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闊
2019 年5 月29 日,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了有關學術出版規范的5 項新聞出版行業標準。這5 項行業標準由全國新聞出版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相關專家和單位制定而成,涉及表格規范[1]、插圖規范[2]、圖書出版流程管理[3]、關鍵詞編寫規則[4]和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5]五方面。這些行業標準已自2019 年7 月1 日起開始實施,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勢必將對我國構建學術誠信體系、健全學術出版制度、樹立學術寫作規范等起到深刻作用和深遠影響。
根據最新發布的《學術出版規范關鍵詞編寫規則(CY/T 173—2019)》,關鍵詞是表達學術論文主題內容的詞或詞組,通常置于摘要之后[4]。根據國家標準《文摘編寫規則(GB6447—86)》[6]和《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GB 7713—87)》[7],學術論文的摘要是以提供學術論文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準確地記述學術論文重要內容的短文。綜上可知,關鍵詞是“摘要的摘要”,摘要是關鍵詞編寫的重要依據和前提。
GB6447 和GB7713 中有關學術論文的部分,自30 余年前發布與實施以來一直延用至今。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在這30 余年,我國學術出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正逐漸從“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轉變,我國學術期刊刊登的學術論文體系更完善、體例更嚴謹、材料更準確、語言更通達、邏輯更嚴密,這些國家標準中的摘要編寫要求已無法完全適應如今更趨多樣化的學術論文寫作模式。摘要是國內外各大學術檢索數據庫的重要收錄元素,是我國學術期刊走向國際舞臺、進行國際交流、提升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重要載體[8]。略為遺憾的是,此次發布的行業標準并未涉及有關摘要編寫規則的內容。筆者在從事編輯工作的3 年中,全面承擔了學術期刊《工業技術創新》的編輯加工,也曾承擔學術期刊《工業經濟論壇》部分疑難稿件的編輯加工。在下文中,筆者對將來可能發布的行業標準“學術出版規范摘要編寫規則”提出構想,特別是精選上述兩本期刊中若干頗具代表性的摘要作為示例,期望能夠為該行業標準的制定提供寶貴資料和現實依據。需要說明的是,為了更好地闡釋本文觀點,部分摘要有所改動,與原文有少許出入。
制定該標準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形式學術論文摘要編寫的需要。
制定的標準應適用于學術期刊論文的編輯出版工作。其他出版物可參照使用。
制定的標準應適用于作者編寫摘要,也應適用于編輯者對摘要的編輯加工。
1)摘要(abstract):以提供學術論文內容梗概或核心觀點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準確地記述學術論文重要內容或觀點的文章。
2)報道性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指明學術論文主題范圍、內容梗概及核心觀點的摘要。
3)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 abstract):指明學術論文研究背景及內容梗概的摘要。
4)報道/指示性摘要(informativeindicative abstract):以報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學術論文中信息價值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的摘要。
5)結構式摘要(structured abstract):嚴格按照提示語逐要素編寫的摘要,一般常用于報道性摘要或報道/指示性摘要。
6)要素(element):構成完整摘要的基本單元,可以是(但不局限于):(1)背景(background),指研究、研制、調查等的前提、所處的環境;(2)目的(objective);(3)方法(methods);(4)結果(results);(5)結論(results);(6)局 限(limitations),指本研究仍未解決或未很好地解決的問題;(7)展望(prospects),指今后的課題、假設、啟發、建議、預測等;(8)其他(others),指不屬于上述7 類要素,但就其見識和情報價值而言也是重要的信息。
7)提示語(prompt):表達摘要要素的詞或詞組。
這里主要根據筆者所在期刊的特色要求,以及作者在摘要寫作中容易犯的錯誤進行強調性的列舉,其他與GB6447 和GB7713 類似的要求從略。
1)報道性摘要、報道/指示性摘要和結構式摘要一般以400 字左右為宜,但鼓勵400 字以上的長摘要。指示性摘要一般以200 字左右為宜。
2)學術論文應編寫英文摘要。英文摘要可比中文摘要適當詳細。
3)要客觀、如實、等量地反映學術論文,切不可加進摘要編寫者(包括作者和編輯者)的主觀見解、解釋、評論,以及學術論文中未涉及的內容。
4)要用第三人稱的寫法,不宜使用“本文”“文章”“我們”等作為主語。
5)非指示性摘要不宜大量陳述研究背景,結果和結論一般不應少于摘要篇幅的一半。
6)勿混淆結果和結論。結果注重定量,結論注重定性。“研究表明”的是結果,“結果表明”的是結論,“結論表明”的是局限或展望。
報道性摘要需具有自明性,一般應完整地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要素。根據學術論文內容,可簡化或省略部分要素。以下給出若干典型示例,實際進行摘要編寫時可不局限于此。
示例:《基于相序分解與線電壓有效值的三相不平衡度定義與原理探究》,參見文獻[9]。限于篇幅,摘要原文未予列出,請讀者訪問本文參考文獻表中的URL 查閱,下同。
通常采用“起承轉合”或“起轉承合”式邏輯結構。
示例1:《知識經濟視域下的財務管理:困境與轉型》,參見文獻[10]。
示例2:《AP1000 乏燃料池冷卻系統安全不利影響分析》,參見文獻[11]。
在這種情況下,目的和方法可以融合,用較大篇幅陳述結果或結論。
示例:《KMV 模型與Logistic 模型評估上市公司信用風險的適用性研究——以青海上市公司為例》,原摘要參見文獻[12],以下有改動。
摘要:運用KMV 模型與Logistic 模型,分別從股票市場與上市公司財務狀況兩個角度對青海上市公司財務風險進行識別,并對兩者結果進行相關性分析。研究發現:KMV 模型目前不適用于青海上市公司,原因在于中小投資者股票份額過少;Logistic 模型目前適用于青海上市公司信用風險評價,但不能以上市公司是否被特殊處理作為分類指標,而應從上市公司財務狀況的各個方面綜合考量。
示例:《縮短故障排除時間要因及流程研究——基于行政會議電視系統》,參見文獻[13]。
指示性摘要往往不具備自明性,通常用于綜述論文,簡要指明學術論文研究背景及內容梗概即可。
示例:《超材料3D 打印制造技術研究綜述》,參見文獻[14]。
報道/指示性摘要往往不具備完備的自明性,既可用于研究論文,又可用于綜述論文。哪些內容需要報道,哪些內容僅指示即可,需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以下示例1 對研究方法進行了詳細論述,但根據論文內容特點,未給出研究結果;示例2 對研究背景及內容梗概指明得比較簡練,但精細提煉了對相關技術的展望。雖然兩則示例不是嚴格的報道性摘要,但它們仍然稱得上是優秀的學術論文摘要。
示例1:《可遷移重金屬的遷移試驗預處理方法影響因素——基于錫制食品容器工具》,參見文獻[15]。
示例2:《納米TiO2光催化劑改性與制備的研究進展》,參見文獻[16]。
在醫學論文中應用較多,其他研究領域亦可采用。
示例:《基于運動學仿真和克里格模型的機械系統優化》,原摘要參見文獻[17],以下增加了[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展望]等提示語。
摘要:[目的]聚焦于運動學的視閾,探討一種基于克里格模型的機械系統優化策略。[方法]利用MSC.ADAMS 建立一個簡單而又具有普遍意義的多機構機械系統初始模型,修改連桿比值為[1,1.5,2]、間距為[0,5,10]cm,形成9 個模型,再加密采樣間隔,形成連桿比值為[1,1.25,1.5,1.75,2]、間距為[0,2.5,5,7.5,10]cm 的25 個模型,計算兩套模型的機械增益和加速度等運動學參數。在MATLAB 下基于克里格模型算法形成空間面曲線,預測其他連桿比值和間距下的運動學參數,與真實值進行比對,討論模型相對誤差。[結果]當連桿比值為1.6,間距為6cm 時,9 個模型/25 個模型的相對誤差為:機械增益14.32%/4.97%,加速度47.80%/20.90%;當連桿比值為1.4,間距為3cm時,9 個模型/25 個模型的相對誤差為:機械增益18.26%/13.06%,加速度22.98%/8.07%。[結論]隨著模型規模的增大,系統各參數的預測精確度也會隨之提高。[展望]應借助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實時把握數據變化,補充約束條件,調節數據趨勢,優化全局模型,獲取最優參數。
筆者以上結合3 年來學術編輯工作實際,以參與編輯加工的若干頗具代表性的摘要作為示例,對將來可能發布的行業標準《學術出版規范摘要編寫規則》提出了構想。本文的嶄新立意在于,一是拓寬了行業標準的靈活性和適用性,尤其是強調該行業標準應是作者和編輯者共同學習的理論知識;二是在摘要的定義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將提供、指明學術論文的核心觀點作為部分類型摘要的必要條件;三是將越來越多高水平學術期刊紛紛采用的結構式摘要納入了摘要的主要類型;四是將原有的摘要四要素細分為更多的類別,并對新類別加以解釋;五是以自明性為標尺,對報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報道/指示性摘要進行了嚴格的界定;六是結合作者百用不厭的“研究表明”“結果表明”“結論表明”等接續詞,對摘要中結果、結論等要素進行了生動的、更易于理解的區分。此外,本文還根據筆者所在期刊的特色要求,以及作者在摘要寫作中容易犯的錯誤,對摘要編寫可能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了強調,行業標準制定者應對此予以充分重視。以下針對摘要編寫管理提出幾點建議,期望引起同行業相關人員的共鳴。
從筆者所在期刊的來稿情況來看,絕大多數作者更傾向于編寫指示性摘要,即僅僅陳述研究背景和列舉論文所做的工作;更有甚者,研究背景占據絕大多數篇幅,最后僅用一句話草草指出論文的研究內容。結構式摘要向不重視摘要編寫規則的作者提供了明確操作依據,提出了嚴格約束規范[18]。然而,就《工業技術創新》而言,由于大多數稿件以工程應用實踐為主,教條地令所有學術論文采用結構式摘要明顯不具備可操作性,也是不合理的。據此,筆者采取的舉措是在退修階段,先讓作者按照結構式摘要的要求進行摘要編寫,在編輯加工階段,由學術編輯結合論文形式特點,略去部分不必要的要素,著重對論文創新點進行二次提煉,使得提示語去除后,摘要成為一篇自明性較強,又充分體現論文閃光點的“小論文”。
非常規摘要(unconventional abstract)可以指無法嚴格歸類于第2 章(2)~(5)中類型的摘要,也可以指在未違背相關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前提下,采用這些標準中一般不推薦的編寫規則的摘要。雖然筆者經多番審慎考慮,未將非常規摘要列入術語和定義的范疇,但筆者仍竊以為,學術編輯應大膽接納合乎論文內容特點的非常規摘要。例如,雖然GB7713 指出“除了實在無變通辦法可用以外,摘要中不用圖、表、化學結構式、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7],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自然科學期刊已廣泛采用圖文摘要(graphical abstract)生動詮釋學術論文中的研究內容和主要創新點,其中的部分期刊業已成為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頂級期刊。因此,若作者的摘要中存在圖表、公式等元素時能夠更好地表達研究工作中的主要信息,學術編輯應給予支持。
學術編輯應兼具學術研究人員和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的雙重人格。以本刊與兄弟單位的專刊合作為契機,筆者每年也結合以往學術研究階段的研究方向,在《工業技術創新》中撰寫相關學術論文。筆者會有意識地基于而不拘泥于摘要編寫規則,靈活運用盡可能多的摘要要素,在論文編輯和寫作中大膽采用非常規摘要,令更多讀者感受到期刊的風采,令更多作者能夠在將來的學術論文寫作中予以采納和借鑒。
當今社會,學術領域正從單學科向多學科、跨學科的方向發展,學術論文的規范、形式亦趨多樣化,傳統刻板、千篇一律的摘要寫作模式注定無法滿足我國學術期刊“走出去”的發展需要。編輯者,尤其是學術編輯,必須積極把握時代脈搏,不拘一格地吸納優秀的摘要編寫新模式,在編輯加工勞動中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摘要這一重要載體更好地對外展現我國學術研究人員的卓越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