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霞
(博洋凱會計師事務所(深圳)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00)
為了提高企業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我國對企業進行出口貿易時提出了相應的扶持政策,就是將產品的部分增值稅返還給企業。那么企業想要更好地控制成本,首先必須合理籌劃出口環節退稅及納稅工作,以便正確計算出口貿易退稅后的最終收益,進而創造更高的外貿收益。近年來,我國外貿進出口貿易總額在逐年增長,2018年我國出口總額達到了將近2.5萬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了10%,企業單退稅的收益就高達約1.2萬億美元,僅從出口退稅方面就超過了利潤總額。為了更好結合國家的相關政策進行出口貿易,企業應該從出口方式、加工方式和銷售模式等方面做出相應改進,同時做好退稅及納稅的籌劃工作。
出口貿易退稅主要是將產品一定額度的增值稅及消費稅退還給企業,也可能是免繳一些相關稅費,這樣可以幫助企業節約國內生產及流通環節的成本,進而幫助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中更有競爭力。通過出口退稅的政策,可以讓出口產品以不含增值稅的形式進入國際市場,進而使出口產品能夠與國外產品在相同條件下公平競爭。營改增之后,出口退稅也適用于現代服務業,這為國內企業創造了更好的出口貿易條件,可以保證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受到公平的待遇,同時也能擴大出口收益。我國的出口退稅政策分為三種模式,具體如下:
在一些國家禁止的出口進行產品出口貿易時,產品等同于內銷,所以不能享受國家的經濟扶持,在這些特定的出口進行出口貿易時,產品將不享受退稅的待遇,企業需要全額支付增值稅及消費稅。
在出口銷售的階段,企業的出口產品可以享受相應免除增值稅及消費稅的待遇,但是不能享受退稅待遇,例如該出口產品最后一道生產工序、進口環節或銷售工作時免除了相應稅費的,那么出口時將不會給予退稅。
在出口銷售的階段,國家免除了企業產品的增值稅及消費稅,同時,將產品在出口前繳納的增值稅給予一定額度的返還,返還金額通過具體退稅率進行計算。一般有免抵退稅和免退稅兩種政策。生產企業和適用增值稅零稅率直接將服務或自行研發的無形資產出口的外貿企業,適用“免抵退”稅辦法。商品出口、將外購的應稅服務和無形資產出口的外貿企業適用“免退”稅辦法。
我國的出口退稅政策主要遵循的原則是免、退為主,其中免是指對貨物生產、流通等環節免除增值稅,而退是對產品采購階段生產原料的進項稅或者商品進貨的部分進項稅給予返還,另外對銷售時銷售稅額未能抵扣進項稅額的部分進行退還。
根據出口產品的加工方式進行出口退稅納稅的籌劃是比較有效的方式,在產品的生產階段,生產廠商應該對進料、來料及其加工方式進行合理記錄,將來自國內廠商的進料及國外廠商的進料加以區分,然后根據銷售任務進行相應的操作。通常其加工生產及銷售的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使用國外廠商提供的原材料,國內廠商在國內進行成品的加工制作,成品的銷售工作由國外的企業來進行。另外一種是有國內供貨商提供原材料,原料再由國內公司完成加工及組裝,最終出口到國外。兩種加工模式和銷售模式的不同,其退稅率也有所不同。如果原材料都是由國內供貨商提供,那么原料需要支付相應的稅額,而在出口時不需要支付相應的銷項稅額。而原材料使用國外進口的原料,進口原料需要用到外匯購入,那么就會在產品的生產中加入進項稅額,當產品出口時,就需要將產品生產環節的進項稅額抵扣,免除其需要交納的增值稅。在對出口商品進行出口納稅的籌劃工作中,應該根據國外原料與國內原料的比例進行控制,保證國內原料比例小于國外原料,這樣對來料加工更為有利。
例如在生產階段,生產企業使用了300萬元的國外進口原材料,關稅稅率10%,使用的國內原材料為10萬元,按計劃分配率比例為60%,假設產品出口的銷售金額為600萬元,增值稅稅率為16%,退稅稅率為10%,使用進料加工模式進行稅費計算時,進料加工出口貨物耗用的進口料件金額=600×60%=360萬元,當期不得免征和抵扣稅額為(600-360)×(16%-10%)=14.4萬元,當期應繳納稅額=14.4-10×16%=12.8萬元,進項不足以退稅,關稅為30 萬元,總成本為42.8萬元;如果使用來料加工模式,國內原材料只有涉及增值稅,無須繳納相關關稅,因此產品出口時就沒有相關的增值稅,根據計算其成本應為10×16%=1.6萬元。原材料來源不同,使用的加工模式不同,其進口退稅額度就有所不同,進而企業的生產成本也會出現變化。
出口產品的出口退稅額度根產品的銷售模式也有關系,在進行出口退稅及納稅的籌劃工作時,需要根據不同的銷售模式進行相應的比對分析。例如企業在銷售產品時,主要是在海外自己經營銷售,還是銷售給外貿企業,其最終出口退稅額度都有所不同。進行籌劃工作時,應該考慮到銷售模式對出口退稅額度的影響,通常退還稅額的比例小于征收稅額比例時,適合使用銷售給外貿企業的銷售模式,這樣可以減少生產企業所繳納的稅額,保證退還稅額。而當退還稅額的比例大于征收稅額比例時,生產企業適合利用自營的方式進行銷售,這樣可以利用出口退稅來控制生產成本。
案例1:生產企業利用國內原材料生產了產品,原料成本為500萬元,企業通過自營的銷售模式將產品銷售,最終銷售金額為900萬元,以增值稅稅率為16%,退稅比例為10%來計算,進項稅額的抵扣額度為100萬元,采用自營的模式進行銷售時,按公式計算不得退還稅負金額=900×16%- 900×10%=54(萬元),納稅金額= 54-100 =-46(萬元),那么根據出口退稅政策,退還的稅負金額應為46萬元。如果企業將產品銷售給相關的外貿企業,銷售金額為1000萬元,退稅額為60萬元,這樣就能得出自營與銷售給外貿企業兩種銷售模式,其出口退稅籌劃結果是不同的,企業應該根據退稅比例和征收比例的差距合理選擇,通常情況下,銷售給外貿企業,獲得的利益更大,所承擔的稅收金額更少。
金稅三期的上線,企業進入了大數據稅務時代。集合大數據評估與云計算的合并使用功能,企業上下游供應商和客戶的業務往來都可以直觀的引出數據,稅務信用等級的提高也是趨勢所向。對于外貿企業,處于C、D信用級別,進項退稅數據的傳輸需要2-3個月時間;而位于A、B信用級別的企業,出口數據的反饋一般在5-15天左右,購貨稅款可以及時有效收回,節約了時間成本的利息支出。在相同的審批程序下,信用等級高的外貿企業,出口退稅現金流的核算更有優勢,有利于公司資金鏈的運作籌劃。
企業應注重提高財務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才能保證出口退稅及納稅籌劃的工作質量,這也是一種提升退稅籌劃水平的有效措施。生產企業和外貿企業應該定期組織財務人員進行業務培訓,著重學習退稅方面的知識,通過引用同行業中相關案例的方式,增強財務人員對退稅籌劃工作的認識水平,進而將退稅籌劃工作重視起來。只有企業領導層真正認識到了產品生產模式、銷售模式與出口退稅之間的關系,根據準確的出口退稅籌劃,有效的整合企業資源,才能更好地保障自身利益。
目前稅務政策的變動,商品制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由17%減低到16%,2019年4月1日開始稅率又減至13%,出口退稅率也做了相應調整。在2019年6月30日前出口貨物勞務或跨境應稅服務行為,購貨時已按調整前稅率16%征收增值稅的,按照調整前的出口退稅率計算;購貨時已按調整后稅率13%征收增值稅的,按照調整后的出口退稅率核算。2019年4月1日之后出口報關的,適用調整后的退稅率。中小型企業只有及時了解國家的動態信息,掌握過渡期的相關稅務政策,才能更好地設計退稅納稅籌劃方案,充分利用各種優惠政策,最終有效健康發展。企業應該從長遠角度出發,加強對財務人員的專項培養,才能真正強化出口退稅籌劃的效果。
在企業出口退稅處理時,綜合考慮自身的各方面情況,提前做出合理的退稅和納稅籌劃方案,合法規避納稅負擔風險,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效益。根據最新的國家政策,提升稅務信用等級,核對退稅稅額,規劃出更優的籌劃方案,最終達到企業經濟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