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暢
WISDOM in CHINA 原創節目推介會[1],以中國近幾年出現的優秀原創節目為內容,于法國戛納電影節展出(2018 年4 月7 日)。此屆戛納春季電視節重點向法國MIPFormats 舞臺介紹了九部有中國本土電視人首創的電視藝術形式,其中就有《身臨其境》《朗讀者》,董卿與《朗讀者》節目的創建與發展有著重要的關系,這次戛納電影節她將《朗讀者》帶給了國際上的聽眾,該檔節目將朗讀這一傳統的藝術形式以全新的面貌帶給觀眾。這是中國文化借助原創模式走向海外邁出里程碑意義的一步,有賴于愛癡匠心的創造,以及文化的輸出,這也期待著越來越多貼有原創標簽的綜藝節目出現在我們的視野當中,我國的電視節目發展走上一個新的層次,擁有更加光明的發展前途。
我國電視制作在不斷的發展中成長,文化類節目的發展有三個特殊的時間段,其一,2001 年由中央電視臺打造的《百家講壇》《鑒寶》為代表,開始了中國文化節目的探索,在其他領域中,如競賽類的《漢語橋》以及鳳凰衛視的《開卷八分鐘》等節目也加入了豐富發文化底蘊,由此產生了第一批文化產業;其二,自2013 年開始,以愛奇藝與芒果衛視為代表的主流媒體,開始加入了原創文化綜藝的創作中,使經典文學與新興娛樂形式相結合,河南衛視出品的《漢字英雄》《成語英雄》在愛奇藝平臺播出受到了廣泛的關注[2],其次還有央視與浙江衛視推出與漢字文化有關的經典節目也受到了好評,從節目中脫穎而出的文化名人和文化素人逐漸受到社會的追捧,一度改變了國民對社會文化的追求。其三,2017 年是文化類節目發展的繁榮期,該年《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成功的占據了綜藝欄目的前幾名,集中優勢的電視資源與人才優勢,起到了最佳的文化普及效果。
政策紅利可以說是文化節目成功的重要因素。2017 年1 月,《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加強了對中華詩詞、音樂舞蹈、書法書畫、曲藝雜技和歷史文化紀錄片、動畫片、出版物等扶持。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召開后,政策紅利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召開后,2018 年6 月,隨著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對我國電視節目進行相應的管制,推出了更多有關于電視傳播思想的“最嚴限令”,其中《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視聽節目創作播出管理的通知》的頒布[3],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方向。“限娛令”的逐步強化以及多項政策的出臺無疑為文化綜藝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文化綜藝的崛起,一定程度也反映了受眾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從娛樂的附庸中脫離出來,清醒、理性的感受文化綜藝的底蘊和魅力。
根據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提供的數據,2017年1 月至2018 年3 月期間,《朗讀者》正片播放量554 達85.02 萬、平臺熱度指數超2 000 萬、收視率指數達81.18%,穩居文化類綜藝節目視頻網站播放量、頭條平臺熱度榜首,成為年度最具影響力的文化類綜藝。
《朗讀者》撲面而來的文化底蘊使得本身文化更為獨特。每個人都需要思考和了解自己及世界,很多體驗若不能親歷,就期待在別人的經驗里找到啟發,這是人們離不開文化和精神消費的根本原因,也是大眾性質最堅實的底氣。大眾對文化的需求一直存在,特別是在現今物質已經比較充裕的背景下,大眾對文化的需求就顯得格外重要和緊迫。傳統文化通過更新的節目形式為觀眾帶來了內涵與視覺雙重的體驗;另一方面將古典文化與人們的生活結合在一起,更能夠使文化知識深入平凡人的生活,引發情感共鳴,在傳播經典文化的同時又讓人感到眼前一亮[4]。
《朗讀者》的播出收到推寵的另一原因是契合“文化自信”是當今時代對中國人提出的要求,自十八大召開至今,習總書記在會議上表達了對中國文化的深切關懷,文化自信的養成是對于國家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構建牢固的國家文化理念,是培養國家獨立的民族精神的關鍵所在。踐行“四個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國家發展的基礎,也是最容易在全民范圍實現的舉措[5]。通過節目的推廣,更能夠實現文化知識的傳播,進而產生更持久的力量。節目的表現形式,根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僅是民族精神的傳播,更是中國電視節目形式煥發新的生命了的重要途徑。從精神內核上看,《朗讀者》致力于尋找陌生化視角,傳遞主流價值觀。節目注重回歸文化本身,以書信為寄托,從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感情出發,用通俗的方式傳遞雅的內核,在媒介和觀眾之間搭起了一座連接彼此的橋梁。在新時代發展要求下,其通過新穎的模式傳遞主流價值觀,讓大眾包括許多崇尚國外文化的年輕人對原創本民族文化節目產生興趣,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在娛樂節目同質化嚴重的今天,需要一個節目去真正的關注文化,關注文化背后的人。文化節目的效果更關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表達,通過對人物情感與互動環節的設置,實現人文精神與現實文化的集合,通過更加巧妙的節目活動展示出來,不僅吸引觀眾的目光,還進一步實現了文化走進基層百姓,將文化傳播方式由紙媒的基礎形式向新型的電子媒介。《朗讀者》的出現,正是文化與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結合,朗讀與文學的碰撞,實現了對人文精神的傳播,展現了文人的情懷與文化人的底蘊。“你我就是社會,你我所在,就是這條壯闊河流涌動之所向。”這幾乎代表了一種邊界的擴展——即文化類節目也可以充滿關照現實,引發思考,甚至促進行動,它其實提供了一種可能,文化類節目的創新既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也可以在浩瀚的現實土壤中尋求靈感。展示者通過他們自己的真實感受,實踐者每一首優雅的詩詞歌賦,展示著不同的生命感悟,分享對親情、友情和愛情不同的體驗。這些普遍存在于人世間的情感,恰恰是觀眾最容易感受到的情感,人生百味是大眾最容易感受到的,文化節目為這些情感搭建了產生共鳴心靈橋梁[6]。
《朗讀者》出現后,這一差異化節目模式迅速進入大眾視野,如今閱讀已單獨成一類,與知識輸出為主的文化類節目相得益彰。其起到了傳達黨和政府方針政策、傳播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大眾輿論導向的重要作用,引導觀眾樹立高尚的審美情趣,娛樂思想不斷的脫離低級趣味,轉向我國固有的優秀文化,通過發掘更多的民族文化,賦予娛樂節目更深的思想內涵,通過創新型的節目形式,展現情感文化的豐富多彩,實現藝術節目的不斷創新與自主開發,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現代技術的結合,充分實現對國家文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文化類界目不斷的豐富了國民的日常生活,并不斷發展逐漸走向國際,實現中國文化的廣泛傳播。
不論如何,文化綜藝已經在國內綜藝市場中開辟了一條新路,《朗讀者》的走紅,不僅是對節目本身的一次二次傳播,同時是文化綜藝打贏的一場勝仗。用戶最關注綜藝節目的精神內涵和節目創新性兩大要素,文化類綜藝節目它也并非完美,比如存在過度煽情、缺乏互動等缺陷提升知識豐富性、增加流量等方面還需進一步探索。在2018 年最新公布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收視率前10 榜單中,文化類綜藝想要與娛樂類綜藝相抗衡,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在各大衛視推出的多檔文化綜藝中,口碑和質量同樣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有四檔來自中央電視臺,從中我們不難看到,中央電視臺作為頭部綜藝主要生產者所起到的典范帶頭作用。文化綜藝要想真正崛起突圍,各衛視還需加大創新和改革,推出更多的優質頭部綜藝。《朗讀者》的未來發展方向應當起到積極地引導作用,通過自身的發展引導更多的優質的節目產生,激發文化節目的創新與發展。文化節目的產生是未來國家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方向,文化浪潮的引發是需要更單純的節目形態,不能基于求成,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加生動的文學世界,在安靜與和諧的社會環境中,展示中國文化的深切內涵,讓更多的節目觀眾參與文化傳播事業。
綜上所述,在綜藝節目類型極度富化的今天,《朗讀者》從另一個側面構建了人們對人文情感類節目的認知。無疑,《朗讀者》的成功絕非偶然,它既有國家政策方針的支持和引導,也有節目自身的因素,彰顯了中央電視臺作為國家文化舞臺在文化堅守、價值引領、傳播創新等方面的清醒認知和不懈追求。節目明確自身定位,創新節目形式,彰顯人文情懷,增加文化感知依然是《朗讀者》前行的方向,希望它能為快時代下綜藝電視文化類節目市場的傳播創新注入活力,同時也為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再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