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武
集團公司具有規模大、地域范圍廣、經營模式多樣的特點,其財務管理需要集中于分散相結合且有較高的效率,對于集團公司籌資、投資、運營的研究將有助于公司的長遠發展和經濟效益提高。
籌資形式有短期籌資和長期籌資的區別。其中,長期籌資是指“企業作為投資主體,根據其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調整資本結構等長期需要,通過長期籌資渠道和資本市場,運用長期籌資方式,經濟有效地籌措和集中長期資本的活動。”短期籌資則是指籌集資金在一年或一個營業周期以內為開展正常經營活動而籌措的資金。由此可見,短期籌資與企業營運關系更為密切,所以此部分著重介紹長期籌資方面的內容,短期籌資因篇幅所限難以詳細討論,還望諒解。資金,是一個企業可以生存發展下去的重要支柱之一。想要籌到一筆好資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此引入萬達籌資成功的案例。
以萬達為例:2009年,萬達還是對信托融資進行初步探索,雖然當時國內的信托融資綜合成本在12%左右,比之萬達其他融資渠道的成本要高很多。2011年,萬達開始大幅使用信托投資。僅2011年一年,萬達就成立了10只信托產品,共計募集大約78億元,這使得萬達信托產品總量升至11只之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對萬達來講不是小數目的信托融資,只有一只信托產品是在2011年之前成立的。
萬達開發資金20%由自己投資,60%從銀行貸款,余下的20%,則通過進駐萬達廣場的主力店籌集。這種情況下,主力店的20%是不能改變的了,如果在銀行可貸到的款項減少,如不進行成本稍高的信托融資,就只有兩條路可選了:一條是減慢擴張速度,一條是增加自有投資比例。減慢擴張速度就意味著放棄萬達之前戰勝其他地產商的法寶——效率;增加直接投資比例,就意味著要減少對利潤的分配并且增多調集過來的內部資金——但這也許會使公司資金鏈出現問題。由此來看,這兩條路對萬達來說都不怎么好,而這困境僅僅是一段時間的事,選擇融資成本較高的信托融資,不會減慢擴張速度,又能保持直接投資不變,不失為好的選擇。
所謂“取用于國,因糧于敵”,就是說要善于從外部獲取必需之物,從而減少自己的投入,從而將自身投入保持在合理的范圍之內,避免因為大幅度的投入而拖垮自身。回看此次萬達的融資,確實恰當地運用了這一方法:為了避免大量使用他人資金拖垮自身公司,使用信托融資是比較好的方法,且萬達有著信托融資的經驗,即使信托融資相較其他融資渠道成本較高,也是可以選擇的。因為,對于一個企業來講,短暫的高成本與放棄成長的機會、承擔過大資金鏈失調乃至拖垮企業的風險相比,前者似乎才是最好的選擇。
2015年6月12日,萬達集團聯合在線支付服務提供商快錢推出名為“穩賺1號”金融的產品,創下3天籌資50億元、半個多月籌資100億元的記錄;同年,其又推出第二期“穩賺1號”,于7月2日開放申購。萬達這次籌資的成功,不僅為自身的進一步發展籌集到了足夠的資金,而且也對了萬達第四次帶有革命性質的轉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此次萬達的成功,也意味著進一步拓寬了中國企業的籌資渠道,對其他企業來講也有很大的借鑒作用。細究萬達這籌資次成功的緣由,還是抓準了投資者的需求與弱點:既希望可以保證一定的收益,又希望在被投資企業獲取豐厚利潤時獲得高額回報。“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解釋一下即善于調動敵軍的人,我軍制造了假象,敵軍一定會被此迷惑;施以蠅頭小利,敵軍一定會按照我的意愿進行搶奪。在籌資中,企業需要清楚地知道投資者想要得到的是什么,投資者的軟肋又在哪里:人貪婪的本性使然,否則,萬達在聯合快錢推出這一產品的時候不會那樣恰到好處地提出那些令投資者垂涎的條件。
投資,是指公司對現在所持有資金的一種運用,如投入經營資產或購買金融資產,或者是取得這些資產的權利,其目的是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獲得與風險相匹配的報酬。①財務管理不同于管理會計,其所含模塊投資是面向未來的,一項投資的好壞甚至會關系到一個企業的發展前景、發展方向、生死存亡。
公司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投資的問題,在投資方向的選擇上必須符合經濟發展方向,這叫“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投資直接決定著公司的發展方向,在科技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稍有疏忽投資就可能偏離了經濟發展的軌道。所以集團公司在投資決策中必須考慮當地和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結合自身的優勢,尋求未來有較大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項目進行投資,有時候社會價值短時期內不能帶來經濟利益但是假以時日必定能為公司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回報。如果選擇了短期經濟回報和不適應本公司發展的項目投資,則有可能給公司帶來無法挽回的后果。
人力資本是當前經濟發展中最有價值的資源,任何企業的發展都必須重視人力資本的運用。這其中,就講到了人脈的重要作用。所謂人脈,即一個人通過各種渠道所到達的領域,根據辭典里的說法,人脈的解釋為“經由人際關系而形成的人際脈絡”。由此可見,這人脈的作用就相當于行軍打仗中“鄉導”的作用,讓你深入了解某個圈子里一些隱密并且暗藏機遇的事情,如果你眼光足夠敏銳,并且善于把握機遇,就可據此獲得豐厚的收益。兵法上講,“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在財務管理投資里面,必須考慮地區的特點,而最了解本地文化和經濟發展規律的肯定是本地人,所以集團公司再進行財務管理過程中必須重視使用本地人才為公司服務。
營運是指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②企業營運,不但要考慮外在的宏觀環境,還要熟知自身的優勢、劣勢,揚長避短,利用自身的優勢發展企業,彌補自身的不足增加生存下去的砝碼,運用好戰略戰術保證各方面運轉良好,只有這樣,才能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長久地在市場經濟中生存下去。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在財務管理中,就是講一個公司的負責人要保證制度和政策的威嚴,制度只有被遵守了,才有它存在的價值,否則,就形同虛設,不能夠發揮它的作用。如果要從高效率和低離職率之中選擇一個,顯而易見前者才是明智的選擇。不過,這并不是說制度一旦形成就應該一成不變,我認為,對于公司來講,既然有人因為制度約束離職,這制度應該還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去修正,使其適應公司的發展。“世易則時移,時移則備變”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之中,公司制度要符合公司發展目標,遵循當前經濟規律,并及時進行調整才能保障集團公司永遠屹立不倒。
由此可見,一個企業能否適應一個地區的文化,也是關系到企業能否順利運營的關鍵因素之一。換句話說,即便你抓住了投資機遇,如果你不熟悉當地風俗和指導當地居民的價值觀念,也是個枉然,這一項投資依舊免不了重蹈失敗的覆轍。“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公司的營運管理與行軍打仗頗有相似之處,如果不能充分了解前進的方向是不可能做好營運管理工作的。不同的是,行軍打仗,只要戰爭勝利了就是到達了終點,但運作企業則不然,投資成功了只是個起點,從此企業還要生存下去,這就是說只要企業還存在,那這場仗就永遠也打不完。所以,熟悉企業存在的文化環境甚至比用兵熟悉地形環境還要重要。投資成功之后更重要的就是營運管理,營運過程中要協調“供產銷”和各種資源均衡發展的問題,還有公司各部門員工團結協作的問題,這些問題看似與財務無關,實則都是財務管理問題,如果能夠在財務管理方面做到利益均衡,營運管理工作就會保障集團公司發展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
注釋:
①荊新,王化成,劉俊彥.財務管理學(第六版)[M].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②萬達的直接投資資金來自于它的銷售利潤和內部資金調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