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增能
(安順市平壩區種苗站,貴州 安順 561100)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人民的物質生活的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看到發展成果的同時,還要看到與社會經濟發展共存的還有生態環境的惡化,并且在有些地方還產生了較大程度的破壞,產生了范圍較大、程度較深的不利影響。作為一項重要發展資源的林業資源,也受到了較大破壞,林業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受到了較大影響。因此,在當前和今后的林業工程建設,要充分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融合,使之更加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要。
生態文明是整個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同發展的重要基礎。作為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標志,生態文明與其他文明形態有著很大不同,既是在傳統農耕文明基礎上對人類生活環境的改善和提高,同時也是對工業文明的有效補充和進一步的優化提高。生態文明產生的思想基礎,來源于長期以來人們對自然環境的認識以及對自然環境的變化對人類生活環境產生的巨大影響的反映。在生態文明下,人們認真思考各種生產生活活動對自然環境所產生的各種影響,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同時,更加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把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平衡發展、均衡發展作為了首要目標。林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要滿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木材以及其他產品以外,更多的是要滿足人們對保持良好生態環境和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的要求。這既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是人們對更高水平的向往。把林業工程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融合,首先,是要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各種資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對林業資源,主要表現在對木材的需求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加,各種木制品,尤其是在建筑行業,對各種板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而且以木材為主要原料所生產的各種產品,如各種紙制品、纖維制品等,也在不斷增加。因此,加快林業工程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要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木材資源。其次,加快林業工程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環境產生了一些不利的影響,例如各種水旱災害、泥石流、土壤沙化等,生態環境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壞。而隨著人們對社會發展認識的提高,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林業作為改善環境、美化生活的重要方式,在優化生活環境、改善生活條件、保證生活安全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林業工程建設與生態文明相融合是進過實踐證明有效的。通過發展林業,可以在一定區域內構建一個良好的微環境,在這個環境里,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人居環境得到大力提升,承載除人類以外更多生物的生存。因此,加快林業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既是社會進步的需要,也是經濟發展的需要,需要社會各界引起高度關注和重視。
林業工程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單一依靠某個部門或者某個行業難以完成。我國的林業工程建設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創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和進步,但是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以及人們對改善生活環境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我國社會較以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隨著市場在資源調配方面的決定性作用越來越強,人們的思想認識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就林業工程建設來講,一些林業建設企業在建設林業工程的過程中,把經濟利益放在了首要位置,把企業獲取更多經濟利益放在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位置,而對如何加強企業管理,如何提高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如何提高林業資源的使用效率等沒有進行全面、認真、細致、深入的思考,對如何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缺少理性的認識,只是單純的把提高產量作為目標,卻忽視了林業資源的更新替換,人為的破壞了林業資源的自身所具有的平衡性,使林業工程建設的初衷和預期的建設目標沒有得到充分實現。
在以往的林業工程建設當中,政府部門占了很大一部分,很多林業工程的建設資金來源于政府部門,資金來源渠道單一,而且,在資金的管理使用當中,大部分要經過政府相關部門的審核批準才能執行。在市場化程度還不高時,這種以政府為主的建設管理方式適合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發展要求。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尤其是市場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場的調節左右越來越強,以政府資金主要的林業工程建設經常會面臨資金缺乏、管理水平不高等方面問題的影響,對林業工程的建設產生了不理影響,而且由于管理方式的粗放,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制約了林業工程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和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林業工程建設需要強有力的技術來支撐。從國外林業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的新技術、新方法在植樹造林、材料加工等方面得到了大量廣泛的應用。但是反觀國內的林業工程建設情況,人工管理、人工經營的建設管理方式還大量存在,各種先進的林業機械設備沒有得到充分的應用,一些具有先進水平的技術設備、管理方式沒有應用到林業工程建設當中,林業工程的規模和質量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難以得到顯著地提升。同時,從從業隊伍建設來看,現有的林業管理人員有較大一部分沒有接受過較為系統的教育和培訓,對各種新技術、新方法難以在短時間內掌握和應用,甚至有些從業人員因為其他一些因素,對新技術、新方法產生了一些抵觸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林業工程建設的成本難以在短時間內降下來,而且造林的質量也難以提高,林業工程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難以充分地發揮出來。
林業工程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引起社會各方面的注意。在加強林業工程建設方面,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要實現林業工程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同步推進,就要轉變觀念,堅持發展新理念,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管理核心,使得林業管理相關工作都向可持續發展看齊。堅持創新發展理念,用先進的技術發展林業,強化科技對林業發展的支撐,實施一批林業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堅持綠色發展,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作為林業部門要全面落實林業管理工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使現代林業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另外,還需要相關部門的監督,制定多樣的宣傳方案,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林業管理中,強化營林造林力度,提高社會的參與度。
在林業管理過程中,應積極融入科技的力量,并且在此方面充分發揮新時代科技的力量,大力研發新型種子,還可以在木材加工方面引入先進的制造技術,提升對木材的使用率也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順應可持續發展戰略。只有將林業管理與科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夠提高樹種的研制力度以及木材加工利用率,最終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共同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
為了促進林業生產的市場化發展,地方政府以及相關部門要頒布相關政策,引導農民充分發掘林業資源的潛力,以木材、水果產業為市場發展核心向外擴散,大力發展林業市場化經濟。在發展林業市場化經濟進程中,政府要鼓勵相關企業單位與其他企業進行合作,種植和培育珍貴稀有的花草樹木和品種多樣的水果蔬菜,將生產的林業產品投人市場中獲取經濟收益,實現林業生產市場化發展。實現林業生產市場化發展的關鍵在于要確保林木產品的質量,從而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處于有利地位,并得到消費者認可。
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既是社會進步的需要,也是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林業工程建設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要按照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的要求,加快林業工程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為實現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目標而不斷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