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
基于新媒體環境下,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以及各種信息平臺的完善,轉變了人們獲取信息與表達觀點的方式,每個人都可能會成為社會熱點事件的傳播者與評論者。從傳播源頭上進行分析,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都可能音區軒然大波,引起網友的討論。
從傳播的內容進行分析,新媒體輿論承載著大量的信息,導致群眾接受到了許多不實的言論。在新媒體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傳播的主體更加多元化,社交媒體應當通過信息化平臺,收集公眾的意見,增強大眾與新媒體之間的交流,本文對新媒體環境下社會熱點事件的輿情傳播特點進行探究。
1)新媒體環境下,社會熱點事件是一種特殊的傳播形態,要遵循傳播形態的規律。新媒體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打破了傳統固化的傳播界限,傳播渠道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信息傳播環境逐漸成熟,社會熱點事件傳播模式得到了重新塑造。
2)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蘊藏著媒介、傳播者、群眾等要素。傳播者不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組織或群體。其應當發揮出對社會熱點事件的解釋與傳播功能。在實踐的過程中,有些傳播者還會對大眾的情緒產生影響[1]。近幾年來,網絡媒介不斷發展,人們都可能成為信息傳播者。
3)媒介是最重要的傳播信息的平臺,社會熱點事件在公眾當中傳播,呈現出多樣化、高速化的傳播趨勢。
近幾年來,許多社會熱點事件之所以能夠得到廣泛的傳播,除了主題具有一定的爭議性之外,與各個媒介之間的互動也十分重要。其中主流媒體與其他媒體都是利用共鳴的方式,逐步增強受眾傳播的影響。在此過程中,主流媒體應當為其他媒體設置議程,還應當對比較敏感的話題進行探討。例如北京的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等。傳播源頭都是由網民爆料,各大媒體經過考察之后才進行進一步的報道。而能夠引起輿論共鳴的話題主要就是影響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話題。例如江歌案,《新京報》是傳播源頭,自媒體平臺圍繞著任性與道義等角度設置的議題激發了社會輿論的反響。傳統媒體與新興的自媒體通過共鳴的方式,不斷擴大事件的傳播范圍。在社會熱點引發廣泛的討論之后,能夠發現在一段時間內接觸到的新聞都與這個話題有一定的聯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同質化現象[2]。許多媒體會在這段時間內進行同類事件的報道,逐步擴大宣傳范圍。不僅能夠與前期的熱點事件相結合,還能夠使大眾意識到社會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適當的措施。
與此同時,互聯網技術能夠結合用戶的興趣,利用自動化的方式衡量新聞價值。社會大眾不僅僅滿足于接受傳播的信息,而是想要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在社會熱點事件的傳播過程中,大眾在從新媒體環境中獲得信息之后,很快就參與到了整個事件的探討過程中,并將自己內心想法表達出來。因此,在社會熱點事件新聞課題的傳播過程中,聽到了更廣泛的表達方式與聲音,不僅僅是情緒的宣泄,更是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
隨著新媒體傳播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徹底突破了傳播空間的限制,使社會熱點信息能夠在任何時間與地點進行傳播,不斷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還能夠感受到互聯網技術的魅力。在重大疫情及地震事件發生過后,各個地區的網民形成了一個整體,人們突破了傳統媒介的限制,利用真實的信息傳播與線上線下交流的方式,發揮著輿情傳播的重要作用。通過增強媒體與大眾之間的互動,形成了雙向交流的模式。這種新型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社會熱點事件的傳播空間,將人際關系網絡作為基礎,在網絡中進行傳播,進而不斷加快社會熱點事件的輿論形成速度。
基于新媒體環境下,輿情不僅僅是利用傳統媒介傳播,而且是利用多元化的發聲平臺,加快了信息的傳遞速度。例如抖音平臺、微博平臺等。輿論的主體已經不僅僅是公眾與媒介,而是作為網友、自媒體及輿情主體等人群,呈現出新型的特點[3]。首先,微博平臺及抖音短視頻平臺已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不僅能夠調查公眾的普遍意愿,還能夠逐步形成情感的互動與交流。在微信平臺中可以在朋友圈發表自己的觀點,若有存在不同的觀點,還可以展開積極的探討。在社會多起熱點事件當中,網民都是根據自身的價值取向進行判斷,對社會道德及倫理方面比較關注,但是通常傳播出去的都是自身的情緒,而不是事件的真相。
對于許多自媒體來說,視頻的流量要比責任更加重要,因為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才能夠獲得更高的粉絲量與收益。但是在社會熱點事件沒有探究清楚的時候,許多自媒體工作者就憑借自身的主觀臆斷做出了判斷,直接進入了道德的批判。以江歌案為例,有的自媒體積極的參與到了事件的討論當中,并利用情緒化的語言進行講述,雖然獲得了廣大關注的注意力,激發了輿情討論;但與此同時,其忽視了新聞事件報道的核心內容,沒有調查清楚事情的真相,在報道的時候加入了個人情緒,對社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在輿情傳播的過程中,許多段子手逐漸興起,這些群體的意見廣泛的傳播到了各大平臺當中,并利用非專業的知識引導輿論。他們都具有語言犀利、詼諧幽默的特點。例如,某地出現了毆打警察的現象,在朋友圈中廣泛的流傳,導致公眾形象面臨危機。要想合理引導輿論,就要充分利用官方公眾號發聲。新媒體平臺給大眾提供了抒發情緒的平臺,進而形成強大的輿情力量。新媒體也可以利用公眾號發布消息,不僅能夠進行信息的傳遞,還能夠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
新媒體對社會熱點事件的報道有明顯的優勢,由于社會熱點事件的發生速度較快,傳統媒體無法及時將信息傳遞為大眾,但是信息化平臺就能夠將眾多的信息傳遞給大眾。人們廣泛的使用微信及微博等平臺,不斷更新信息,進而擁有更多發表言論的權利。在輿情的傳播過程中,應當整合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避免信息傳播中存在的不良言論。政府也可以利用影響力較高的媒體發布公眾信息,對網絡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基于新媒體環境下,只有保證信息傳播的公開性與有效性,才能夠保證正確的輿論引導。例如美國在發生了9·11 事件之后,政府大量宣傳恐怖活動危及國家的安全,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營造出全民打擊恐怖主義的輿論引導范圍,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因此,對輿情傳播合理的掌控十分重要,不僅要創設良好的輿論氛圍,還應當預防連鎖事件發生。政府應當對把控信息主動權,抓住情感引導的時機,不斷提高社會的凝聚力,促進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由于社會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營造良好的輿情氛圍十分重要。基于新媒體背景下,傳播方式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社會熱點事件可能對社會穩定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基于此,信息傳播者應當對社會輿情進行合理引導,還應當找到引發社會熱點事件的重要因素,不斷完善傳播機制。在此過程中,務必要檢查思維底線,避免不良言論的傳播,還應當合理利用網絡化資源,為輿情的合理傳播打下穩固基礎,逐步構建和諧發展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