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商務職業學院,重慶 401331)
我黨在十八屆三種全會當中通過了有關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決定,向社會各界明確指出,發展我國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發展,豐富金融市場產品及層次。利用普惠金融政策,可以全面為我國基層群眾提供金融服務,輔助小微型企業經營發展,同時可以及時有效獲取價格合理的便捷性金融業務服務,為我國農村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效幫助。
現有金融制度對宏觀經濟發展中的微觀主體惠普性存在一定差異,也就是當前的小微型企業與我國的三農融資政策無法得到有效支持,這種差異性可能會導致微觀主體發生分化,造成小微企業與三農政策很難得到滿足。同時,普惠金融在發展過程中金融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兩個端口都存在制約性因素,造成普惠金融發展緩慢。我國的銀行主體是以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為基礎,村鎮銀行屬于輔助性銀行,所以銀行結構方面顯現出的不合理性也造成農村普惠金融無法得到有效發展的原因之一。針對普惠金融的服務數據信息需求量較高,而此類信息在采集和整理方面難度較大,從金融產品收益方面無法對大型商業銀行帶來吸引力。
在我國政府支持和發揮多方面帶頭的基層之上,為創新和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還需要制定和實行具有針對性的“互聯網+”技術支撐下普惠金融工作各項法律法規,進一步保障金融服務能夠得到持續發展,促進“互聯網+”技術作業的長期和有效發揮,更好的推動農村普惠金融服務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相關政府部門在政策方針支持互聯網技術應用到金融行業工作當中的同時,需要利用更加切實有效的規定,保證金融服務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前提下穩步發展。但從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部分互聯網在開發金融產品和相關功能的同時,并沒有達到金融行業合格標準,甚至一些金融類產品處在法律邊緣,這對普惠金融的創新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所以,要想保證金融服務正規性提升,就需要提高對互聯網金融的管理水平,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管理規定,對違反相關法律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機構進行嚴處,做到從源頭控制金融市場規范化發展,保證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走可持續發展路線。
我國農村普惠金融主要優勢在于,金融產品具有多樣化特點,能夠為廣大農村群眾提供特色服務,對功能了解較為簡單和便捷,可以滿足農村群眾的基本金融需求。在科技水平逐漸提高的當前時期,要想提高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創新性,就需要將互聯網金融作為普惠金融的創新發展途徑,通過促進互聯網功能與金融服務的有效融合,更好的為農村群眾提供金融服務,通過加強金融機構之間的良性互動和競爭,開展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同時,將“互聯網+”融入到農村普惠金融當中后,還應結合廣大農村群眾的實際需求,開展更多種類的金融產品,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情況,促進普惠金融得到進一步發展,為農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特色化金融服務。
進入互聯網時代以后,傳統金融行業受到沖擊,金融產品和服務類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通過將傳統的金融機構和“互聯網+”技術進行有效結合,能夠在傳統金融服務模式當中融入互聯網思維方式,更好的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同時也能更好地推動農村普惠金融的創新與發展。傳統商業銀行無論是在網點規模、專業性和信譽方面,都有獨到的優勢,但與互聯網金融相比,在數據資源和方式創新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傳統金融模式應該取其所長,彌補自身金融產品和服務方面的不足之處,利用互聯網合作模式,創造可以在手機等客戶端上適用的金融軟件,支持網上支付和交易,對金融產品進行優化,能夠切實解決廣大農村群眾在金融方面的需求和問題,使客戶量得到提升。另外,惠普金融以后發展需要結合更多數據信息,金融行業在發展和競爭過程中,對相關數據信息的掌握程度可以成為主要優勢,所以商業銀行應加強和互聯網公司的合作,通過建立數據庫推動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水平。同時,也需要向我國廣大農民群眾宣傳金融相關知識,讓農民能夠體會到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普惠金融政策能夠出現哪種轉變,提高農民群眾對普惠金融業務的熟悉程度。在技術方面,還應保證“互聯網+”技術應用的簡潔性,使各種金融業務在操作方面更加簡單便捷。
農村普惠金融的出現,使我國經濟形式得到極大轉變,促進我國貧富水平均衡化,同時也緩解了城鄉結構問題,所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創新提供幫助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