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俞彤
(中共遼陽縣委黨校,遼寧 遼陽 111000)
黨的十九大以來,隨著全國社區文化建設的蓬勃發展,我縣社區群眾性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有力地推動了全縣文化建設,凸顯出了文化的魅力。為研究總結基層文化發展規律,激發民族文化的創造活力,我們走訪了劉二堡、首山鎮的13個社區,結合我縣以基層群眾文化為代表的文化建設成果,開展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鄉鎮的文化主管部門能夠突出重點、強化措施、積極作為,社區群眾性文化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主要表現在:
(一)各鄉鎮對基層文化建設加大投入,文化設施逐步改善,文化惠民工程建設成果豐碩。2013年開始用三年時間13社區都建了社區書屋。社區電子閱覽室、圖書室、文化活動室基本建設到位。若干晨晚鍛煉點和健身場館分布各個社區,使大多數群眾有場所學習文化,有場所交流娛樂,基本滿足群眾開展各類文化活動的需求。
(二)社區有固定的文化隊伍,文藝團隊日趨活躍。社區各類文化隊伍不斷壯大,優秀民間藝人不斷涌現,如大鼓藝人齊盛龍等。各類原創作品悄然興起,如油畫作品《石阡會議——紅二、六軍在貴州》入選由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紀念紅軍長征80周年美術作品展,油畫作品《老伴》入選中國精神第四屆中國油畫展,以上兩幅作品均為遼陽市唯一入選作品。快板書《化鶴成仙》入圍中華頌第七屆全國戲劇小品曲藝大賽,并于2017年11月在北京展演。
(三)社區群眾文化活動日益豐富,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不斷增強。借助載體,構建平臺不斷拓展群眾文化活動空間。我縣多次舉辦全民讀書節,評選“書香門第”和“四佳人物”(最佳讀書人、最佳出書人、最佳藏書人、最佳寫書人)。群眾文化活動如火如荼,廣場舞秧歌大賽、槐花節、梨花匯定期舉行,縣文化館積極開展文化指導派專業人員下社區對群眾文藝骨干進行專業培訓,極大地促進和激勵基層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從整體上提升了社區群眾文化藝術水平。
(一)認識有待提高。從當前來看,我縣社區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重視度方面還要有待提高。有些人在對待文化認識程度上還存在被動的想法。有的認為社區群眾性文化建設是文化部門的事,與群體活動和自身無關,積極性不強,當工作中遇到困難,存在抵觸情緒,工作創造性不夠。還有就是從我縣的社區參與者的成員來看,一小部分是退休人員,大部分都是農民,所以導致興趣熱情不高,由于長期興趣不同導致很難融進一個圈子里。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都制約了我縣社區群眾文化建設推進的力度。
(二)投入有待加大。要想搞好社區文化建設,首先就需要資金的投入。但是因為社區文化屬于一種自發性的社會組織,缺乏統一的考核標準,這也使得資金到位相對困難。從資金扶持看,我縣財政對社區群眾性文化工作的資金投入還有些不足,導致一些文化工作難以開展。有些社區硬件設施不到位,缺少固定的文化場所,導致大型文化活動開展難度較大。另一方面,社區文體活動沒有專項資金,有演出的時候都是從個人手里齊錢,導致有些人不理解或抱怨,使活動開展起來總是遇到一些阻礙。由于資金款項不到位,我縣各鄉鎮社區文化活動總體上呈現層次低、規模小、內容老套等問題,沒有形成有特色、有內涵的社區文化。
(三)基層社區文化隊伍有待加強。目前來看,我縣社區公共文化人才隊伍難以適應當前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百姓經常有看著不解渴,不夠勁等情況。大多數社區在人員配備上不足,少數社區雖配備了專人,但大多數都是出于兼職身份,缺乏精力組織開展社區的文化活動。還有社區文化工作人員由于都是因為興趣愛好來參與,自身并不是專業的文化者。所以他們在開展活動時會面臨業務不熟練、不精通等現狀出現,導致社區群眾性文化陣地和功能不能充分發揮。社區在組織節目或演出時因為沒有專業的舞蹈老師,所以大多數都會外聘,不僅耗費資金也會導致演出節目質量不高,制約了社區文化向專業化、精品化方向發展。文化隊伍大多是退休人員,新人少,尤其是青年人寥寥無幾,使得文化整體隊伍老齡化嚴重,社區文藝骨干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四)文化活動內容單一,范圍輻射面小。社區中老年文體活動,主要依賴于離退休人員以及無工作能力老人這些群體,他們的活動內容都是社會上流行的秧歌舞、廣場舞、象棋比賽等,所以社區要采取對老年娛樂活動多組織、多幫扶等做法力所能及地組織開展一些小型文體娛樂活動。但由于室外沒有固定又寬敞的場所導致很多活動往往都是在室內簡簡單單的舉辦,缺少戶外的一些大型演出;社區之間的雙向文體互動活動也很少開展,提高緩慢,活力不足。
(五)設施有待利用。一方面,社區文化設施發展不平衡,且文化設施檔次低、功能少,活動場所面積小,難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需要。另一方面,社區文化設施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沒有較好的發揮一些閑置但可利用的基礎設施。剩下的一些公共場所雖然有免費開放的,但是活動內容不吸引人,導致這些場所利用率低,前來觀看的群眾數量也少。
綜合上面的幾點原因,結合我縣社區文化建設的實際現狀,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鄉鎮百姓的文體愛好積極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區文化大發展,是我縣創建和諧文化的主旋律。
(一)強化社區群眾性文化建設績效考核機制。社區群眾性文化活動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一種傳揚形式,也是社區與群眾溝通的橋梁和紐帶,更是和諧社區創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縣政府部門要對文化社區建設工作重視起來,因為這也是民生的一部分內容。相關負責的黨政領導要親自過問、親自抓,將社區群眾性文化建設作為一個獨立的目標體系,納入我縣整個經濟發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容,形成以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的共同提高促進社區和諧發展。
(二)落實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建立我縣各鄉鎮的社區文化考核機制,通過相關評比表彰設為“優秀、合格、較差”三級標準。針對等級評定標準給予三個檔次獎勵標準,通過這種社區競爭與扶持機制充分調動社區文化建設的創造性和積極性。財政局給相關負責部門建立一項文化專項資金,對優秀文化人才和優秀作品進行獎勵,設置一、二、三等不同獎次,把優秀的作品推送到市級、省級,給予一定的認可度和信心。使得更多人愿意參與我縣社區文化建設中來,推動社區群眾性文化建設步伐。
(三)建全社區群眾性文化建設發展機制。完善社區服務管理體系,制定社區文化建設相關制度,采取激勵措施,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充分利用機關、企業、學校、家庭的文化資源,將社區內的場、館、站、室對居民免費開放。將可利用資源整合起來,解決場地不足以及閑置空間不被利用等多種問題,達到資源再利用,這也不僅可以節約資金也可以提高文化社區質量。通過這種做法在每個社區新建或改建一個綜合文化活動小廣場,滿足社區開展各類文化活動的需要。
(四)創新鄉鎮社區文化建設活動形式。開展社區文化活動應把握社區文化生活的新特點;在內容上、形式上進行探索和創新。在開展適應老年人的文化活動外,也要設置一些適合少年兒童的課外活動內容,像課外讀物、美術、書法等。還有一些鄉鎮由于留守兒童較多,所以在社區成立了“親子之家”,讓孩子感受家庭溫暖,這些舉措都是值得借鑒的。在具體活動上要根據需要,聯合各鄉鎮社區文化者每年適當開展幾次大型演出活動,把好的演出采取“推出去、送出去、走出去”策略,給當地一些企業或者當地辦事情的人家贊助演出,充分調動文化社區的活力。
(五)提高社區文化人才服務水平。針對社區現有的一些有潛力有發展的人才進行培訓,提高社區人才質量。通過提高這些基礎條件好的人才,來帶動整個社區文化隊伍建設。這樣既可以省去外請老師的資金,同時也能更加方便社區業余文化水平質量提高。此外還可以選聘一批既有專業知識技能和組織協調能力、又熱心社區服務工作的人才,擔任社區文化活動輔導員,負責組織、指導開展社區文化活動。從總體上提高社區人才服務水平。要鼓勵學校、院團的文化人才,深入社區,開展社區志愿者服務模式,增強社區文化活動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