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義,王玉龍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上房寺自然保護站,甘肅 武威 733000)
國家級公益林是指生態區位極為重要或生態狀況極為脆弱,對國土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以發揮森林生態和社會服務為主要經營目的的重點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1]。國家級公益林在地位上突出了林業的生態地位和全民向所有地位,在性質上屬于國有林地,建設和管理以國家投資為主。因其性質和管理方式的特殊性,決定了國家級公益林的管理以有效的生態區域化管理為重點標準,突出整體生態建設水平、國家生態安全和物種多樣性的實際需求。從國家和地方整體層面上講,重視國家級公益林生態區域化建設,分析保護改善生態公益林管理的具體舉措,對于維持有效的生態平衡和多樣化建設、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提升國家級公益林的整體建設步伐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就國家級公益林管理的整體現狀進行分析,并就下一步的規范化發展與有效的改進與提升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為強化國家級公益林的建設和管理,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提供一定的參考[2]。
通過實施國家級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和對國家級公益林的有效管護,公益林林分結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森林質量得到了逐步提高,為改善全國生態環境及保障國土生態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3]。在國家級公益林的管護政策支持方面國家層面出臺了《國家級公益林區劃界定辦法》《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各省也根據實際情況出臺了公益林界定區劃、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相關管理辦法,加強了國家級公益林的區域劃分、人員保障、效益分配方面的制度約束[3],規范了人、財、物和事的管理;在管理模式上,部分省區推行了分戶經營集體管理、分戶經營分戶管護和集體經營分戶管護的管理模式,使集體經濟、農戶個人等林區相關單位共同參與到國家級公益林的管護中來,增強了管護人員力量[2];在效益分配上,部分領取采取了配股到戶的分戶分紅機制,極大限度地調動了村集體組織、國有林業單位和護林員的工作積極性,緩解了國家生態與林權收益之間的矛盾[3]。
國家級公益林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尚缺乏整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機構,存在著單獨性、專業化、效益化管理不當的情況。僅有的管理職能往往依靠林業部門代為實施,缺乏專業化的管理制度標準和有效的監督管控機構、人員。具體國家級公益林作業施工過程中,工作量大、流動性大、相互關聯程度低,缺乏整體有效的全局性連續監管,影響整體管理水平。
國家級公益林建設管理,缺乏有效的區域劃分、資源保護、應急儲備建設管理措施,整體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模式單一粗放,缺乏有效的系統性、科學性、規范性綜合管理,在發揮公益林生態效益和綜合社會效益的基礎上,無法實現公益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4]。
在資金管理不足、政府撥款不到位的情況,調整資金分配上公益林管理機構自主能力不足。依照公益林的實際情況進行維護管理,對限制公益林的發展水平缺乏相應的補償措施,對補償資金不足、補償標準低、補償類型的劃分缺乏有效的管控目標,直接影響公益林的發展。國家級公益林管理人員薪資待遇的差異,無法吸引專業的林業管護人員,導致人員整體素質較低,無法滿足公益林的有效維護和管控[4]。
國家級公益營林建設,需要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管理,分析國家級公益林的補償建設機制,對于公益林的生態效益保護意識不足。缺乏有效的國家公益營林資源管控動態分析,對公益林生態建設的評價存在偏見,沒有準確地定量評價分析,缺乏說服力,直接影響公益林的資金投放和認可管理。
國家級公益林建設管理與各個部門管理密切相關,按照國家級公益林建設管理現狀,分析其相關問題,建立專項化管理機構標準、制定有效的管理和補償機制、加強公益林的管理,落實國家環境保護建設標準要求,提升公益林的有效建設,滿足現代國家級公益林的建設發展。
參照各個地區的國家級公益林建設管理規定標準,結合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分析究公益林管護機構建設狀況。建立國家級公益林專項管控機制,由專項機構負責,嚴格落實生態效益的補償管理機制,提升國家級公益林的整體保護建設管理水平。實施透明化的數據管理,調整建立有效的國家統一化公益林管控機制,實施公益林補償管控分級達標建設,及時糾正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將生態效益補償、公益林的效益建設標準進行對比公示分析,明確公益林建設管理的全面開展水平,向公眾宣布國家級公益林的建設標準效果[5]。
按照生態國家園林的區域劃分變化水平,對國家級公益林實施調整,完善公益林保護管理機制,允許公益林進行流轉和抵押調整。嚴格遵照相關的采伐和利用標準,不斷提升公益林的結構質量。加強采伐應用,簡化公益林審批采伐程序,逐步細化公益林的采伐標準,明確公益林中的采伐與更新,對密度不足的公益林進行補種處理,調整公益林的成熟期和茂密程度,明確公益林的最佳生長期。對生態區域劃分不當的情況及時進行調整,提高整體管理水平。
按照生態公益林的補償管理機制,依照分類、層次劃分進行補償,明確生態建設的過程和標準,加強生態效益下的國家級公益林補償力度分析,調整與管理不相符的情況。加強生態防護建設和病蟲害防控、自然資源占補方面的適當補償,避免公益林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突發情況,影響整體建設進度。加強整體資源建設,確定資源管理模式,擴展資源利用渠道,獲取更多的資金投入,保障建設過程中的資金需求[5]。
加強綜合化建設,落實操作標準,明確操作模式和建設管理標準,實施有效的綜合應用,調整操作模式和建設辦法。按照國家級公益林建設的整體發展目標要求,實施公益林建設人才的定向培養,提升綜合建設管理的整體水平。及時調整具體實施措施,選配優秀的專業人才從事公益林建設管理工作,創新公益林建設管理人才建設培養模式,以滿足國家級公益林的建設標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