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艾霖
(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在過去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下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如由于施工現場工序交叉復雜的施工方案選擇,不能進行較好的比選;施工現場的各工序、機械的碰撞問題,難以有效檢測;施工現場的可視化難以做到實時更新,現場平面圖的動態管理難以實現;施工材料信息化管理程度低[1]。這些問題都直接影響施工成本、質量、進度以及安全的有效控制。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BIM 進入我國的工程建設管理。建筑信息模型的出現解決了傳統二位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可對建設工程全壽命周期進行管理[2]。BIM 自身集合了各種材料、結構、形狀的信息,將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等項目參與方在同一平臺上,共享同一建筑信息模型,利于項目可視化、精細化建造。BIM 不再像CAD 一樣只是一款軟件,而是一種管理手段,是實現建筑業精細化,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工具[3]。此外,根據模型中的屬性信息集成施工現場危險因素的信息,減小碰撞,減少設計變更。通過這些科學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的進行工期的優化、成本的動態管理及質量的全面控制[4]。然而,在實際施工現場如何將BIM 技術落實在項目的建設工程中,實現在BIM 技術下的施工項目科學管理是推動該項技術的重點。現今在施工現場存在BIM管理設備缺乏、技術人員欠缺、管理體系不完善、BIM 標準未出等諸多困難,都是阻礙該技術順利推行的重要因素。
BIM 的應用開始于美國,2003 年美國有關部門就推出了BIM 計劃并發布了相關指南,2009 年便有了一系列關于BIM 的相應的標準,推動了BIM 的大力發展。威斯康辛州成為美國第一個要求州內大型公共建設項目使用BIM 的地方,早在2013 年美國就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企業BIM 使用率已經超過50%。后來在歐洲國家政府和BIM 工程項目管理技術框架下推動作用明顯,如丹麥在2006 年政府就推出了促進建設工程改革的BIM 模板,后經過多次修改后成為國家標準。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也已經制定相應標準,并將BIM 技術運用到施工管理中[5]。
我國在2003 年引進BIM 技術,2011 年住建部發布了《2011-2015 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要求在施工階段研究與應用BIM 技術,有利于保持BIM 技術從設計階段向施工階段過渡的連續性,從而降低信息傳遞過程的衰減,在大型復雜工程施工過程中研究BIM 技術的管理系統。緊接著全國高校、科研單位、企業在BIM 技術上作了諸多的研究與工程實例探索。同濟大學何清華等在文章《BIM 在國內外應用的現狀及障礙研究》中介紹了現今國內外BIM 使用的情況,分析了BIM 在推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議。北京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銀行科技研發中心項目上采用BIM 技術對標準化施工現場進行了動態管理,從建立協同平臺、不同施工段的動態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西安科技大學的師征在文章中對BIM 下的工程項目管理流程與組織設計進行了探究。重慶大學杜長亮將BIM 結合VR 技術相結合,提出了采用該技術實現施工現場動畫模擬,進行員工培訓,安全控制等內容。清華大學郭紅領等在《BIM 和RFID 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集成應用研究》中分析了結合RFID 做好施工現場的安全預警與控制。重慶大學王廷魁等將BIM 與ISGP 結合,可以實現材料儲存優化[6]~[10]。
以上的研究集中在對建設項目全壽命周期的管理和對施工現場某部分工作的管理技術上,對于在BIM 技術下施工現場的綜合管理模式的探究相對較少。因此,在未來接下來的研究中,將采用前人研究的BIM 技術下結合工程管理的相關內容,通過調研各中大型施工企業,找到目前BIM 推動的難點以及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研究如何在BIM 技術下對施工現場進行科學的管理,將從軟硬件資源配備、人才資源配備以及在BIM 技術下的施工現場管理體系與流程三方面進行著重研究,探究出一套適用于中大型工程在BIM 技術下的施工現場科學的動態管理方式,為推動BIM 技術在施工現場的管理使用作出一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