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審計局資環審計科
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和生態環境審計的重點領域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礦山生態環境治理以及大氣污染防治等,審計內容涉及遵守法律法規情況、重大事項決策、自然資源資產和生態環境管理等。由于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和生態環境審計覆蓋面寬、對象范圍廣、專業要求高,僅僅依靠審計部門自身的力量,在有限的時間內很難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要開展自然資源資產和生態環境審計,筆者認為:需要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業、水利等部門密切配合,齊心作戰。
向上級借力,可以減少審計組成員專業能力不足的風險。一是學習制度規定,把握審計重點。在審計進點前,組織審計人員認真學習領會省廳下發的法規、指南、案例和往年審計中發現的問題、報告模板、審計實施方案等資料。通過學習,對自然資源資產和生態環境相關政策、執行控制制度、組織實施環節制度、信息系統制度等進行全面了解,熟悉掌握相關內容,以便在審計實施過程中順利地從中找準審計對象內部控制方面的“薄弱點”,對“薄弱點”進行重點審計,對制度完善情況開展一般性審計,從而實現抓重點帶一般。同時,在審計組力量分配、審計時間安排上分清主次,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內容,做到瞄準靶心、精準發力。二是討論咨詢,尋找正確方法。審計過程中發現狀況或有些地方感到疑惑時,要求在第一時間向主審、組長、專業人員或省廳資環處咨詢請教。通過擁有豐富審計經驗的審計同行指點迷津,以獲得正確的審計方向、問題解決的技巧和新的審計思路。三是借鑒經驗,求真務實。依據上級往年或相似區域的審計報告、審計案例,師彼之長,補已之短,不僅能在有限的時間發揮“復制”的審計效益,還能在“復制”的基礎上實現創造性地開展自然資源資產和生態環境審計。
向兄弟單位借力,可以有效化解時間緊、任務重、審計力量不夠的風險。由于自然資源資產和生態環境審計對象和內容的特殊性,將面對當地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業、水利、農村農業、發改、統計等多個部門,審計對象“面廣量大”,而審計力量不足和時間有限,充分借用被審計對象的力量來開展審計,往往能夠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今年,我局在對某區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審計過程中,就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林業局等部門執法機構提供的執法案件,同時結合當地群眾關注和舉報的問題、當地網絡輿情、往年審計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篩選分析。摸清了當地生態環境治理中的薄弱環節、查找疑點,確定重點,并從中掌握規律性的東西,發現新情況、思考新問題;有針對性選取實地實物現場勘察對象,查執法案件和群眾舉報問題的查處、整改銷號情況,核實事實真偽、問題性質及定量大小等,看是否真查真改、徹查徹改。避免了不了解當地情況,由被審計單位帶到哪里查勘哪里,或是隨機選取地點查勘的被動局面,保證了現場勘查的效率和效果;節約了大量的審計時間和精力。仍以今年,我局在對某區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審計時,通過對被審計單位座談了解,就發現幾起損毀基本農田和損毀國家公益林的案件線索。這極大地緩解了審計力量專業性不夠的問題,實現了預期目的。
向第三方借力,可以減少審計取證質量的風險。自然資源資產和生態環境審計目前是一項探索性的審計工作,審計對象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審計現場查勘對土壤、水和大氣的環境監測數據是否真實準確、自然資源資產和生態環境實物量和質量狀況變化的基礎數據是否真實可靠等問題,僅靠審計部門現有的力量和手段還難以搞清楚,而審計取證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審計評價的公允性,這就需要借助第三方的力量來完成。一是借用當地政府的年度考核結果。如當地是否將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上級主管部門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做為考核內容,是否制訂對應的考核目標;本屆黨委、政府與上級黨委、政府簽訂的,或經本級人大審議通過的自然資源資產和生態環境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的完成情況。二是關注當地相關指標完成情況。主要審查法律明確界定了約束性指標比例的,比如自然資源資產和生態環境保護支出的法定增長比例、自然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和節能減排指標落實情況等等。審計可直接借用通過上級網站公布的實時在線檢測系統數據和公布的階段考核結果進行調查取證。三是建議直接使用國家委托的具有良好信譽的環境監測機構或第三方機構公布的監測數據做為審計取證資料。
借力是一種審計方法與手段,是為了讓審計結果更準確客觀,從而達到防范審計風險的目的。而保障審計工作質量的關鍵,還是要提高審計人員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審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