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澤秀
空間構成設計課程是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程,該課程是有關空間設計初步的綜合訓練課程,以建筑及環境設計的相關內容為基礎,使學生了解建筑類型、等級、結構、空間、尺度等的基礎知識,建立設計基本要素的知識框架,了解查閱相關設計資料集、設計規范等方法。從基本形式要素(點、線、面、體)出發,對相應的建筑要素(立柱、軸線、墻面、空間)做了分門別類的理解和研究,從而引出空間理論的基礎和建筑及環境設計中應該注意的原則,分析古今建筑名作,說明形式要素及其基本組合原理,具體對空間形式和空間的設計進行訓練。
學生學完本課程,應達到初步理解空間概念,學會理解和體會空間的要求;達到鑒賞建筑空間的要求;達到能用作圖方法解決空間尺度問題的要求;達到掌握基本建筑形式的造型法則(平面與立面構成)的要求;達到掌握繪圖知識及表現方法的要求;達到理解人體尺度在空間塑造中作用的要求;達到用模型的方式進行思考,以模型制作來訓練空間想象力的要求。
空間構成設計課程針對于剛進校的大一學生開設,設置在空間繪畫基礎課程之后,屬于基礎教學階段,學生接觸的寬泛度,會直接影響學生在未來設計課程中思路延展過程中的眾多選擇性,如果沒有對設計學科的思維拓展,學生也許只會用固定方式思考問題。如何啟發學生自發地拓展四維空間和思維方式?首先要把學生對“固有”問題思考的標準重新定義,如建筑可以像抽象雕塑,室內設計也可以模仿繪畫創作,造型的生成也可以滲入觀念,空間也可以懸浮在半空中。
對于剛接觸設計的學生而言,興趣才是激發他們設計創造力的源泉。于是設計的第一個課題就是積木設計,從積木的二維平面升級到三維立體模型的思考。在空間構成設計上,從二維向三維轉換的過程,是空間創作的根本方法,一方面使學生將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轉化成積木的模型語言,繪制并構成,在一個立方體中進行分解;另一方面使學生從立體、空間構成出發,思考將自己設計的積木搭建成何種更加復雜及有故事性的新的空間,使其感受到空間的豐富性并不是“量的增加”,而是利用空間形態來豐富。學生的思索最終通過一張版式表達出來,讓他們在版式上感受到“理性分析+推演”才是空間范疇,才能做出一個完整的空間設計。
空間造型就像吃一個蘋果的全過程,剛開始吃的時候,是“造型的減法”,吃到一半,是“正負形”,轉著咬的是“立體造型”,從一邊吃到另一邊的,是“二維造型的單維度生成空間”,未吃到一半的時候,總體上是“空間實體”,將要吃完的時候,是“空間虛體”,吃到最后的蘋果核,由于每個人的吃法不同,可以成為“雕塑創作”,如果蘋果核都扔掉了,就只剩下“空間觀念”。
這個階段要讓同學們理解什么是空間,需要以手工模型的制作方式作為切入點,通過對平面構思到立體構思,從二維勾勒到三維構建的過程,使學生感知立體造型、空間造型的思維方式與觀察方式,學會用模型的方式思考,并引發學生對于眾多后置專業知識的思考。
對于視覺語言來說,“看”的意義大于“思考”,學生通過數步數、數行走的軌跡得到不同的點和線、面,學生通過分析點、線、面的特征,加入空間敘事性,構思完整的三維空間。學生在不斷體會、不斷完善這個故事怎么講,先講什么,再講什么,什么為主,什么為輔,等等。從士兵的角度培養他們形成將軍的思路,最終完成整體的敘事表達。通過分析不同藝術家或者設計師的作品,學習大師對同一載體的不同表達方式,講出不同的故事。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結合光影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層面的故事思想。光作為空間的材料,也可以和其他材料一樣通過對屬性的研究與嘗試,成為空間的一部分,而且通過光自身的多變、偶發,可以嘗試創作超越功能主義,上升至藝術、哲學表達。
以光為語言,空間為載體,用空間與影像的記錄,探索光表現的未知和嘗試表達“光—空間—時間”的更多可能性。用影像的方式表達空間與時間的關系,已經在建筑設計領域越來越受到關注,讓·努維爾擅長用空間表達語言的拓展促進了學生對設計與藝術眾多交匯問題的思考。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的內部采光,不僅滿足了功能,更滿足了體驗者對宗教的精神訴求。空間的屬性已經超越了細節、色彩、質感而存在,當自然光融入空間,空間可以以層次、材料、投射、折射、鏡像等更多元化的形式存在。符號化、物質化的同質,拉近了二者的距離,從表達的融合考慮,空間需要更靈動的表達方式,取代視覺對“靜態”的定義,空間是有生命的,因為空間有了光的參與,唯一可以在視覺呈現的方式,也許就是動態影像。空間在表達上依賴于現場感,就像眾多的建筑空間需要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空間與人的對話。用光的語言,圍繞人對光與空間的感受,把視覺感受與心靈感受、精神感受結合起來,借助光在空間中的表現,在作品中確立了“居住機器=理性主義+浪漫主義”的空間美學。
反思空間創作中涉及的眾多問題,把課題精煉為“單體形態的生成、型與型的關系、空間造型的虛與實”三個部分。
1998年10月30日的那場安藤忠雄先生對話貝聿銘先生的談話中,兩個人也談到現代建筑的歷史起源問題,貝聿銘先生認為現代建筑開始于立體主義,他認為人們對于事物的認知更多的是依靠視覺的經驗,人的觀察可以從靜態的平面轉化為三維立體或動態畫面,建筑便是一個很好的從人腦中的二維平面構思,經過施工變成三維立體的實物實例。建筑既是可以容納人們活動的場所,是人們聚集的場地,它同樣是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和代表,反映一個時代的風貌。現代主義時代的畫家,希望通過繪畫來表達他們對于工業進步的看法,通過他們的作品去展現工業時代對他們的沖擊,建筑的二維平面也一樣受到當時繪畫的影響,所以他認為現代建筑并不是起源于賴特或者是勒·柯布西耶,而是起源于畢加索時代的立體主義,認為是畢加索、格拉斯、布拉克等人開啟了現代建筑的大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現代藝術尤其是立體主義、抽象主義等藝術形式對現代建筑及體現其存在的空間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立體主義最初可能只是一部分藝術家自己的愛好,或者他個人對所見所聞看法的分析,但他卻在無意中點亮了正在黑暗中摸索現代建筑的建筑師們的思想,給他們提供了一條可參考的光明之路,他們都在推翻傳統,尋找更加簡化的表達方式,所以立體主義對現代派建筑的產生和發展這樣一個歷史起源問題也是值得老師帶著學生們去探索的。
在這一個階段的教學當中,為了讓學生了解現代建筑起源的問題,筆者引入了立體主義繪畫的二維平面向建筑三維空間轉化的思考。學生找來眾多抽象繪畫作品,康定斯基、杜尚、蒙德里安都在其中,按筆者的要求打印成黑白,在畫面上選取畫面中圖形語言的局部作為生成空間的元素。在理解繪畫作品的過程中,筆者也會給學生講解大量的視覺圖形作品,例如平面圖形設計、LOGO設計、攝影、現代繪畫、雕塑,甚至是歐美的MV視頻。學生們一開始的時候不理解老師的意思,很困惑,在他們的理解當中,做模型就是做建筑,建筑就是固定的一定要有門窗或某種功能形式的場所,筆者不斷強調建筑是沒有固定形態的,只需要從眾多大師的繪畫作品中找到空間創作的契機,如圖形或圖塊,將這些提煉出來變成模型語言,結合在他們的腦子里的、與時代密切相關的思維方式,以及挖掘用以抒發思維各種可能性的“語言”。就像有的大師講的,作為老師所能做的,就是引發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主動思考的能動性。也許課程結束之后,他們會在上網聊天、翻看雜志的瞬間,不由自主地關注素材的收集、元素的積累。
用理論結合實踐,引導學生學會用手工制作模型的方式思考。學生往往會因為第一次接觸空間創作而無從下手,遲遲無法邁出第一步。“不要想太多,再動手實踐,邊做邊調整”是老師反復倡導的,設計基礎階段,“動手實踐+親歷過程”比在草圖上構思更有成效。
盡管課程結束了,筆者還是需要不斷梳理自己的想法,怎樣更好地將空間構成三段式教學更加完善地運用到課程實踐當中,還需要更多的實踐和時間。在課程當中,怎樣帶著剛步入大學、帶著強烈的熱情接觸設計專業的同學們去愛上自己的專業、愛上自己的選擇,甚至以后會喜歡上設計,讓他們知道設計并不是僅僅是未來謀生的職業,強烈的使命感驅使著筆者不斷思考:空間構成設計該如何教、怎樣教,怎樣讓學生喜歡上這門課程,如何讓學生感興趣,如何激發學生對設計有更多的思考,等等。
學生時常會問,模型是否應該做成像建筑的樣子,筆者的回答永遠是建筑沒有固定的樣子,你賦予它什么樣子,它就是什么樣子。教學是快樂的,因為教與學的過程中,從學生身上可以體會出最有生命力的思路,找到社會發展與設計發展最緊密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