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文
(國營大化瑤族自治縣都陽林場,廣西 河池 530809)
由于林地資源是森林生態系統當中所有生物生存的基礎,所以管理和創新對于森林資源的是十分重要的,要通過有效的管理和創新避免森林資源受到亂砍濫伐,防止森林資源被耗盡,保證森林資源能夠有一個良好的載體,避免各種生物消失,維持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森林資源的管理工作在這幾年存在一定的落后問題,為了能夠做好森林的管理,需要以林地資源管理為基礎開展森林管理工作的創新,提高對森林資源的利用率。
所謂森林資源,指的是所有能夠被人類利用的林地和所有正在生長的森林的總稱,一般森林主體都是喬本植物,資源主要包括林地和林木資源,同時也包括森林中的林下植物、野生動物,以及土壤人當中的微生物資源和其他環境資源。林地的種類包括喬木林地、疏木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苗圃地,也包括一些人為采伐過林地、火燒跡地和政府規劃的宜林地[1]。同時,森林也是一種重要的生態系統,包括了森林資源和所有在森林當中生存的動植物,包括森林當中的生物資源、森林環境資源和森林的林地資源。而對于森林的管理和創新,主要就是通過依托對林地資源的管理,有效保護森林資源,保護植物的生長環境,并且通過森林的管理,推動森林生態系統當中生物的生長。
公益性森林資源屬于一種公共物品,其經營的主要目標是創造更加良好的生態效益,充分保證生態環境,做好對各種災害的防護工作,并且美化深林環境,提高物種的多樣性。并且,通過公益性森林,也能夠滿足科學研究的需要,能夠創造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是成為對公益性森林的高水準評價標準[2]。如果從宏觀層上看,公益性森林的社會生態效益輸出和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通常都和公益性森林的規模有關,所以,在進行公益性森林的規劃時,往往都會努力保證公益性森林的規劃規模。其次,公益性森林作用的發揮,樹種結構、林木資源的數量、樹的年齡結構有很大的關系。
為了能夠做好公益性森林的管理和創新,必須要建設科學的森林生態系統,尤其要保證森林生態系統能夠具有較高水平的生態平衡,更好地實現生態經營的目標,以及保證森林生態系統能夠持續的更加長久。因此林政資源的而管理工作,必須要以林地資源管理工作出發,通過嚴格控制,將公益林地向非公益性林地進行轉化,控制好公益性林地的占有面積。在細節上,要保證各項公益性林地有明確的經營范圍,做好地區的劃分,并且針對實際工作的需求,做好公益林地的小班檔案,明確每一片公益林地的面積、樹種等其他方面的組成。其次,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公益林地的技術規程,要求公益林地應該以鄉土種植的樹種為主,并且通過人工促進和補植等方式進行樹林的更新[3]。為了能夠保證公益性的采伐,要對公益性林地進行分級分區,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保護管理。對于自然保護區、國防林,以及一起旅游景區,要實行一級保護,對于水源涵養林、生物防火林,則要實行二級保護,一級保護林嚴禁采伐,二級保護林則要根據公益保護的要求進行有計劃的更新性采伐。
商品性深林和公益性森林有很大的不同,最看重的是森林的商業效益,通過有效的商業開發,來實現森林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在計劃經濟時期,這類森林資源建設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于國家,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設,目前國家已經逐漸停止了對商品性森林的投資建設和經營工作,而是允許投資經營者在市場價格和市場需求來確定各種生產要素,進行更加符合商業化是森林建設,以保證他們能夠獲得更高回報率[4]。如果行業能夠保證平均回報率高于社會資本,社會資本就會逐漸向這個行業轉移,并且通過行業競爭,也能夠讓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下降,推動質量的提升。對于商品性森林而言,合理的管理能夠推動產業的發展,無論是商品林的成本、木制品的價格都能夠下降,對于林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商品林的投入主要來自于經營者按照市場價格投入的資本,人工勞動費用、林地使用價格,經營者會以最大的獲利為自己的目標,通過合理的經營,保證林地的建設的順利進行。為了能夠使林地能夠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就必須要根據市場和企業的內部決策,來進行生產的組織,投資決策,并且制定相應的采伐和銷售策略,從而充分根據市場行情進行自主決策[5]。為此,企業可以對商品性森林的處置進行干預,提高企業對市場變化的反應速度,從而讓企業能夠獲得的更高的經濟效益,減少企業面對的問題。但是另一方面,對于森林的砍伐,地區同樣要根據環境制定方案,對企業的砍伐進行限額,避免企業出現超額砍伐的情況,維護良好的木材市場秩序。
為了實現林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并且讓生態環境能夠具備更高的經濟效益,必須要實現林地資源在綜合效益上的最大化,這就需要保持對林地資源的持續利用。為此,需要根據林區的情況,分層次化的進行資源管理,做好林地資源的規劃工作。首先需要根據林地的生態情況、自然氣候、地形地貌和產業布局來進行宏觀的總體規劃[6]。其次也需要做好相關的工程建設,并且用中觀層次的規劃和微觀層次的規劃進行補充。要根據地方需要,來確定要建設何種林地,比如西北的很多地區并不需要進行生態公益林的建設,那么就不針對這些地區建設生態公益林,增加工業人工林地的建設,促進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在中觀層次上,需要因地制宜地進行林地的規劃安排,根據自然情況進行布局,保證微觀層次能夠符合當地的經濟條件,并且進一步明確公益林地的商品性林地規劃比例。在微觀層次上,需要明確各種不同類型的林地的大小和范圍,明確進行邊界,對于建設和人工林業進行合理的市場配置,對于人工的商業林,要做好市場化的規劃,并且監督商業林地的規劃實施,保證林地總體臂比例的穩定,實現對林地的控制。
林地資源具有不動產的特性,并且有十分廣泛的用途,這使得林地在轉化為商業用地之后,很容易在短期內獲得很高的收益。這種暴利性質的經濟效益,很容易吸引到不法投資,將林地轉化成商業用地,從而在短期內之內換取高昂的利潤。另一方面,如果將林地轉化成商品林用地,也能夠在短時間之內,獲取很大的利潤,是的一些公益性林地也存在被轉化成商業林地的可能。為了有效保護森林,這種情況是必須要抑制的,必須要根據統籌安排來確定林地的各項用途,根據林地的不同用途來確定林地的使用方法,進行有效的分類管理。為此,需要將林地劃分為是商品性林地資源和公益性林地資源,制定明確的商業林管理條例,保證公益生態林地資源被充分的利用。
商品性林地資源需要進行市場化的配置,這也使得林地的產權會頻繁的抓轉移,所以產權主體的產權界定、等級、證書的頒發都對林區的保護工作有著重要的幫助。為此需要制定有相關的地籍管理制度,一方面能夠控制好是林地的產權主體,也能夠維護當地的市場秩序,并且能防止違法的事件的出現。在林地的產權管理當中,需要做好每一宗離地的四至、面積、歸屬、林地發證工作,并且記錄號林地地籍資料、發證時間等反面的信息,如果相關的地籍信息不全,就不可能保證林地的產權管理。在地籍的而管理制度上,要做好地籍調查工作、地籍加強地籍登記、做好地籍檔案的管理,并且做好對林地的統計分析,保證對林地的全面管理。
為了加強林地資源管理的創新,必須要研究林地資源的管理工作,必須要對林地進行功能上的劃分,并且根據功能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做好林地地籍管理,保證林地的管理效率,發揮出不同功能的林地的作用,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做好生態方面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