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海英
(河北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河北 蔚縣 075700)
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成立于1983年,2002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暖溫帶森林生態系統為宗旨的森林與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它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東與北京市門頭溝區接壤,距北京市區125 km,北距張家口市150 km,地理坐標范圍東經114°47′8″~115°28′56″,北緯39°50′41″~40°6′30″,地理區位十分重要。保護區地跨蔚縣和涿鹿兩縣,總面積26700 hm2,東西長約60 km,南北寬28 km,海拔跨度從800~2882 m,周邊綿延300多km,涉及10個鄉鎮66個自然村17851人,是京西天然的綠色生態屏障。
保護區內資源豐富,景觀秀麗,內有華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是暖溫帶森林生態系統垂直分布的典型代表,被學術界稱為華北地區的天然植物園和良好的基因庫,特別是為褐馬雞、金錢豹等珍稀動物提供了生存棲息環境,使保護區具有了獨特的地位和保護價值,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這里作為首都北京的天然綠色屏障,對京津冀地區的防風固沙、凈化空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環境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生態作用。
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態區位,自建立以來,尤其是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來,國家和省批復了大量的林業工程項目對保護區進行建設,主要有以下幾類。
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是一個面向未來,著眼長遠,具有多項戰略意義的生態保護工程,也是呼應國際大氣候、樹立中國良好國際形象的“外交工程”。工程內容包括野生動植物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濕地保護和基因保存,重點開展物種拯救工程、生態系統保護工程、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示范工程、種質基因保存工程等,這些工程有力地支持了保護區的基本建設,提高了保護區的管理能力。
2.1.1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一期工程
保護區2002年7月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后,2003年申請批復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一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2004~2006年進行了一期工程的建設,投資建設規模602萬元。建設內容有保護工程、科研宣教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管理站、管護點及關卡2136.48 m2,局址綜合樓1000 m2,水文監測用房80 m2,了望塔3座,區碑6座,標牌界樁1036個,并購置多種防火設備、巡護設備、科研監測設備和宣教設備。
2.1.2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二期工程
2007~2011年進行了二期工程的建設,投資建設規模866萬元。建設內容有保護和恢復工程、科研監測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標本陳列館400 m2、野生動物救護站251.25 m2、動物籠舍518.5 m2、圍網260 m2、建1個管理站301.76 m2、5個管理站附屬用房510 m2、10個管護點擴建426 m2,并購置各種防火設備、科研監測設備、標本制作與保管設備、氣象觀測站設備、野生動物救護監護設備、飼料儲存設備等。
2.1.3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三期工程
2014年三期工程啟動實施,投資建設規模1135萬元。建設內容有監控系統工程、科研宣教工程和基礎設施工程,具體包括管護點206 m2、撲火隊營房500 m2、撲火隊員訓練場地1000 m2、防火物資儲備庫300 m2,以及數字通訊設施、視頻監控系統、數字對講巡護管理系統、野生動物監測設備和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等。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是我國為減少首都周邊地區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決策實施的重點生態建設工程。該工程所包括的封山育林工程,其一期工程在保護區從2000年開始實施,一直到2010年結束,工程期為10年,封育管護期長達20年,封育面積達19萬畝,投資1373萬元。2013~2014年又開始實施封山育林二期工程,封育年限為10年,封育面積1萬畝,投資70萬元。兩期工程共建設圍欄47.06 km、固定標牌36塊,界碑界樁559個,建望火樓8座,建管護站19處1966 m2,輔助造林2511.94 hm2,維修林路45 km,增加的管護人員達96人。
為保護公益林資源,維護生態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發〔2003〕9號),各級政府按照事權劃分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用于國家級或省級公益林的保護和管理,其中中央財政補助資金是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主要來源。保護區是經過核查認定的生態區位極為重要或生態狀況極其脆弱的國家級公益林林地,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項目從2001年開始實施,現有國家級公益林26.28萬畝,共享有和使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2716萬元,管護補助支出用于公益林管護的勞務補助支出,公共管護支出用于防火隔離帶開設、防火道路維修、防火設備和裝備購置、監測咨詢費、監督檢查和評價等方面的支出。
林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補助是指用于林業系統管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修復與治理,特種救護、保護設施設備購置和維護,專項調查和監測,宣傳教育以及保護管理機構聘用臨時管護人員所需的勞務補助等支出。從2007~2018年,陸續有能力建設項目在保護區實施,共投入資金1169萬元,主要建設內容有:建生態展廳200 m2、管護站257.4 m2、科研實驗用房200 m2、褐馬雞飼養場1100 m2,購置了科研監測設備,并進行了標本采集制作和鑒定、動植物本底資源調查、專項監測、博物館建設和地理信息系統、視頻監控系統、防雷系統建設等。
森林防火項目是用于預防和撲救森林火災等相關支出的補助,包括購置撲救工具、器械、物資和設備等支出,以及重點國有林區防火道路建設與維護支出等。森林防火是保護區資源保護中最重要的工作,從保護區成立到現在,森林防火項目共投入1079萬元,包括重點火險區建設項目、森林防火建設項目、森林防火通信系統建設項目、森林火險預警監測系統項目等,主要用于防火基礎設施建設、通信系統建設、監測系統建設和撲火隊伍裝備建設等。
有害生物防治補助是用于對危害森林、林木、種苗正常生長,造成重大災害的病、蟲、鼠(兔)和有害植物的預防和治理等相關支出的補助,包括購置藥劑、藥械、工具、生物天敵、防治作業的勞務費等支出。有害生物防治也是保護區資源保護的重要工作,補助資金共投入391萬元,用于有害生物防治藥劑、器械購置和防治人工費。
除上述6項主要的工程項目外,還有貧困林場、森林撫育補貼、棚戶區改造、極小種群保護、林業技術推廣、林木良種補貼等工程項目相繼在保護區實施,累計投資規模達4000多萬元,在基層林場建設、林區職工安置、森林撫育、植被恢復等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全面加強和促進了保護區建設。
自1983年保護區成立以來,尤其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的十幾年,保護區在資源保護、科研監測、基礎設施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建設,總投入達1.35億元,建成了綜合樓1000 m2、管理站、管護點5803 m2、生態定位站506.98 m2、科研實驗用房500 m2、野生動物救護站251.25 m2、標本陳列館400 m2、生態展廳200 m2、褐馬雞飼養場1100 m2、動物籠舍518.5 m2、撲火隊營房500 m2、撲火隊員訓練場地1000 m2、防火物資儲備庫300 m2等,并進行了視頻監控系統、數字對講巡護管理系統、野生動物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防雷系統等建設,完善了防火、科研、宣教、監測等基礎設施和設備,全面提升了保護區的保護管理水平和科研監測能力,有效地保護了森林植被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生態建設和經濟和諧發展方面成效顯著。
林業工程項目的持續建設,完善了保護區內部的保護體系,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人為因素對生態系統的破壞,保護區的森林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促進了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使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穩定性和連續性得到維護和改善,從而使保護區的植被得到全面恢復,生態功能得到充分發揮,森林覆蓋率由建區時的60.6%增長到75.4%,為生物多樣性的存在、生長、繁衍、變異、進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
通過大量的林業工程項目建設,保護區在資源保護、科學考察、科研監測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從而提升了保護區的形象,擴大了保護區的影響力,使人們更多地了解到自然保護區的工作內涵,增強了周邊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壯大了生態保護的隊伍。同時,林業工程項目的實施,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對推動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珍稀瀕危物種具有巨大的保存價值,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及遺傳資源具有極大的潛在經濟價值。另外,森林的蓄水、保持水土、調節氣候、凈化空氣及水源的功能也保證該區域農業穩產高產,人民安居樂業,給周邊社區帶來很大的經濟利益。
近年來,保護區為加強林業工程項目的管理,制定了《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封山育林工程管理辦法》《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林業重點工程項目管理規定》等管理制度,實行了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合同制,尤其是政府采購制度執行得比較好,在工程項目建設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如果按照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標準來衡量,保護區的工程項目管理水平可以說還處在低級階段,還存在很多問題。
在保護區多年來的林業工程項目實施中,管理人員也參加過一些專業培訓,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但是對工程項目管理理論知識缺乏一個整體和系統的學習,對其他先進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經驗借鑒也比較少,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在尋找項目和編制可研確定項目內容時沒有針對性,使工程項目立項很容易出現偏差和遲緩。
林業工程項目管理在我國起步較晚,人們針對這方面的研究不多。保護區作為林業基層單位,也比較側重于對植物資源、昆蟲資源的研究,而對林業工程項目管理這個新興課題的研究幾乎處于空白,這也使保護區的工程項目管理水平難以提高到一個科學規范有效的新高度。
保護區在項目儲備、立項、設計、招投標、實施、監督、驗收等方面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流程和規范,操作上主觀隨意性比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程項目建設的進度和質量。
有的工程項目在設計時對實地情況的勘查不到位或對相關條件考慮不充分,或決策層存在變通項目資金的主觀愿望,使設計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可行性不強,導致實施難度大,建設效益差,從而影響實施進度和效果,甚至無法實施。
根據保護區在工程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建立適合本單位的完善的林業工程項目管理體系。
林業工程項目管理是一門復雜的學科,是管理技術、生產技術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保護區應組織單位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學習,從各項林業工程項目的立項要求、實施的操作規程和要求、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標準,到林業工程項目的管理流程和規則,使保護區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都能對林業工程項目管理知識熟練掌握,這樣才能將理論知識與項目建設的實踐充分結合,提高工程項目的建設水平。
保護區應加強同國內先進自然保護區的交流與合作,學習他們先進成熟的工程項目管理模式和經驗,結合保護區實際情況,建立起本保護區自己的林業工程項目管理知識框架和管理模式,有創造性地運用到保護區的林業工程項目實踐當中。
由于林業工程項目管理學科的復雜性,保護區應加強同各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聯系與合作,從多方面積極開展林業工程項目管理的科學研究,逐步探索出一套適合保護區發展的科學的林業工程項目管理辦法。
在加強林業工程項目管理學習和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完整的林業工程項目管理體系,使保護區的所有工程項目均遵照科學合理的管理流程與規范來實施,并嚴格執行,決策層、項目部、財務部多方配合,財務管理和項目管理互相制約,這樣才能打造出優質的林業工程項目。
在林業工程項目設計初期,應對實施地進行全方位的勘查,并綜合考慮各種相關政策和實地條件,對工程項目實施的可行性、先進性進行充分論證,使可研設計達到科學合理,保證工程項目建設順利進行。
林業工程項目是一項集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于一體的特殊的建設任務,肩負著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重使命。因此,加強林業工程項目管理的學習和研究,建立起一套科學完善的林業工程項目管理體系,使林業工程項目建設實現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對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