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灝
較為全面準確的概念分為以下幾種:
其一,所謂機器新聞寫手(Robot Journalism或Automated Writing),其實是一個擬人化的說法,確切的說,是指運用算法對輸入或搜集的數據自動進行加工處理,從而自動生成完整新聞報道的一整套計算機程序[1]。
其二,機器人寫作主要包含3 個步驟:數據收集錄入、關鍵信息提取和結構化處理、使用生成的文章模板生成新聞稿件[2]。也就是說機器人寫作是一種程序算法,它將輸入的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套用固定的模板,能夠快速生成一篇新聞報道。
在國內,2015 年9 月10 日,騰訊財經頻道用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Dreamwriter,發布了一篇名為《8 月CPI 漲2% 創12 個月新高》的報道,開了國內機器人寫稿的先河。此后,新華社的機器人“快筆小新”,阿里巴巴聯合第一財經的“DT 稿王”,以及今日頭條推出“xiaomingbot”和南方報業推出“小南”等,不同新聞媒體推出的寫作機器人越來越多[3]。
2006 年,美國湯姆森公司將經濟以及金融新聞稿件交給機器人記者[4]。這是機器人寫作最早運用的案例,剛開始進入市場時,美國新聞業許多人對此并不看好。而現在在美國,大數據技術關聯產業發展已比較成熟,形成由大數據掌控公司、大數據思維公司、大數據技術公司構成的產業鏈條,分別解決數據收集、數據分析、算法設計三大問題[5]。能夠不僅僅將技術革新和投入放在機器人算法的革新上,而更是開發出了與大數據方式結合的產業模式,依托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謀求自身發展。從2015年開始,國內外各大媒體就開始逐步擁有自己的寫稿機器人了。《紐約時報》利用Blossomblot 向社交軟件平臺推送相關稿件;《華盛頓郵報》主要使用Heliograf 對新聞準確性進行核查;《洛杉磯時報》的智能系統則專門用于處理突發事件;路透社的Open Calais 可以作為編輯審稿的得力助手;《衛報》利用機器人Open001 選擇網絡熱點文章,生成實驗性紙媒產品……機器人寫稿在國外的新聞生產中已得到不同程度以及不同層面的使用[6]。
3.1.1 數據的使用問題
在大數據興盛的時期數據的泛濫成為一種常態,甚至在公共領域也出現個人隱私數據在交易下“亂飛”的情況。首先,在人們積極使用大數據為自己創造財富,獲取便利的同時,各種數據的使用及來源等方面被忽視了。對于個人隱私數據的保護不力導致大量的隱私數據外流,而機器人在搜尋處理數據的時候往往難以考慮各種來源或使用的復雜問題,很有可能導致隱私數據使用對當事人造成的傷害。在大批量使用機器人寫作之前,數據的安全保護應當是被納入考慮建設范圍的。其次,機器人難以辨別真偽數據,他們在獲取數據后往往會直接使用而不考慮其真偽,稍有不慎用到假數據或是某些利益集團別有用心故意放出的虛假數據,所造成的后果有可能是不堪設想的,連鎖反應會對民眾產生一系列的錯誤引導,或許會造成恐慌社會不安定因素,一旦受眾的不良情緒被煽動起來,導致群體極化等后果更是難以估量的。
3.1.2 機器人著作權及法律
機器人不同于人類,他們游離在人類的法律約束之外,因此對于一些“越界”的行為很難界定。現在機器人寫作相關法律制度管理缺失又是現實中推廣遇到的一大難題,因此筆者認為在相關制度完善草案推出之前不適宜大規模推廣及使用。
3.1.3 議程設置及把關人效應
雖然機器人能夠極大地解放新聞生產力,提升生產效率,優化傳統的生產模式,但是在選擇把關方面,人工還是無法替代的。機器人寫作只能夠依托數據進行相關的篩選處理,完成單篇新聞報道的創作。但是對于新聞重要性的排序,以及數據背后的深度挖掘,這些需要人力創造性和思考的工作,機器人以目前的技術是無法取代人類的。
3.2.1 新聞生產自動化,生產效率提升
傳統新聞生產依靠編輯以及記者搜尋的事實信息,在此基礎上的多角度整合以及加工從而產生新聞報道。而機器人寫作將新聞產生拆分為以下環節:數據錄入、計算機算法以及文稿生成、人工審稿三個環節,機器使得新聞生產“自動化”以及“標準化”[7]。使得新聞生產行業有“自動化”以及“標準化”的產業模式,適應了當今媒體的生產模式,因而利于信息的大批量整合與生產,同時適應了信息社會信息爆炸的特點,機器人寫作能夠穩定而較大批量的保證一定質量的供稿來源。
3.2.2 數據處理更精準,失誤率明顯降低
面對復雜的數據圖表,人類記者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和時間對數據進行分類選取,而且在大量龐雜數據堆砌的情況下極有可能出現差錯。但這些對于機器人寫作都不是問題,他的數據抓取以及分析能力結合海量信息數據庫,最終生成的數據新聞要比人工寫稿產生的數據新聞更豐富且失誤率更低[8]。機器人寫作在數據的處理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分析精準而且快速,通常伴隨著低失誤率,做出的數據新聞往往能夠容納更多的數據,可讀性及嚴謹性大大加強。
3.2.3 個性化定制開展的可能性
“長尾理論”越來越在新聞傳播中發揮作用。原來大眾媒體的各個版面早已經按照受眾的關注及點吸引力的高低排版制作完成,所以小部分受眾只能依靠其他非主流渠道來獲取相關信息,極不方便而且有時侯還很難獲取的到。機器人寫作加入新聞的另一個大好處就是能夠按照用戶的興趣進行用戶的個性定制服務,依據算法能夠按照用戶的興趣精準推送相關的信息資訊服務,而新聞生產的分眾化又是未來的一大趨勢。信息是新時代的寶貴資源,同時注意力也是新時代的稀缺資源,將兩者結合便是個性化定制的初步方案,因此也從側面解釋了個性化定制對于市場開發的重要性。
3.3.1 調查性新聞報道
因為機器人自身的局限性,沒有辦法做到深入調查以及相關的信源核實工作,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應當由有經驗的記者進行調查性新聞報道。在接收讀者受眾反饋方面,人工也比機器人更加有優勢。因而記者們應當加強調查報道的業務能力以及核實信息的更多渠道,使得人工的創造性以及機動性得到更好的發揮。
3.3.2 評論以及引導輿論
評論在一定程度上屬于新聞單位的立場以及記者,評論員本身思想的呈現,這是經過長時間的思想體悟同時也代表著不同的文化以及階層背景,尤其是社論等重要評論文章。此類創造性極強的工作還在短時間內或幾乎不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因而記者應當加強自己評論水平以及寫作能力,把握人的創造性,在核心競爭力上取得更大的優勢。
同時,在輿論引導以及社會議題的選擇方面同樣應當更下功夫,在人工負責的方面應該做到更加專精,確保核心競爭力。
3.3.3 專業化方向發展
雖然機器人寫作已經漸漸進入我們的新聞生產領域中,我們應當把握其優勢多加應用,同時也應當意識到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各個方面努力提升自我能力,就能以更加從容的態度迎接未來的機遇與挑戰。而隨著機器人出現引發的一系列倫理道德的問題,應當在技術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中被逐漸討論與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