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昱華
第三方支付是指以非金融機構、具有很好的實力和信用保障的第三方機構為信用中介,通過網聯對接,在消費者與銀行之間建立一個某種形式的數據交換和信息確認的流程,從而促成買賣雙方進行交易的網絡支付模式。
第三方支付是一種能較好解決交易中信用問題和支付安全問題的新型便捷支付方式,其應用于醫院的診療費用結算服務中,主要有幾個優點:一是第三方支付平臺與各銀行合作,把各銀行卡的支付方式整合、歸集到其平臺界面上,在交易結算中通過提供應用接口實現與銀行的對接,使就診患者輕松實現線上支付、現金轉賬的功能,具備極大的便利性,有效滿足現實高速發展的需要;二是為患者提供有效、便捷的多渠道預約掛號、診間支付、住院繳費的結算服務,大大節省了就診患者的排隊等候時間,切實改善患者就醫體驗;三是大大提高非現金支付在醫院支付結算中的占比,有效減輕窗口工作壓力、提高工作效率,杜絕假幣、錯收、找零錯付等問題的發生,有利于醫院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人力資源優化,進一步制定“撤窗計劃”從而實現減負增效的運營目標;四是具有創新融合的優勢,除了支付結算外,還有部分平臺如自助機還提供了自助打印檢查報告、自助打印清單、住院清單查詢等個性化服務,同時借助部分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媒介渠道,及時推送醫院最新醫訊動態等。
近年來我院先后引進支付寶、微信、銀聯在線及各類銀醫通等第三方支付平臺,大大豐富了醫院支付結算的渠道和手段。當然,在享受新模式帶來的便利同時,也回避不了其在財務管理中帶來的新問題。
傳統的支付方式很少發生賬款不符的情況,醫院財務每日根據醫院HIS系統數據與銀行提供的進賬單對賬則可,而第三方支付的對賬過程,在醫院與銀行之間增加了第三方支付平臺。眾所周知第三方支付平臺收款的全程都要依靠網絡和軟件來保障實施,難免會發生信息系統故障、程序錯誤、網絡中斷等問題,導致在支付或退費過程中第三方支付平臺與醫院HIS交互數據時出錯,造成HIS系統數據、第三方支付平臺和銀行記錄對不上,增加了對賬的工作量;同時,由于引進的第三方支付種類多,醫院財務在核對各平臺數據時仍依靠傳統手工方式,不僅工作量巨大,差錯率也相應增加。另外,財務人員每天登陸第三方支付平臺,根據實際結算款對上一天的業務明細與資金明細進行資金流對賬,存在著對賬滯后的問題。
傳統的支付都是窗口實時收費后存入醫院在銀行的基本戶,而在新支付模式下醫院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上設立的賬戶為直付虛擬賬戶,在交易過程中,支付平臺根據支付信息將資金從患者銀行賬戶轉移到患者虛擬賬戶、再從患者虛擬賬戶轉移到醫院虛擬賬戶,并最終提現到醫院的銀行基本戶,整個交易過程對醫患雙方而言,都通過虛擬賬戶進行操作并實現。在從醫院虛擬賬戶提現到醫院的銀行賬戶這一過程前形成的沉淀資金,就是醫院的在途資金。第三方支付平臺只需經過一次密碼驗證就能實現轉賬,缺少財務必須的審核環節,存在醫院資金安全的財務風險。
傳統的退費方式是在收費處的退費專窗當面解決,而第三方支付方式發生退費時,由于不對稱信息而可能產生一些問題,比如第三方平臺系統不知醫院事實已為患者提供或者部分提供了診療服務而同意退費、第三方支付平臺退費延時問題、線上線下重復退費問題、第三方支付賬號所有人與退費申請人身份不符問題等。
針對引進第三方支付模式后所出現的流動性財務風險及存在問題,我院財務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有效防范手段,主動控制風險,取得一定成效。
為有效防范財務風險,我院在引進第三方支付這一模式后不久,制訂出臺了醫院的《網絡支付業務財務管理辦法》,就第三方支付業務中的對賬、結算、控制、退費和檔案等方面做出了指導性規范,及時填補了制度設計上的空白,通過明確崗位權限、優化環節流程、強化風險意識、合理授權管理各方面來達到安全高效的管理目的,從制度和程序上來減少潛在風險的發生。
作為制度主體,人是保證制度得以有效執行的關鍵。為更好更快熟悉第三方支付模式的業務,我院適時組織財務人員接受相關業務培訓,在扎實會計基礎的同時,切實提高財務人員在互聯網金融知識、數據分析能力等方面的水平,轉變傳統理念模式,進一步提升財務人員在管理第三方支付的業務能力。
1、我院門診住院收費處設專人每日負責根據醫院HIS系統數據登錄網絡支付平臺進行雙方系統數據對賬,主要是交易明細核對和日匯總金額核對,對不匹配記錄進行分析處理,對賬無差異的則進行匯總確認并生成報表交財務處專人會計;財務處設專人會計每日負責根據匯總的日報表,以銀行提供的進賬單作為對賬依據,或自行到網銀查詢到賬明細,進行資金清算核對。通過崗位分離完善內部控制,保證財務數據的準確性。
2、由于和醫院合作的第三方支付平臺較多,財務人員逐個平臺進行對賬,其對賬難度和工作量不言而喻,同時也容易出現差錯。基于此,我院信息網絡科正著手設計打造一個專門的財務自動化對賬管理系統,通過整合各平臺數據到自動對賬系統,實現自動向各第三方支付平臺下載交易日志、訂單記錄、根據醫院HIS的交易明細進行核對,對正常交易記錄和異常交易記錄分別進行標注并形成對賬差異報告,從而實現醫院財務在第三方支付的對賬工作中高效、快捷、準確。
在當前的第三方支付模式下,醫院在途資金的產生不可避免,必須加強風險控制才能確保醫院資金的安全。我院對在途資金的管理,分事前防范、事中監控、事后應激三個階段:首先,醫院選擇合作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必須持有中國人民銀行核發《支付業務許可證》,在與其簽約時,應明確約定取消第三方支付平臺中醫院虛擬賬戶的轉賬和代付功能,將平臺虛擬賬戶的資金劃付至醫院指定銀行賬戶為提現的唯一途徑,同時明確資金在平臺虛擬賬戶的留存時限,一般是24小時自動提現一次;對有特殊原因約定不實行24小時自動提現的支付平臺機構,醫院按比例收取保證金并設置留存資金警戒紅線。其次,財務處設專人會計每日負責資金清算核對,定時查詢資金狀態,定時核對虛擬賬戶的余額,做好在途資金的監控跟蹤。最后是做好應激預案,當發現因不明原因第三方支付平臺未自動提現、到賬時,專人會計應立即報告上級領導,并采取暫停醫院網絡支付平臺賬號、同時聯系第三方支付平臺相關部門追查原因等應激措施,確保醫院資金安全。
考慮到在第三方支付模式下,退費中的基本信息核對、到賬資金情況核對等的不對稱性和滯后性,同時考慮到線上直接退費缺乏審核,存在監管漏洞,所以在醫院系統與第三方支付平臺實現退費操作的無縫對接前,我院不采取直接在第三方支付平臺操作退費,而是采用線下退費專窗辦理。患者可先向就診科室提出退費申請,經就診科室審核退費項目并簽字后,交財務退費專窗審核,退費原則上不退現金,采用原路返回將資金退至患者原繳款的第三方支付個人賬戶。
醫療機構引進第三方支付結算模式,其快捷便利的特性深受歡迎,為患者節省了大量就醫等候的時間,一定程度緩解了“三長一短”問題。隨著越來越多的應用模塊及服務功能的嵌入、拓展,將不可避免地給財務管理帶來各種新的風險點,醫院財務應適時加強風險控制,在合理推進第三方支付結算模式的同時,切實有效地進行規范化管理,使之真正形成線上線下融合、服務銜接有序、規范安全高效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