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婷
(1.華中農業大學后勤集團,湖北 武漢 430070;2.武漢市華業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70)
黨“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夢”屬于青年人一代,強調“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學校正是引導青年放飛夢想的地方。校園環境作為高校的形象之一,其文化內涵的建設不容小覷。近年來對大學校園綠地環境建設的研究逐漸增多,大學校園綠地環境建設是一個亟待關注的新課題。“生態園林高校”建設,與景觀規劃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西方是大學校園規劃建設理論和實踐的發源地。對西方大學校園的規劃進行研究探討,對于現代大學校園規劃有指導意義。國外校園主要注重整體綜合功能,分別呈現受中世紀宗教文化影響形成大量留白規則式的綠地布局模式、文藝復興時期的自然風景園林式綠地和工業革命年代的規則與自由式綠地的變遷形式。20世紀初期逐漸朝向專業化發展,校園功能分區細化,更多考慮使用人群和相近功能。
中國是世界上較早創立學校的國家。我國大學校園形式由書院、學堂逐漸過渡為現代大學。近代我國校園規劃建設汲取西方大學校園建設的成熟經驗,發展比較有序。改革開放以后,隨著高等教育短期的快速發展,校園規劃略顯急躁,規劃形式單一,注重功能性與經濟性,忽視了生態性。學校均設有校園環境管理部門,但只是日常維護與管理校園環境,缺乏景觀設計規劃。校園環境建設實施與設計相差甚遠,缺少書香人文氣息。
查閱文獻資料,發現20世紀80年代較早出現“校園綠化”這一概念,緊接著20世紀90年代出現“校園綠地系統規劃”相關內容。校園綠地環境建設是一個多元化與多層次的系統規劃與建設。
武漢市大學眾多,大致分為三類。一是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重點大學,二是普通大學與高職高專院校,三是獨立的民營院校。第一類大學因為建校時間較早,綠化比較成熟。它們一般依山而建,如珞珈山下的武漢大學,桂子山下的華中師范大學,繡球山下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獅子山下的華中農業大學。校園綠地面積較大,校區綠樹成蔭,植物種類豐富。第二類大學受到面積制約,如湖北工業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武漢工程大學、湖北生物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等,綠化品質相對較弱。有些新建校園植物體量較小,植物配置沒有完全形成系統。獨立的私人院校,如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文華學院、漢口學院、東湖學院等,綠化時代氣息感強,注重細節營造校園小景致。但是綠地建設參差不齊,有的綠化效果不能達到預期水平。
有的由于建設者缺乏對學校師生活動空間需求認知,綠地建設相關功能與配套設施設置不甚合理。重景觀而輕使用,綠地空間與尺度不甚合理,有的甚至被閑置,變為菜地。使得大學校園應有的文化內涵與環境沒能很好融合,其表達不能引起師生共鳴。有的因為考慮到節約開支及避免養護麻煩,植物種植比較單一,缺乏景觀生態性。有的則照搬公園綠化模式,沒有體現自身文化內涵和美學特色。有的全憑領導喜好,過分獵奇,盲目追求理想化的高標準規劃設計,忽略了經濟、環境、文化、生態等因素,造成環境與氛圍不搭調,或植物配置缺乏科學性而造成損失。有的缺乏合理設計規劃,加上土地資源緊張,為了學校建設而隨意挖填、改造,既浪費資源,又破壞了區域內本來穩定的生態系統,代價是不可估量的。
大學校園綠地環境建設的指導思想應該是“以人為本”,注重生態性、科學性以及可持續性。結合學校自身文化特色,并以相關法規及規劃政策為指導,建設獨具匠心的校園景觀。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協調可持續,追求校區內的生態系統平衡。充分利用現有地形、物種資源、環境特點,適當改造、連接、再創造,盡可能多地使用喬-灌-草的復層結構,遵循地帶性原則,充分體現生物多樣性,呈現一個優美舒適的適合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自然環境,弱化建筑硬質感官的景觀場所。
校園建設融入建校理念,整體考慮青春的校園文化,營造濃郁、持久的學術文化氛圍。通過郁郁蔥蔥的植物體現長青的大學基業,通過不同寓意文化象征的植物,體現各學院氣質。巧妙以“綠脈”引“文脈”,以“文脈”促“綠脈”。
充分遵從“以人為本”的主旨思想,并滿足師生們的使用意愿,與教學、研究、交流和活動相適宜。因地制宜,科學進行景觀規劃。完善人與人、人與自然交流的空間,并考慮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沉積,找到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營造和諧共生的花園式學校。
保障校園綠地環境,凸顯校園個性。不同的學校有著不同的辦學理念、發展歷史、專業特色、文化內涵等。應當根據校園特色來營造綠地氛圍,通過物質形態、文化形態以及空間表達形態,表現出不同學科性質的高校特有的景觀風貌,多用鄉土樹種,強化地域特點,形成個性突出的校園綠地景觀,讓人能記憶猶新。
校園綠地系統規劃要充分考慮使用群體的審美需求,根據不同位置、用途、使用人群等因素塑造各種風格的綠地,使綠地空間更具生活情調。做好實地調研,廣泛收集各方意見與建議,咨詢相關專家,處理好大學校園整體特色與內部多樣性的矛盾關系,營造讓師生滿意的綠地環境。
校園綠地環境建設逐漸向著生態性與人文性方向發展,“以人為本”更多被強調。將周圍環境納入校區綠地體系布局,尊重場地人文歷史和生態因素,建立功能多樣、穩定協調的園林植物群落,并營造一個師法自然、特色鮮明的校園環境。在強化生態功能基礎上,將綠地建設巧妙融入校園環境之中,使得大學校園綠地系統成為豐富師生精神境界的載體。映射“生態園林校園”的內涵,實現“天人合一”,達到“山水共生,寓教于綠,融校于園”。
隨著人們越發重視保護生態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無比向往,視覺與環境感受被強調于景觀規劃設計中。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運用生態學思維指導校園綠地建設,能更好地合理規劃校園綠地環境。大學校園綠地環境建設將是長期的過程,規劃策略應隨著時間與空間動態調整。由于知識所限,很多地方考慮不周全。力圖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實現校園綠地空間的生態、美化、宜居,促進校區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對今后大學校園環境建設提供建議與對策。不僅僅局限為綠化,而應是生態學、生物學、地理學、城市規劃學、景觀學、美學、大眾心理學等多學科的交叉綜合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