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許多類似年年有余、五谷豐登、門神等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它既反映了歷代人民傳統的豐收觀念及古老的民俗信仰,又體現出了當地的文化生態及地域特色。例如在春節期間,各色的年貨將春節裝扮得喜氣洋洋,家家戶戶有貼對聯、貼窗花、貼灶神及各種民俗文化形象相關的民族風俗,其中不乏各種民俗文化形象,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成為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璀璨的明珠。這些元素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化傳承價值和一定的經濟價值,同時隨著民俗市場經濟日益繁榮,社會群眾對民間文化、民俗生活模式的向往,在這一過程中民俗文化形象的市場就會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對于如何提高民俗文化形象的品牌影響力并且做大做強,更有利于民俗文化形象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是我們關注和研究的重點。
視覺傳達設計深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某種層面上講任何元素都可以轉換成我們的設計元素,傳統民俗文化形象也不例外,早期的掛畫、店鋪招牌、早期紙幣、財神、門神等都是視覺化的民俗形象,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工藝的進步,逐漸成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可見民俗文化形象與視覺傳達設計有著天然的聯系,二者相互影響,又相互依存。隨著當今時代的發展,傳統民俗文化形象要積極適應視覺傳達設計發展的時代潮流,使得傳統民俗文化形象在視覺設計中的布局、傳達的理念等方面都要擺脫傳統設計的局限。同時,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傳統民俗文化形象的個性化需求,注重形象的精神屬性,使得設計的產品不僅是單向向用戶傳達設計的理念。同時,在設計過程中要注重人和民俗形象之間的互動,也就是要體現出交互式的設計理念。
民俗文化形象是古人對某種現象或事物的圖案化表現,是古人通過圖像來識別自己周邊的事物,同時也通過圖象來傳達自己對美的向往。視覺傳達離不開圖形,圖形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由于圖形具有形、色的外觀視覺形態及本身所包含的具體實際意義,對人的感知與邏輯思維產生刺激,從而更具有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使人們留下持久的記憶。圖像的喚起能力也優于語言,具有喚起各種情感的力量,從而使視覺傳播更加有效。民間圖形包括年畫、剪紙、壁畫、皮影、民族服飾、臉譜等中的圖形,是歷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和智慧結晶,其創意獨特,技藝精湛,形式豐富多樣。今天有很多的設計作品,就運用了具有鮮明地方傳統風格的中國民間藝術圖形,是從設計文脈上繼承了傳統元素。一些成功運用了民間藝術元素的設計作品,使中國老百姓體會到一種親切感,使外國人感到一種新奇感。
從視覺傳達設計的整體環節看,設計者要將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一種有效的方式表示出來,通常可以借助自己的視覺傳達產品這一載體來渲染自己的感情思想。這個環節是設計者、享有者和民俗文化的有機結合,展現了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文化思想和設計產品的相互融合,在這種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不僅能滿足人們對設計產品的需求,也能烘托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寄托。為了能更好地使二者融合,設計者應深入研究古代民俗文化形象,在此基礎上,將它融入自己的設計理念。例如對于傳統的十二生肖形象的視覺應用,我們可以把它對應月份做成一套掛歷,也可以引入UI設計中,通過某種交互邏輯實現不同時間段的形象轉變,或者對生肖中某一個具體的形象進行視覺化設計,將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一種有效的方式表示出來,通常可以借助自己的視覺傳達產品來表達自己的設計理念。
這些歷史沉淀下的民俗文化形象元素,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化傳承價值,同時還可以通過視覺傳達設計轉換成客觀的經濟價值,隨著國內民俗文化市場經濟日益繁榮,相信民俗文化形象會迎來一輪巨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甚至將會涌現出一批大眾耳熟能詳的民俗文化形象轉換成的視覺傳達設計作品。
民俗形象與視覺傳達設計的結合,有利于周邊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其注入新鮮血液,比如可以推動周邊文化古跡的保護工作,帶動旅游產業的發展,還能夠推動民俗文化形象館等周邊環境的規劃,這些行為又會反作用于民俗文化形象符號的推廣。
首先,隨著民俗文化形象的視覺傳達設計的不斷深入,培養專業的人才成為壯大其發展的重要前提。其次,政府相關文化部門要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在民俗文化形象新人培訓方面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同時還要盡快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制度,在民俗文化形象的保護和傳承中采取實際行動。最后,做好研究與保護工作。組織專家小組,通過專業的人員客觀全面地了解當下民俗文化形象的繼承狀況,通過傳統紙質媒體進行資料的整理和匯總分析,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民俗文化形象相關內容的宣傳推廣,保存好具有價值的民俗文化形象。
當下民俗文化形象衍生品類型比較多元化,常見與民俗文化形象相關的萬年歷、茶具、服飾配飾、與民俗文化形象相關的禮品等。要想賦予民俗文化形象相關的產品強大的生命力,必須要將民俗文化形象藝術和市場銜接在一起,即實現市場化運作,可以利用視覺傳達設計中電腦刻板和膠版印刷的方式制作民俗文化形象相關的衍生品。民俗文化形象在滿足廣大群眾審美愛好的時候,這種藝術才會在市場中立足,有一席發展之地。對民俗文化形象衍生品進行創新,研發新產品,將時代元素融入其中研發出與時俱進的視覺傳達設計的衍生品,比如可以將民俗文化形象與吉祥物、標志等結合起來,增添其民俗意味,同時又滿足了大眾對民俗文化的審美。
“弘揚優秀民間文化,還需要實現這一文化的有效挖掘和應用。社會功能是民間文化具備的基本功能之一,所以民俗文化形象的傳承與發展中,必須要挖掘民俗文化形象的社會功能,促使其擁有市場開發價值。”旅游是民俗形象價值得以體現的載體。民俗文化形象中包含了廣大群眾的道德操守、審美標準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但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們精神信仰、生活娛樂方式等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民俗文化形象同樣面臨與其他眾多民間文化一樣日漸式微的局面。因此,實現民俗文化形象的研究、傳承與保護是目前社會發展中必須要開展的一項工作,對這種文化藝術進行研究和保管,是為了讓這種文化藝術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歷久彌新,能夠代代傳承,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帶去更強大的精神支持,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承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對民俗文化形象技藝和作品的傳承,更重要的是傳承其所包含的精神與文化。
博物館有著對民間文化遺產的研究、保管、傳播、普及等功能。黃岡市民俗博物館承載著國內十幾所高校教育研究的重任,在民俗文化形象的傳承發揚中,還需要利用該博物館做好對民俗文化形象的收藏、研發和生產等工作,生產出更多的衍生品和民俗文化形象相關的產品。
總之,民俗形象具有我國特有的文化內涵。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繁榮,市場需求日益增大,這不僅有利于民俗文化形象在視覺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同時也可以提升其品牌視覺影響力。民俗文化形象的視覺設計必須要進行價值的物態轉變,才會立足于市場,被更多人所認識和接受,才能夠實現民俗文化形象相關的本身價值的提升。除此之外,還需要持續性地對民俗文化形象進行創新,推出具有時代元素的衍生品,推動民俗文化形象向產業化方向邁進,才能使民俗文化形象在當今社會條件下更具影響力,從而推動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