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瑜
(連平縣林業局忠信林業工作站,廣東 連平 517100)
生態景觀林帶的組成部分主要有綠色景觀帶、生態景觀和景觀節點所共同組成,其分布的區域主要在城市的周邊。近年來,廣東省有關部門大力推進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工程的力度,旨在于江河岸邊、沿海區域以及交通主干道當中建設出具有鮮明色彩感和層次感的綠化區域。廣東省推動生態景觀林帶工程的建設,對省內生態環境的建設以及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都具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隨著工程建設項目的持續推進,可以有效解決廣東省省內生態環境碎片化的現狀,從而建設起生態廊道,形成對廣東省生態環境系統化的保護屏障。在下文中筆者將以廣東省東區的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實際情況,對其在建設過程中的具體理論應用展開詳細論述。
群落生態演替理論的具體概念是在一定范圍的區域之內,在穩定的自然條件下一種優勢群落對另一種優勢群落的演化現象。群落生態演替理論在植被生態學當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在森林的管理以及植被的維護當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現階段,隨著對群落生態演替理論的研究不斷深入,其理論的應用方向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拓展,近幾年來在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工作當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工作所涉及的區域范圍都比較大,因此通過群落生態演替理論能夠對建設區域進行層次化管理。在具體的應用理念上,將生態恢復作為基礎的參照系,之后選取合適的演替性植被進行種植,這樣可以有效地提升植被的恢復速度。
在森林演替的過程中,整個動態過程所呈現的是一個森林群落對另一個森林群落進行取代,在這個演替的過程中存在著較強的規律性。鑒于此在群落生態演替理論的實際應用過程當中,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要充分把握區域內植被的生長與發展規律,以廣東東區的生態景觀帶構建工作作為例詳細說明。該區域在生態景觀帶的建設過程中,對群落生態演替理論進行了充分的研究與模擬,充分把握地區的客觀規律來開展生態景觀構建工作,該地區森林演替規律的具體情況如下:第一階段為針葉林(先鋒植被群落);第二階段為針闊葉混合林(針葉樹種為主);第三階段為針闊葉混合林(陽性闊葉樹為主);第四階段為綠闊葉林(陽升性樹種為主);第五階段為常綠闊葉林(中生性植物為主);第六階段為中生群落(頂級群落)。
根據相關部門結合群落生態演替理論所研制的演替規律表,對當地的樹種進行了科學的規劃和處理,對于生態景觀建設區中的早期群落樹種如馬尾松等進行間錯開伐處理,同時在砍伐地區種植一些陽生性的闊葉樹種,當這些陽生性闊葉樹種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再對此進行間錯開伐處理,在砍伐地區種植一些耐陰性的闊葉樹種,如此交替往復直至森林樹種演替為頂級群落。通過對這種規律的科學把握,能夠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情況下使森林的演替過程更加高效,從而推動生態景觀林帶建設的發展層次。
生態景觀林帶的最終發展目標是使其具備強大的生態廊道功能。在官方的定義上,美國環境保護管理協會將生態廊道定義為一種“狹帶狀植被”,這種植被具有強大的自然特性,能夠有力地提升地區之間生物因素的運動能力。生態廊道能夠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對污染物進行充分的過濾處理,從而使生態景觀林帶具有著強大的自然災害抵御能力。若想完善廣東省東區生態景觀林帶的生態廊道建設,那么就需要依照群落學生態理論的相關原理,建設以喬木和灌木為主的景觀節點群落,這樣能夠有效地對景觀線帶物種進行相應的補償。
群落的具體定義是地區內生物種群之間的相互連結進而形成的一種具有規律性的組合單元。景觀節點群落從性質上來看屬于自我維持性的群落,該群落具有著多層次、多物種的特性。整個群落具有強大的支撐獨立性,可以對區域內的植被進行自給自養。在群落當中的寄生生物以及藤本生物自身并不能形成獨立的層次,而是依附于每個層次當中的植物體上,這些植物也被叫做層間植物。這些層間植物和各層次之間的獨立植物體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從而在共同作用下穩定生態的大環境,對空氣進行有效地過濾和凈化,進而發揮生態景觀林帶最大的作用。
生態美學理論在生態景觀林帶建設的應用層面主要集中在公路旁的林帶當中,通過對群落時間格局的把握和掌控,也就是根據四季植被物種的變化規律來進行相應的植物配置。在時間格局的把控上,要將工作重點放在植被睡眠期、營養期以及開花期的掌控上,對這些數據進行詳細的統計和分析,并依據這些數據制定出相應的物候總譜。這里以廣東東區某高速公路的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工作為例,2017年,東區某市按照廣東省政府和廣東省林業局的統一指導規劃,全面推進高速公路兩側生態景觀帶的建設工作,早在2015年,該市就已經開展了對此工程的招標工作,經過相關部門的宏觀推動下于2017年開始進入到全面建設階段。在樹種的選擇上,該市充分發揮生態美學理論的指導作用,旨在于突出該市的地區植被特色,經過綜合性的研究分析,最終選擇了紫荊花、黃槐以及大葉紫薇這3種樹種,這3種樹種能夠充分代表該市的地區特色,同時其植被特性也比較適合于大面積種植。紫荊花的開花期間大約在每年的3~5月份,黃槐的開花期間為6~9月份,大葉紫薇則在初夏的5、6月份盛開,這樣就能夠形成一種交錯式的生態格局,從而使整個生態景觀帶的色彩更加豐富,充分踐行了生態美學的相關理論。
另外在利用生態美學理論指導生態景觀林帶建設的過程當中,還要著重考量各種植被之間的互斥性,避免化感現象的發生。所謂化感現象,就是指植被向環境放射的次生物質對不同種類的植被所產生的有害影響,化感作用對于植被的危害非常大,一旦發生植被之間大面積的化感作用,對整個生態景觀林帶的美觀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因此,相關工作人員要充分調查相關資料,對群落之間的種類相互作用有一個全面而細致的了解,如果兩種植物間的化感作用無法避免的話,就要通過合理的布局使發生化感作用的植被產生一定的間隔。在這里我們以廣東省東區某市的生態景觀林帶的建設作為案例,該市在公路兩側生態景觀林帶的建設過程中,引入了夾竹桃作為綠化植被,但在實際建設的過程中,發現夾竹桃的根莖處會分泌出胡桃醌,而這種物質會與其他植被所分泌出的物質產生化感作用。因此,相關部門及時對于該生態景觀帶的植被結構做出了調整,通過綠草將其與其他植被隔離,同時適當縮減了夾竹桃的種植范圍,調整了植被的整體結構,對整個生態景觀綠化帶進行了優化處理。
在我國經濟水平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自然環境的保護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業界人士的關注。通過生態景觀林帶的建設,能夠有效提升區域的綠化水平,優化區域環境質量,在未來的環境保護領域內具有著非常大的發展前景。通過生態學理論的指導作用,能夠使生態景觀林帶的建設更加科學高效,從而推動生態景觀林帶建設的縱深化發展。筆者結合廣東省東區在生態景觀林帶建設當中的具體案例,從群落生態演替理論、群落學生態理論以及生態美學理論的角度詳細分析了其在生態景觀林帶建設當中的應用,望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能夠結合實際情況,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推動生態景觀林帶建設工作向體系化進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