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錫攀
(貴州省黎平縣中潮鎮林業工作站,貴州 黎平 557301)
營造林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營造林有利于提高我國森林植被覆蓋率,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營造林密度往往會對林木生長質量產生影響,具體表現為對林木樹體生長情況、對樹直徑及對樹成材率的影響[1]。其中,營造林的實際生長發育還會受土壤環境如肥力、水分、溫度、透氣性、酸堿度和含鹽量等影響。除了這些常見的自然因素外,若人為栽種管理不力,也會對營造林的生長產生不良影響。所以,需要加強對營造林密度的優化分析,制定有效、合理控制營造林密度的優化對策,促進營造林健康生長與發育,提升我國綠化植被覆蓋率,保護生態自然環境[2]。
對于大多數樹種而言,營造林密度與樹體生長之間存在十分密切的關系,尤其是樹冠高大的樹種,在栽種時若不能正確處理好營造林密度,就會弱化營造林植株生長發育過程,既不利于空氣和陽光的滲透,也不利于樹體良好生長發育。如喬木喜歡生長于酸性的黃壤、紅壤及土層深厚的低山丘陵地帶,或者喜沖積土、陽光充足的平原,而且在土層疏松及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方,營造林樹體生長較快,其具有很強的抗風能力,主根較深,但是隨著營造林樹種樹齡不斷增加,若營造林栽種密度較大,則會影響林木樹體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養分吸收。
在營造林相關樹木生長發育過程中,異種或同種樹木對于水分、陽光和肥料的競爭性行為存在巨大差異。通常,營造林種植密度越小,樹木直徑就越大;相反,若營造林種植密度越大,則樹木直徑就越小,在此生長發育環境下,營造林樹木直徑可能同時會受外界生長環境空間及養分含量的影響而無法健康、快速、良性生長。所以,營造林密度會對樹直徑產生顯著性影響。與此同時,營造林密度還會對成年植株的普遍直徑、林木實際產量等產生巨大影響,一般情況下,種植密度越大,營造林相關樹木生長發育時的樹徑就會大大減小,由此可能會降低營造林樹木的成材規格,降低產量[3]。
營造林密度一旦超過其平均值或標準值,就會對營造林相關樹木生長發育時的土壤環境產生很大影響。而營造林相關樹木的成材或成活、生長、發育所依賴的綜合性環境又是由若干年氣候和地下力學、水文條件的變化作用形成。所以,這一環境中不乏存在一些原始的礦質元素、微生物或巖石母體、原始土層等。另外,隨著外力因素的作用,營造林相關林木生長發育所需的土壤環境也會發生一定改變,如承載能力、肥力變化等,若人為增大營造林局部密度,則會降低營造林土壤環境承載力,導致樹木生長所需土壤水分、肥力和透氣性等指標發生變化。當營造林密度持續增大時,土壤肥力就會過快被消耗,此時若樹木生長發育的養分得不到補充和平衡,就會限制林木生長。與此同時,隨著營造林土壤中的水分大量流失,就會對營造林相關樹木的成材和成活產生不利影響。
造林目的不同,營造林相關樹種的栽種密度也會存在很大差異,如對于大多數防護林而言,栽種的植株間距通常應為1 m×1 m或1 m×1.5 m,所以其植株種植也應保持較大密度。當防護林的樹種成活或成熟后,為了有效防風固沙,則需要適當增大防護林的郁閉程度。而對于常見的用材林而言,由于樹木的實際使用情況不同,所以造林時的樹種株距也存在一定差異,若通過用材林需要培養大量的大型木材,則需要確定2 m×2 m的大株距,以保證用材林的相關樹種能夠在相對寬大的空間良好生長與發育。若通過用材林需要培養一般的小型木材,為了提升樹種培育效果,則可將用材林內的相關樹種種植密度確定為1 m×1 m,既能夠節省大量栽培種植空間,又能夠改善種植環境。對于一些經濟林而言,為了保證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最大化,在滿足經濟林樹木理論生長條件前提下,則需要選擇一種合理的共生營造方式,與低矮樹木一同混合營造,具體株距可確定為1.5 m×1.5 m,以提升經濟林的林木種植栽培產量[4]。
營造林的生長同時會受樹種栽種密度及土壤類型影響,所以應結合實際栽植環境選擇不同的栽種密度。由于沙漠、鹽堿地、山地紅黃壤、砂性土和黏性土等土質環境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確定營造林栽種密度時,可結合不同環境類型和土壤類型,讓不同樹種在不同生長環境下良好發育,而且不同土壤透氣性、含水量和肥力因素不同,如黏性土有機肥含量較大,但砂性土缺乏有機質,且土壤保持性較差,所以針對上述兩種不同的土壤類型,在確定營造林的栽種密度時,需要增大黏性土壤的林木種植密度,同時減小砂性土壤中的林木栽種密度,使林木資源能夠充分適應土壤環境,并汲取營養快速健康生長。此外,目前在我國還大量存在一種鹽、堿性環境侵蝕的土地,在這種土壤環境中種植林木資源必須要改善土壤環境,配置良好的排灌系統,增加有機肥投入量,采用深耕方式進行種植,同時還要考慮這種土壤類型的抗旱和保溫、保肥及保水能力等,通過適當增大栽培種植密度,以提升土壤的透氣性,促進植株良好生長發育。
樹種類型不同,其對應的營造林密度也不同,由于不同樹種的生長習性、發育條件都完全各異,所以在確定營造林密度時,需要充分考慮不同樹種的生物學生長發育需求和特點。對于一些多枝干、生長發育速度較快且喜光的樹種而言,由于其樹木枝葉茂密,所以在確定營造林密度時,應保持稀疏的小密度,以促進樹種正常、良性生長。同時,還能夠有效防止這種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由于枝葉之間的相互影響,而不利于植物進行蒸騰、光合和呼吸作用等,常見的代表性樹種有樺樹、楊樹等。但桉樹的習性與前兩種樹種存在較大差異,其樹大根深,但枝葉較少,所以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為了提升營造林經濟效益,需要在滿足這種樹種的正常生長需求條件下,結合其一般的立地和生長條件,增大營造林密度,盡可能地通過密植提升造林綜合效益。
為了提升林木生長質量,需要采用針對性的土肥水管理措施,為營造林相關樹種的良好生長與匹配、發育提供適宜的土壤理化環境。通常情況下,需要根據不同樹種的遺傳生理特性,確定針對性的土肥水管理方案,也可通過對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呼吸、光合和蒸騰作用過程進行優化調節,以改善土壤的氣孔、粒度、鹽濃度、空氣含量和有機質、微生物含量等。只有優化土壤理化性狀與生長結構,提升土壤孔隙度,加速其熟化過程,增大肥力,才能為營造林相關樹種的生長創造優質環境。另外,在對營造林樹林的土肥水管理時,還要充分考慮土質與土壤特點,比如,在一些沙地或土壤水土流失現象較為嚴重的區域,應混合當地土壤與沙壤土,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層厚度。此外,為了增加營造林樹種吸肥能力,需要適當補充魚肥、禽糞和有機肥等,通過這些有機肥為營造林樹種長效生長提供持續的土壤肥力,提升肥料利用率[5]。
營造林密度對林木生長質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林木樹體生長規律的影響,二是對樹直徑的影響,三是對樹成材率的影響。針對這三方面的不同影響情況,在營造林過程中,應加強分析營造林密度對樹木生長質量的具體影響程度和指標,通過進一步明確營造林目的,確定營造林栽種密度,并結合實際栽植環境選擇合適的營造林栽種密度,根據營造林樹種的不同特性確定最佳造林密度,可重點加強對營造林樹林的土肥水管理,由此方能有效地控制和優化營造林的密度,提升樹木生長發育質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