市缺乏有效溝通,難以及時確定全流域水環境質量變化發展情況,在水污染治理中難以出臺統一的防治方案,并且也給相關治理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困難。而想要保證地表水水質監測質量,除了在具有代表性的斷面連續開展監測工作,還要使數據的可參考性得到保證,即確保相同環境條件和監測方法等條件下的數據一致。從實踐工作情況來看,各部門也存在重復開展同一水域地表水環境監測工作的問題,比如林業、水務、環境保護監測機構等都會重復進行一些地表水斷面監測,造成資源嚴重浪費。出現這一問題,主要是在現有監管制度下各部門間工作保持獨立,缺乏有效協調和溝通,難以對全流域水環境監測和治理工作進行統一完善。
2.2.3 水質監測技術水平低
地表水水質監測工作的開展,還要提供相應技術支撐。目前,能夠用于水環境監測的實驗儀器較多,如高效液相色譜儀等能夠實現有機污染物的持久性監測,使用時需要對液相萃取、熱解析等前處理裝置進行配置。受經濟發展因素影響,經濟條件較差地區未能完成全面儀器配置,導致地表水水質監測質量無法滿足水環境保護要求。而在技術應用方面,也存在監測人員技能水平不高的問題。現階段,我國普遍存在水環境質量監測人員素質能夠不足的問題,在實踐工作中難以按照標準方法進行水環境監測,以至于監測結果質量無法得到保證。在人員能力有限的條件下,即便配備了先進的儀器,也容易出現設備閑置或無法有效利用的問題。在日常工作中,監測設備未能得到及時安裝調試和定期的維修養護,容易造成設備監測精度和準確度受到影響,進而給水質監測結果帶來不良影響。
結合地表水水質監測問題,可以通過優化水質監測體系提出有針對性的水質監測指標,通過完成適合污染因子的選取加強水環境質量監測。在日常工作,如果按照飲用水監測要求對100余項指標進行監測顯然不符合現實條件,所以需要結合地區工業企業排放污染物種類、排污量和地表水斷面使用功能進行相應監測指標設置,有針對性地進行部分污染因子監測,從而實現地區地表水污染的動態監管[2]。比如地區一些污染物多年監測結果顯示并未出現超標問題,同時區域內企業排放污染物量呈現出逐年下降趨勢,可以適當減少污染物監測頻次。針對監測結果顯示一些污染物超標或地區企業排放量增加的情況,還應將污染物監測納入到日常工作中。通過對水質監測中污染物種類和數量進行調整,能夠高效開展地表水的水質監測工作,從而在避免監測工作量增加的同時,使水質監測工作的有效性得到保證。采取該種措施,能夠通過動態觀察水資源對水資源監測體系進行完善,完成水質監測指標的合理設置,并且使監測工作的實時性得到增強。
針對地表水的區域水質監測問題,為實現水質監測統一管理,還應使區域監測向流域監測轉變。在流域水環境監測方面,針對省市分界斷面監測問題,還應加強自動監測系統的建設。針對重點區域,建立水質自動監測系統,能夠實現水質遠程監測。在實踐工作中,還要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為監測站配備專業管理人員,負責進行系統數據庫訪問管理。而各省市相關機構可以獲得系統登錄權限,對系統數據進行調取,從而實現數據分享。為保證水質監測質量,還要健全水質監測質量保證體系,建立相應制度保證系統運行能夠得到有效管理,從而使數據的精密性、準確性等各方面得到保證。在水污染防治方面,還應建立各省市聯動制度。在監測系統發現突發性水污染事故時,能夠及時進行預警,將水質監測結果傳輸至周邊省市水情信息交流網上。通過提前完成應急預案的制定,能夠使各部門及時進行反應,并結合上下游水情聯合開展水污染防治工作,使事故危害降到最小,繼而使水質監測數據充分發揮作用。
結合地表水的水質監測工作開展需求,需要通過提高水質監測技術水平實施全方位水質監測。在實踐工作中,還要加強水質監測硬件投資,推動監測技術的改革與創新,使各地區能夠完成先進水質監測設備的配置,從而采取多樣化形式開展工作。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還應實現水資源監測和智能化管理一體化,以便使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得到保證,同時使監測效率得到提高。就目前來看,采用等離子技術、原子吸收法等技術手段,能夠完成水質監測便攜式儀器設備的開發,在現場完成揮發酚、氟化物等污染物質的監測[3]。通過將傳統監測技術與現代監測技術結合在一起,能夠通過發揮不同技術優勢達到全國性監測目標。因此在實踐工作中,國家和政府還應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推動各省市實現技術資源整合利用,完成全新水資源環境監測模式的開發,從而使水資源環境監測工作得到轉型升級發展,真正落實全面性的水資源監測工作。
地表水的水質監測需要依靠相應技術對水環境中污染因子進行監測,需要明確監測指標,加強不同區域水環境質量現狀和變化趨勢分析,從而為地表水體污染防治提供依據。在實踐工作中,針對存在于監測指標、制度和技術方面的問題,需要采取有效對策進行解決,從而使地表水水質監測水平得到提高,為水環境質量保護提供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