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峰
基于共生理論的裝配式建筑發展現狀研究——以瀘州地區為例
杜建峰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瀘州 646000)
裝配式建筑是建筑技術的重大變革,需要市場主體主動打破原有合作模式,尋求更優合作路徑,以實現建筑產業鏈可持續的發展。針對中國裝配式建筑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過度依賴于政策導向、產業鏈還不完善等問題,利用共生理論探討瀘州地區裝配式建筑發展現狀,梳理利益相關者角色及功能,尋求產業鏈薄弱環節并提供優化建議,以期促進裝配式建筑發展向以市場為導向的模式轉變。
共生理論;裝配式建筑;現狀分析;共生模式
裝配式建筑是建筑技術的重大變革,需要市場主體主動打破原有合作模式,尋求更優合作路徑,以實現建筑產業鏈可持續的發展。瀘州地區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經驗[1]。但在推廣過程中過度依賴政策導向,企業參與積極性并未提高。學者們一致認為裝配式建筑無論技術、管理、理論基礎以及實踐應用都還需要更深入的探究,才能真正實現建筑業的轉型。為此,梳理裝配式建筑產業鏈中各利益主體現狀、協作模式以及產業環境,探析產業鏈薄弱環節及對策,促進裝配式建筑產業鏈持續穩定發展。
在生物界,“共生”即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2]。根據共生的普遍性、多樣性和重要性,學者逐漸應用于生態、社會、經濟等研究領域。在中國,袁純清[3]首次對共生理論進行系統研究并構建理論分析框架,為區域經濟[4-5]、產業經濟等分析提供框架支撐。
根據定義,共生由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三要素構成[3]。共生單元指構成共生體或共生關系的基本單位,是共生關系的基礎。共生模式指共生單元相互作用的方式,反映共生單元之間能量、信息的交換關系及相互作用強度,是共生關系形成的關鍵。共生環境指共生單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總和,是形成共生關系的外部條件。
裝配式建筑產業鏈的主體由設計單位、施工單位、構件生產單位、建設單位、政府、金融機構、行業協會、高校、科研院所、用戶等組成,形成典型的共生關系,如圖1所示。其中,設計單位、施工單位、構件生產單位是裝配式建筑的主要實施者,相互協作構成核心共生關系。外部動力層主要由建設單位、政府、金融機構、行業協會、高校及科研院所用戶等組成,通過能量輸入為核心層的高效運行提供外部條件,從而營造相應的共生環境。
共生密度[3]作為評價共生單元的重要指標,反映共生單元數量的多少,裝配式建筑的推廣實質是創新技術的擴散,根據logistic創新技術擴散模型,技術擴散過程中受使用者數量的制約。新技術在進入市場初期,由于潛在采用者認為新興技術不確定性較大風險高,因此擴散速度增長緩慢。隨著該技術的成功應用,應用信息的增加以及風險的降低,新技術被廣泛接受,推廣速度也越來越快。當新技術應用達到一定規模后,市場飽和,擴散速度遞減并保持在穩定值。中國裝配式建筑推廣還處于初始階段,該階段成本、技術等風險因素較大,參與的企業較少,推廣速度緩慢,所以增加參與企業數量對裝配式建筑技術的快速推廣具有重要意義。
在裝配式建筑項目中,施工單位與設計單位合作仍沿用設計與施工分離的傳統合作模式。由于二者沒有所屬關系或合同關系,主動進行技術交流的驅動因素缺失,且信息傳遞路徑大,溝通成本高。在組織上,無法主動選擇合作關系,合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表現為非對稱互惠條件下的點共生合作模式[3],在技術推廣中相互受益,但雙方受益不均勻且因合作的偶然性,對裝配式建筑技術推進作用不明顯。
施工的單位與構件生產單位通過采購合同形成合作關系,但構件生產與現場安裝分離,技術交互聯系較少。組織模式上,施工單位擁有選擇生產單位的權利,但合作隨項目結束而終止,使合作具有不穩定性和隨機性。因此,二者的合作模式表現為非對稱互惠條件下的間歇共生[3],可以實現少數方面的交流,對裝配式技術的應用推廣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無法形成長效合作機制。
在合作過程中構件生產單位可以獲得設計單位技術支持,同時設計單位可以獲得拆分單位生產參數,實現收益均衡,但相互間沒有合同關系或所屬關系。在組織模式上,合作主要以項目為載體,同樣具有偶然性和不穩定性。合作模式表現為對稱互惠條件下的點共生[3],雙方針對合作項目進行多邊多向交流,進化具有同步性,但限于合作的偶然性和隨機性,對裝配式技術推廣作用較小。
瀘州市政府部門制定了推廣目標、強制性指標及各種激勵政策。但現有政策更多是目標拆解,缺少讓企業實質受惠的政策條件,特別是當前裝配式建筑施工成本高于現澆結構,對施工單位缺乏足夠的政策支持和激勵機制。
瀘州市現有建筑施工企業1 580多家,已建、在建、籌建混凝土裝配式生產基地3家[1],建成后產能將超過35萬立方米/年,2020年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我市需求將達到13.65萬立方米,為產業鏈形成提供多樣化的共生單元和市場基礎。但參與裝配式建筑項目的施工企業較少,產品形式單一,主要預制樓梯和疊合板,3家企業投產后可能造成產能過剩,形成同質競爭。
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合作為裝配式建筑提供持續的智力支撐及技術支持,但技術的研發和人才的培養需要時間周期長。現階段裝配式建筑技術主要是通過出資引進技術和設備,研發投入較少,基礎理論及系統性的研究更是鮮見,使本地裝配式建筑形成技術更多依賴于外部引進。
裝配式推廣初期風險高,不確定因素較多,前期推動主要依靠地方國有企業利用行政、資金優勢,引進建筑生產設備、技術與管理經驗帶動產業鏈的發展。但由于新技術的投資風險較高,且私營部門很難獲得資金支持,使私營企業推廣積極性不高。
參與企業數量的多少,是影響技術推廣效率的主要因素。企業應積極探索裝配式建筑技術,提高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共生度,為產業鏈的發展提供動力。同時應關注企業參與趨勢,杜絕簡單復制式發展,避免同質共生單元密度過高,產生惡性競爭。
現有的合作模式中,由于企業間合作非連續性使技術推動作用不明顯。為此應當大力發展EPC模式,通過縮短信息和能量的傳播路徑,使核心共生體實現技術交流的連續性,從而更加高效推動裝配式技術的發展。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鼓勵更多企業積極參與裝配式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發揮企業市場主體作用;高校、科研院所應加快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為裝配式建筑的發展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撐;同時,強化對施工企業的扶持,降低企業創新風險,提高施工單位參與積極性,拉動裝配式建筑的發展。
裝配式建筑的推廣是建筑產業鏈的重構,產業鏈的重構所帶來的利益分配機制的變化影響裝配式建筑發展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參與主體作為裝配式市場的基本單元,應立足于產業鏈的優化發展,發揮市場導向作用,探索合作模式尋求共生關系,促進裝配式建筑實現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
[1]戴勤友,劉永輝,杜建峰.瀘州市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筑產業發展現狀與問題——瀘州市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筑產業發展調查報告[J].酒城教育,2019(1):85-91.
[2]楊玲麗.共生理論在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J].社會科學論壇,2010(16):149-157.
[3]袁純清.共生理論——兼論小型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4]田寶龍.江蘇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基于共生理論的視角[J].中國商貿,2014(8):119-121.
[5]黃小勇.區域經濟共生發展的界定與解構[J].華東經濟管理,2014,28(1):153-159.
F127
A
10.15913/j.cnki.kjycx.2019.15.047
2095-6835(2019)15-0116-02
杜建峰(1986—),男,四川瀘州人,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項目管理、裝配式建筑。
〔編輯:嚴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