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圓,尹曉桐
航天作為我國高科技戰略性產業,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科學技術和經濟實力的綜合體現。隨著軍工國防科技的發展,深空探索工程、載人航天工程的推進實施,航天成為大眾關注和熱議的話題,航天科普也開始為人們所熟知和重視。早在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曾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這一重要講話,對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我國航天科普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在“互聯網+”時代,新媒體成為影響航天科普發展至關重要的力量。從科技傳播的角度來看,傳統的航天科普傳播面臨著信息流動效率低、與大眾文化存在隔閡、臨時效應明顯、缺乏長效權威的航天科普傳播平臺等多種障礙。一直以來,受眾對于航天的認知是“神秘的、高高在上的、不可觸摸的”,特別是航天領域呈現的專業性與嚴謹性,知識門檻相對較高,讓缺乏專業知識的受眾群體難以理解其傳播內容,進而產生一定的疏離感,更是加劇了航天科普傳播的困難性。而新媒體的出現,則改變了航天科普傳播的時空結構,建立了全新的傳播范式,推動航天科普事業向著更為廣闊的空間發展。
傳統的航天科普傳播是一種線性式的單向傳播,圈內專家、科研人員是科學信息資源的來源,由科普人員或權威大眾媒體進行“把關”或“議程設置”,將篩選出的科技信息,經傳統媒介單向普及給大眾。而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傳播,是一種交互式、裂變式傳播。受眾可以自主地選擇或檢索所感興趣的科普話題,并通過社交媒體進行溝通分享。在這種情境下,受眾與傳播者的身份不斷相互轉換,打破了以往的線性傳播模式。這種新傳播模式,為進行與航天科普有關的議題設置帶來了啟發,借助社交媒體優勢及“核裂變”式的傳播特點,可結合音頻、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將高精尖的航天知識以形象化、人性化的話語表達,從而大幅提高了傳播效率,有效促進廣泛和深層次傳播。
“月球車玉兔二號”的微博悄然走紅,恰是借助新媒體以進行航天科普傳播的成功范例。2019年1月3日,我國航天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著陸,名為“月球車玉兔二號”的新浪微博開通。它被賦予呆萌的兔子形象,通過靈活化的互動和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在微博上傳播航天知識,介紹探月進展,贏得了網友大眾的喜愛,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為國內的航天科普傳播帶來了新的實踐探索路徑。
在我國傳統的科學傳播方式中,傳播者通常以專業的、區別于普通大眾身份的形象出現,因此在傳播過程中,科學知識分子與普通大眾之間的身份距離已然被建構,科學知識分子始終被置于“他者”的位置,難以讓大眾產生共鳴[2]。而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因共同興趣和話題而聚集在同一網絡空間平臺,每個人都可以和科學知識傳播者建立起即時互動。
對于航天科普工作者來說,其同時具備兩種身份和背景,既是航天部門的科研工作者,又是網絡社區空間的一份子,對科學文化與網絡大眾文化都有一定了解,從而可以借助網絡語言與網絡文化,將“高精尖的科學語言”翻譯成大眾所熟知的“網絡語言”。在通俗易懂、輕松活潑的同時,又不失嚴謹專業、有理有據。這種科普解讀方式,是利用新的科學傳播話語體系,來打破科學家與大眾身份界限的一種嘗試,有效消解了高精尖科技與大眾之間的文化隔閡,既激發了航天科普工作者傳播與普及知識的欲望,又使得受眾也通過即時互動和信息反饋,獲取與共享知識成果。
“互聯網+”時代,航天科普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實現科普資源的多元化應用,不斷擴大優秀科普作品的共享范圍。例如,構建集專業性與科普性于一體的航天科普傳播權威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搭建知識資源庫,及時發布新鮮、多樣的航天科普知識,滿足不同類型的受眾需求。
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在科普傳播中,實行了“立體傳播”,即“分眾科普”。NASA的官方網站可以看作是一個航天科普的全媒體網站,其官網上特別設立了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的內容導航路徑,既包含針對兒童受眾設立的虛擬航天俱樂部,主要以動畫和線上游戲為主;又包含面向媒體受眾的滾動新聞、相關視頻及資料文件;還包含面向教育工作者的,主要為其提供教學資源等。同時,在產品呈現方式上,也不僅局限于文字,相關科普視頻、音頻等時常被字幕組、科普工作者翻譯成中文后在國內各大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此外,還有一些線上實驗、互動游戲等新穎有趣的科普形式也在網絡平臺上占有一席之地。可以看到,“分眾科普”的優勢即在于可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傳播,面向不同的受眾群體,展開不同的新媒體手段,從而有利于形成多層次、立體化、多元化的科普傳播體系。
目前,直播技術、VR/AR虛擬現實技術蓬勃發展,可將這些最先進的技術手段與航天科普相結合,在傳播過程中增強在場感和互動性,或聯合外部互聯網公司、動漫公司進行跨界合作,共同開發科普游戲、科普App應用等。以北京海鷹科技情報研究所航科公司為例,其在科普動畫、科普紀錄片等影視領域以及AR/VR動感體驗等文創活動方面有過多次成功的嘗試,例如其品牌旗下的“萬戶飛天”IP文化產品系列便是圍繞中國古代航天第一人的精神內核,深入挖掘、精心策劃而形成的一套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文化產品,由此衍生的《萬戶飛天》動畫短片、“萬戶飛天”VR動感體驗產品等,均獲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反響。
在創意傳播方面,美國宇航局NASA也有過多次成功的嘗試。2019年5月,NASA“洞察號”火星無人著陸探測器再次飛往火星執行任務,為了給予民眾親密接觸火星的機會,NASA在全球范圍進行了姓名征集活動,民眾可通過網站報名,獲得一張寫有自己名字與唯一編號的“登機牌”,讓自己的名字隨“洞察號”攜帶的微型芯片一同登上火星,展開一場虛擬的太空旅程。這一活動共征集到了240多萬人的名字,“洞察號”因此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受眾也對火星探測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認識,這種極具趣味性的互動性傳播方式,值得我國航天科普借鑒。
所謂“云科普”,即將線下的科普平臺或科技場館、博物館數字化,實現與移動城市的對接,開啟三網融合時代科普資源在教室課堂、賽博空間、移動傳媒等的綜合性全方位應用[3]。其可以讓既往神秘莫測的傳統科技場館以走下神壇,鮮活生動地展示在渴求科普知識的公眾面前。
隨著全景技術、VR/AR等虛擬現實技術的日益發展,具體到航天科普領域,也可以深入研究線上科技展館的設計模式,以手機移動端為切入點,開發相應程序,結合最新技術,為受眾構建具有我國航天文化特色的,可獲得臨場感、參與感的航天網絡展館。
航天科普人員作為科普傳播新形態轉型的重要力量,應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積累、互聯網知識儲備,并了解媒體傳播理論,熟悉新媒體營銷方式及手段。一方面,航天科普工作人員要掌握新媒體的特點,在及時互動中了解受眾的關注點和需求,為進一步的科普知識傳播和營銷打下基礎。另一方面,隨著傳播手段日新月異的發展及受眾的細分,要采用受眾喜聞樂見和易于接受的方式,讓他們有興趣、看得懂,愿參與、樂參與。同時不斷創新科普宣傳機制,建立起更加廣泛的宣傳渠道,通過開發航天文創產品,更好地促進航天科普的產業化發展。
航天科普傳播,本質上也是一種航天文化的傳播。新時代的航天科普傳播,必須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在新媒體語境下,只有實現新媒體與航天科普傳播的良性聯動,才能夠提升影響力,促使航天文化深入人心,實現航天科普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