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則慶,許藝蘋
?
對福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后補助政策的思考*
包則慶,許藝蘋
(福建省科技發展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
在理解后補助的含義特點的基礎上,梳理了粵、江、渝地區新型研發機構的財政支持經驗,結合福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后補助政策現狀分析,發現福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后補助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進一步完善福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后補助政策的相關建議。
非財政資金;研發機構;后補助政策;科技補助
新型研發機構是重要的科技創新平臺,曾國屏認為知識產業化過程直接催生了新型研發機構,當科研機構超越了傳統的知識生產和產品開發,更注重在產業引領方面發揮直接作用[1]。新型研發機構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企業,其技術創新活動的活躍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或者地區的現代化程度。面對創新的反應和動作,政府顯然不如市場中的企業敏銳,經濟學家Snow認為企業創新對社會的貢獻與其取得的回報的差距越小,就越能鼓勵企業持續創新[2]。因此,政府期望通過一系列的財稅政策多方面扶持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政府科技補助成為了世界各國政府和專家學者共同關注的焦點,而后補助作為政府科技補助的一種方式,在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與科技進步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新型研發機構所從事的科技研發工作具有投入高和風險高兩者共存的特點,使得新型研發機構在創立、建設、啟動和運行之初,亟需政府的財政資金予以大力資助,這些資助能夠有效地保障和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發展,促使地方不斷增強前沿科技源頭的創新能力,有效促進區域戰略性新型產業的良好培育[3]。
“事前立項事后補助”是后補助的主要特點,其實質是企業先自籌經費組織實施開展相關工作,再由政府以撥款的方式進行補助[4]。本文的后補助對象是省級新型研發機構,作為地方政府重點打造的一種區別與傳統研發機構的新運行機制,主要從事科學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創新創業與孵化育成等研發活動的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一種科技創新載體,包括企業類、民辦非企業類、事業類和產學研合作類等組織形式的研發機構,政府采取事后補助的方式,幫助正處于初創期的新型研發機構分擔前期設備成本及研發風險或者提升已過初創期的新型研發機構持續研發能力,有效增強新型研發機構的投資信心,支持鼓勵其加大研發投入的一種補助方式。后補助范圍是經評估命名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利用非財政資金購買的科研儀器、設備和軟件。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每年安排1.5億元的專項資金,對于初始投入超過5 000萬元(含5 000萬元)的新型研發機構,擇優給予一次性500萬元的建設經費支持;對于初始投入低于5 000萬元的新型研發機構,擇優給予一次性300萬元的建設經費支持。支持新型研發機構開展研發創新活動,對上年度非財政經費支持的研發經費支出額度給予不超過20%的補助,單個機構補助不超過1 000萬元。支持新型研發機構購買科研儀器設備,對上一年度新型研發機構新購置的單價萬元以上的科研儀器、設備、軟件原值超出500萬元部分給予20%的補貼,單個機構支持額度不超過300萬元。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創辦企業,對新型研發機構每孵化成一家高新技術企業給予100萬元補助[5]。
江蘇省政府科技創新“四十條政策”第三十五條指出,鼓勵知名科學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團隊、國際著名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國家重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蘇發起設立專業性、公益性、開放性的新型研發機構,最高可給予1億元的財政支持。科技創新“四十條政策”第二十六條指出,支持新型研發機構開展研發創新活動,具備獨立法人條件的,對其上年度非財政經費支持的研發經費支出額度給予不超過20%的獎勵(單個機構獎勵不超過1 000萬元)[6]。
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網上申報、形式審查、會議評審、現場評估、網上公示、辦公會審定、公布并授牌、撥付經費等流程,對被認定為重慶市新型高端研發機構的企業給予補貼1 000萬元。
2016-08,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后印發了《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省份的決定》和《關于鼓勵社會資本建設和發展新型研發機構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的類型、申請條件和具體的支持措施(包括財稅政策、人才引進、項目申報、機構用地等方面的后補助獎補政策)。福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的評估命名工作經申報、評價、公布等程序完成,被命名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的企業須每年向省級科技行政部門報告機構發展、科技創新活動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情況,省級科技行政部門每三年對新型研發機構進行一次績效測評,主要評估人才集聚、創新產出、技術輻射、成果轉化效益以及自主發展能力等情況,根據測評合格與否,決定是否取消升級新型研發機構資格。2017-06福建省科學技術廳公布了首批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共30家,2018-04,公布第二批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共21家,截至目前,福建省科學技術廳根據《福建省省級新型研發機構非財政資金購買科研儀器設備軟件后補助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已經完成了2017年度共1 322萬元的20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非財政資金購買科研儀器設備軟件的后補助經費下達,正在進行2018年度19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非財政資金購買科研儀器設備軟件后補助現場核查審計。
在進行省級新型研發機構非財政資金購買科研儀器設備軟件后補助申報及現場核查審計的過程中存在著3個方面問題:①后補助申報成功率不高,如表1所示,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新型研發機構在提交申報材料前對后補助通知文件以及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理解不到位;另一方面,部分新型研發機構創新能力及競爭力還不強,申報后補助積極性不高。②現場核查審計機構對于部分設備用途無法準確判定,因為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創新水平與創新標準不同使得跨行業的項目評審缺乏可比性,導致可能出現部分企業通過“包裝”套取后補助扶持資金。③地方政府對新型研發機構的認識不到位,扶持力度不足。
表1 福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后補助申報情況
申報年度公布機構數/個實際申報機構數/個申報成功率/(%) 2017302066.7 2018211257.1
福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非財政資金購買科研儀器設備后補助取得了一定的實施效果,根據有關省級新型研發機構項目相關負責人反饋,企業初創期成本較多,融資渠道較少,在科研儀器設備方面的補助在一定程度上較好緩解了部分資金壓力,減輕了機構的風險負擔。結合實地核查中的現實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在后補助申報成功率不高方面,科技管理部門應加強政策宣傳培訓,積極解讀和引導新型研發機構重視優惠政策,積極培訓和引導新型研發機構了解相關的政策文件精神及申報流程,有助于加強他們對科技創新、創新投入的意義以及統計方法的認識,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在部分設備用途無法準確判定方面,要在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申報中進一步完善評估命名體系,從源頭上杜絕那些研發設備和生產設備混用的企業出現;要根據研發設備和生產設備的比例確定后補助金額;借助相應的專業評審力量引入技術專家進行技術判別。
在地方政府扶持力度不足方面,應提高政府增加研發投入的積極性,將符合條件的科技企業的科技研發活動都納入政府補助范圍,有利于向社會釋放積極的引導信號,營造鼓勵全社會增加研發投入的氛圍,實現政府對科技研發的鼓勵引導作用;制訂系統完善的后補助實施方案和操作規則,規范化科技研發補助資金使用方向。
[1]曾國屏,林菲.創業型科研機構初探[J].科學學研究,2014,32(02):242-249.
[2]丁明磊,陳寶明.美國聯邦財政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新舉措及啟示[J].科學管理研究,2015(02):109-112.
[3]夏太壽,張玉賦.我國新型研發機構協同創新模式與機制研究——以蘇粵陜6家新型研發機構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14):13-18.
[4]肖田野,吳曉青,孫娟,等.國內科技研發后補助制的實施與對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5):20-22.
[5]廖曉東,林映華.廣東新型研發機構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及對策研究[J].決策咨詢,2017(05):15-18.
[6]王立軍.國內新型研發機構的政策比較及啟示[J].杭州科技,2017(05):31-34.
包則慶(1981—),男,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科技創新管理。許藝蘋(1985—),女,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科技創新管理。
福建省軟科學項目“福建省科技企業孵化器扶持政策評價研究”(編號:2017R0026)
2095-6835(2019)01-0058-02
F812.45
A
10.15913/j.cnki.kjycx.2019.01.058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