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雯雯,陳柳嬙,劉 杰
(云南省德宏州瑞麗市林業局,云南 瑞麗 678600)
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越來越重視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戰略目標,云南省瑞麗市先后實施了“生態立市”和加強生態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目標,先后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公益林保護、銅壁關自然保護區等生態建設保護工程,森林覆蓋率逐年上漲,林業建設步伐有效加快。但是,在歷史因素、經濟因素與地域因素等多重原因,瑞麗市森林經營水平相對較低,森林再造技術科技含量不高,人工造林和森林培育的質量比較低。在新時期藍天白云計劃戰略引導下,強化造林過程管理,提升森林培育質量是加強瑞麗市森林管理的重要途徑,是滿足生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1]。能夠有效地帶動區域旅游經濟、生態經濟的發展,打造瑞麗獨特的傣族風情與中緬生態文化景區。
瑞麗市地處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西南部,三面毗鄰緬甸,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山區農業縣,面積1020 km2,總人口26萬人,是中國西南最大的內陸口岸。瑞麗市78.6%的面積屬于山區,處于南亞熱帶季風區域。9.5%的面積屬于河谷盆地,即勐卯鎮所在區域。境內植被呈垂直分布,從低海拔到高海拔的分布情況是:850 m以下為熱帶季雨林、熱帶季節性雨林;850~1400 m為山地雨林;1400~1900 m為季風常綠闊葉林;1900~2200 m為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1950~1960年期間,由于生產方式相對落后,民眾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加上邊境活動頻繁的影響,瑞麗市的生態圈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國家大力實施公益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項目實施以前,瑞麗市溝脊遍山的情形比較突出。環繞間勐卯鎮周邊的山脊上主要以荊棘和雜草為主。每年5月份雨季來臨,水土流失的現象異常嚴重。從1990年開始,瑞麗市不斷加強資金投入與政策扶持力度,以退耕還林與公益林保護相結合的手段有力的改善了瑞麗市的生態環境。截至2018年,全市林地總面積67690.1 hm2。全市森林面積64625 hm2,森林覆蓋率68.4%,林木綠化率69.9%,全市活立木總蓄積量8393260 m3,與2008年調查結果相比較,森林面積與林木蓄積實現了雙增長,森林覆蓋率提高0.2%,調查期內森林資源培育與森林保護成效顯著。但是因為造林進程中的資金、技術、氣候和管理等因素的綜合制約,瑞麗市森林管理與培育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措施加強管理,提升森林質量管理,促瑞麗生態全面發展。
從當前的造林工程來看,造林工程與自身實際結合不夠,長期處于政策引導的造林規劃層面,在實際造林規劃中經常出現規劃不合理的現象。尤其在造林規劃設計初期,更多的是關注造林的綠化面積、栽種面積等,對于林木的成活率考慮并不全面,此種發展理念與格局勢必會影響造林的質量。另外,缺失了系統性的造林生態戰略發展眼光,在規劃中存在環境考慮不周全,采取的造林養護技術、林木等適宜性不強,造林的成活率與預期的目標相差較遠。
在造林的建設進程中,因為傳統思想的影響,造林管理在管理方法層面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造林工人的綜合素養不高、權責落實責任制度不夠完善、造林的時間管理流程并不完善等,基于種種漏洞,直接導致造林的質量無法精準有效地提升。
樹苗培育的質量將直接受到樹苗培育質量的直接影響,培育質量相對較低直接影響了苗木后期的生長與管理。在實際的造林管理進程中,很多地方的苗木選取結構相對單一,加上培育的方法有待提升,直接導致了苗木的成長難以存活,培育的質量難以適應綠化的根本需求,最終無法林木在區域內的多樣性發展。
造林頂層理念規劃是各項工作實施的關鍵環節,必須針對造林工作提前規劃、合理安排,才能保障造林工作的順利實施[2]。在造林管理實踐中表明,科學合理地規劃造林工程,能夠有效的提升造林的質量與效率。因此,必須結合瑞麗地區的特殊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造林分類管理,并且實現專項培育的原則,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全面提升造林技術與管理水平。不管在造林管理中是整片的森林還是單株苗木的養育,都必須綜合考慮其科學適應性,確保整個造林過程與規劃的合理實施。另外,在造林規劃中必須充分考慮人員的因素,將專業的人才隊伍納入到人造林的合理規劃與實施中去,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例如:將專業的人員與地理、地勢、氣候等情況系統起來,充分掌握當地的水文、天氣等情況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造林規劃的合理性,確保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同步發展。同時,必須充分重視造林專項資金的運用,確保各項資金精準到位,并在造林的進程加強監管,杜絕盲目造林帶來的影響,浪費造林專項資金與資源。
“三分造林,七分管理”,管理在林木項目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強化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背景下,必須重視與強化造林工程的質量[3]。①林業管理相關部分及工作人員必須充分重視林業造林質量管理,必須按照制定的目標與方向,制定與完善相應的質量控制標準,確保各項質量管理工作能夠順利實施;②充分運用先進的管理手段與技術,通過合理的運用適應生態發展的先進技術,充分考慮造林質量管理中的土壤影響因素、氣候影響因素等,針對造林做好必要的除蟲、預防等工作的管理,促進各項管理工作有效實施;③重視林地的環境選擇與控制。明確環境因素是影響造林質量管理的重要因素,在造林管理中必須根據自身的環境因素,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與目標。
苗木是造林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選擇與最終的實施將直接影響到最終造成林的質量,在造林前必須充分重視苗木的選育工作,把握苗木的質量,有針對性地實施苗木培育工程,結合先進的管理技術,不斷增強造林工程質量建設與控制。重視苗木的選擇與控制,強化苗木的選擇與合理開發,是造林管理的關鍵點。①必須充分重視苗木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將現有的苗木管理與組織保障措施運用到林業管理中去,強化林木發展總體規劃實施;②重視先進技術的綜合運用。實現樹種改良,重視相關人員的管理與實施指導,做好苗木的質量控制與質量管理,促進苗木管理的發展與進步;③設置重點管理區域,針對造林中特殊的苗木重點管理,結合苗木的特殊性與特點,科學合理地采取相應的苗木管理措施,保證造林管理全面推行。
林間管理是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造林持續發展的保障措施[4]。①做好林間整地工程,保障苗木發展科學合理,結合季節的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開展苗木整地、施肥等工作,為苗木的生長提供相應的環境,促進苗木更好地生長,為今后造林管理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②重視造林后管理。針對造林中重復種植與采伐等工作的管理必須高度重視,結合自身區域內的林木密集程度與成活等情況及時補充。同時針對處在成長期的林木,要禁止采伐、放牧,避免林木遭受破壞;③對樹木的生長情況要密切關注,做好森林安全防護管理,比如病蟲害的偵查與防治、森林防火等工作,要牢記林間的安全管理條例,提高工作責任心。
人工造林是新時期修復生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手段,是推進區域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的必然途徑。因此,必須強化造林過程管理,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全過程監督管理,促進森林質量提升,實現生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在具體實施中,應該堅持與時俱進的基本原則,結合區域內實際情況,將現代化的管理手段與模式綜合運用到營造林建設管理中去,形成長效的管理標準,促進森林資源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