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才,胡景容,梁明蘭,李 勇,賴 剛
(1.重慶市南川區樂村林場,重慶 408400;2.重慶市南川區林業局,重慶 408400;3.重慶市南川區林業科技推廣中心,重慶 408400)
古樹是林木資源中的寶貴財富,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它能客觀記錄和生動反映社會發展和自然變遷痕跡。加強古樹復壯保護,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踐行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傳承歷史文化、發展先進生態文化的迫切需求;是保護生態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舉措。
樹齡在100年以上的大樹即為古樹。古樹可分為國家一級、二級、三級:樹齡 500 年以上的為一級古樹;樹齡 300 ~ 500 年的為二級古樹;樹齡 100 ~ 300 年的為三級古樹。
根據2017年全區古樹資源普查結果:全區現有古樹531株,其中一級古樹37株、二級古樹90株、三級古樹404株。分屬26科35屬39種,以銀杏、柏木、楓香、黃葛樹、香樟、木犀(桂花)等鄉土樹種為主。散生、群狀(以散生為主)分布在全區30個鄉鎮(街道)(全區除中橋鄉、福壽鎮、合溪鎮、德隆鎮無分布外,其余鄉鎮街道均有分布)。權屬為集體、個人和國有,以集體居多。樹齡100~1200年、樹高7~120 m、胸徑60~1470 cm、冠幅2~29 m。目前,生長環境多數好,生長勢、現存狀況多數正常。
(1)部分古樹樹冠或樹干生長受限:有的古樹生長在較大的構筑物旁邊,生長受到構筑物的限制。
(2)古樹周邊環境衛生雜亂:由于古樹多分布于人為活動較為頻繁的區域,古樹周邊多分布有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祭祀香火殘渣以及堆放的木柴枯枝等,此外,部分古樹周邊分布有大量碎石、雜灌以及藤蔓等,嚴重威脅古樹生長生存。
(3) 古樹枯枝病枝雜亂:部分古樹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存在較多枯枝、病枝以及衰弱枝并存,造成古樹吸收營養浪費,同時也威脅到行人安全。
(4)古樹附著苔蘚影響古樹生存生長:由于樹木分布位置以及氣候潮濕等原因,苔蘚附著情況比較嚴重,長期附著苔蘚可直接導致樹皮腐爛脫落,附著的苔蘚也是其它微生物以及蕨類等附生的溫床。
(5)古樹樹體損傷以及樹干中空腐爛病變:此次調查約有20%左右的樹木由于人為或者病蟲害原因存在樹體部分輪廓缺失,甚至樹體中空病變腐爛現象,嚴重威脅古樹生長生存。
(6)古樹樹基部地面硬化不利于古樹根部吸水及根部均勻分布:部分古樹位于道路邊緣或者村民院壩,根部附近地面部分或者完全被硬化地面所覆蓋,長期以來,對樹木根系呼吸及水分吸收造成嚴重障礙,導致古樹長勢不旺盛,甚至衰弱。
(7)古樹根部水土流失嚴重:由于地形或者人為原因,部分古樹根部土壤流失嚴重,根系裸露,長期裸露在外根部易遭受各種因素破壞,使古樹生長發育受到威脅,因此應加快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改善根部水土流失現象。
(8)部分古樹缺少樹池和圍欄:部分樹木位于人們頻繁活動的區域,人們生產生活有意無意會對樹木根部或者樹干造成機械損傷或其它傷害。
(9)部分古樹樹冠傾斜嚴重:部分古樹樹冠傾斜嚴重,若遇不良氣象條件,極有可能發生樹木傾倒,危及周邊人員、設施安全,應采取相應措施及時應對,避免事故發生。
(10)古樹長期缺乏日常養護:長期缺乏最基本的日常養護,特別缺乏防蟲害、養分管理以及疏松土壤等管護措施,造成古樹長勢衰弱,嚴重者導致植株部分枝條枯萎,須建立日常管護措施,促進樹木健康生長。
(11)部分古樹處于較為凸出的山頂,易遭雷擊:遭遇雷擊的古樹直接損傷古樹的枝干,對古樹的破壞性極強。
古樹資源管理主要存在社會重視程度不夠、法制保護體系不健全、管理責任不明確和缺乏保護資金方面的問題。
(1)樹木保護、生境保護和景觀保護同步。
(2)輔助必需的工程措施,保護的同時,避免和減少對古樹及環境的再次破壞。
(3)利用和保護原有的景觀元素,協調與周圍建筑、自然景觀的關系,做到相得益彰。
根據外業調查和內業分析,將南川區古樹資源保護措施歸納為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兩大類。并制定“一樹一策”的具體保護方案。
4.2.1 技術措施
(1)清除競爭植物。清除古樹樹冠投影下生長的喬灌木、雜草、寄生苔蘚等植物,保證古樹生長需要的營養空間。
(2)打孔覆蓋。對板結嚴重的樹冠投影下的地面打孔,然后覆蓋由植物材料組成的碎木屑。
(3)復壯增氧溝。在古樹樹冠投影外側或向內1 m的范圍內。挖溝深 80~100 cm,寬 80~100 cm,做到不傷根。直溝或半圓形或“U”字型均可。地表往下分素土層、復壯有機質層、枯葉層、復壯菌根層、枝條層和卵石層,單層厚度13~15 cm。
(4)日常養護管理 。確定每株古樹的養護人員,每間隔一段時間對古樹進行以下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和松土等管理。①澆水:每年春季 4~5 月灌 2~3 次透水, 11 月末或 12 月初進行冬灌;②施肥:對生長正常的古樹,在根際周圍以施廄肥為主,對樹勢較弱的古樹,以樹干滴注液態肥為主;③病蟲害防治:古樹易受病蟲侵害,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使用低毒無公害的生物農藥,注意保護天敵,減少環境污染等措施;④松土:預防土壤板結,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中耕松土,確保土壤的透氣性。
(5)堡坎砌筑。有的古樹生長在坎邊,水土流失嚴重,部分根系裸露在外,這樣就需要砌筑堡坎保護。
(6)樹池透氣鋪裝。有的古樹生長在人流通行的位置上,不方便建設樹池圍欄,這種情況可在樹下直接鋪設 50 mm 透水磚。
(7)清腐補洞。①封閉法:適用于枝干較淺較窄的樹洞;②開放式樹洞 :適用于樹洞較深或樹洞過大的情況;③填充法:適用于大而深的樹洞。
(8)樹體支撐加固。對樹干已彎斜或有明顯傾倒危險的古樹,需進行必要的支撐。用木樁作支撐材料,選擇好支撐點,基座要穩固安全。支柱頂端的托板和樹皮間要用橡膠等軟性材料鋪墊,以免損傷樹皮。對開裂、中空的樹干用扁鋼箍起,再進行支撐,以增強樹干的穩固性。
(9)安裝避雷設施。對生長于空曠地或山坡的古樹,由于其樹體高大,周圍無高大建筑,須安裝防雷設施。
(10)通氣管設置。通氣管用直徑約 10 cm的硬塑料管打孔包棕做成,在復壯溝的一端從地表層到下部豎埋,管高 80~100 cm。管口加帶孔的蓋,形成溝、管相連。
(11)滲水井設置。滲水井設在復壯溝的一端或中間,深 1.3~1.7 m,直徑1.2 m。四周用磚壘砌成,下部不用水泥勾縫。井口用水泥封口,上面加鐵蓋。井深比復壯溝深 30~50 cm。保證古黃桷樹根系分布層不被水淹沒。雨季水大時,如不能從井口滲走,可用泵抽出。井底部有時還需設滲漏管 80~100 cm。
(12)清除雜物。清除古樹四周人為雜物(如刻畫、釘釘、纏繞繩索電線等),并全部清除;清除古樹樹冠垂直投影面積內的各種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
(13)防腐固化。將腐爛木質部刮除至露出新組織為止,對傷口進行消毒并涂防水劑,創面用新型無毒材料(如古樹專用的固化劑)固化處理,并加阻燃劑,以利永久保護,防護劑每隔半年左右重涂一次;以后需經常檢查防水層和排水情況。
(14)枝條清理。修剪去除干枯枝、病蟲枝、過密枝條,有利于通風透光;對生長勢特別弱的古樹務必要控制樹勢,減輕重量。修剪時注意鋸口斷面平滑,在斷面處涂抹 5%硫酸銅消毒液,待風干后再涂抹傷口保護劑。
(15)圍欄建設。對受人為活動影響較大的古樹,應建設高 1.2 m 木質圍欄進行維護,維護半徑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確定。嚴禁圍欄施工對古樹根系造成傷害。
(16)安裝保護牌。全區安裝規范統一的古樹保護標志牌。標志牌應標明樹種名稱、樹齡、等級、編號、責任單位、聯系方式及掛牌日期等,以提升古樹保護的規范性和嚴肅性。
(17)拆除硬化地面。拆除古樹根部硬化地面,恢復樹木根部自然生長土壤環境,拆除直徑不小于 3 m,具體視現場確定,隨后人工翻耕 20 cm深,疏松土壤,促進根系呼吸和生長。
(18)樹池建設。根據古樹周邊人流密集情況,在根部四圍建設樹池,圍欄高 40 cm、圍欄半徑視現場情況確定。
(19)拉纖。對樹體明顯傾斜、樹冠大、枝葉密集、主干中空、枝條過長、易遭風折的古樹,可采用拉纖等方法予以穩固,具體要求:采用鍍鋅鋼絲繩進行張拉錨固;選擇合適的支撐形式穩固,支撐、穩固設施與樹體接觸面加彈性墊層以保護樹皮,非活體支撐、穩固材料須經過防腐蝕處理。
(20)根系生長引導(主要針對黃葛樹)。選用12 cm粗空心竹子,把竹子一分為二剖開,除去竹筒內的竹隔,并在竹筒上預留小孔。用腐殖土和花泥按 1∶2 的比例混合填充介質。將1/2竹筒埋入地下約 30 cm固定引導須根到設定的位置,另1/2竹筒分劈成節。
(21)拆除構筑物 。拆除影響古樹生長的構筑物,拆除時應征求當事人同意,同時要注意操作安全。
(22)樹體刷白。用石灰水對1.3 m處以下樹干刷白,減少周邊有害生物危害。
(23)培土。對于根系裸露缺少土壤的古樹進行培土。
4.2.2 管理措施
(1)建立古樹檔案。全面查清古樹資源分布生長狀況,設置保護標志,劃定保護范圍,制定保護措施。實行動態監管。
(2)加強地方立法,依法保護古樹資源。制定省級古樹保護管理條例,做到古樹保護管理有法可依。
(3)廣開渠道,加大對古樹保護的資金投入。
(4)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保護意識。
(5)制定科學規范的養護技術措施,提高管理人員素質。
4.2.3 制定“一樹一策”保護方案
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制定“一樹一策”的保護方案,并依此開展具體的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