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益陽 413000)
工匠精神主要是指以極致的要求對自身的產品進行細心打磨,追求完美的精神。工匠精神對于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隨著我國工業的發展,為實現我國技術強國的建設目標,國家政府開始重視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高職院校培養出具有高技能、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高職院校為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正在積極的將工匠精神理念與自身的教育方式相融合,但是仍舊無法避免諸多問題的產生,只有對這些問題一一進行分析、探討與實踐,才可以找出有效的提高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質量的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與普通高等院校承擔的社會職責不同,高職院校需要為國家培養高技能的實踐性人才,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在文化教育的基礎上,需要比普通院校更加重視技能實踐的培養,但是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許多高職院校并沒有正確認識到自身的教育定位,過于重視文化課程的設置,一些院校甚至在大二或大三的時期才設置技能實踐課程,導致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受到一定影響。尤其對于藝術設計專業而言,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夠有效的提高自身的設計與操作水平,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錯誤的課程設置方式,是阻礙工匠精神培育的重點問題之一。
工匠精神的實質是精神認知層面的培育,在培育的過程中應該重視環境對于學生工匠精神形成的影響。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活動當中,大多數高職院校并沒有環境建設意識,導致工匠精神培育僅僅停留在課堂或是教師的口頭教育當中,無法真正落實工匠精神的培育,更加無法引導學生將工匠精神與自身的發展相結合。工匠精神不僅需要對職業具有極強的耐心與責任心,更加重要的是必須具有強烈的興趣與愛好。但是許多高校更加重視知識與責任的培養,使其變為“思政教育”,忽視了工匠精神中興趣與愛好的重要性,導致工匠精神培養方向的錯誤。
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方式與普通高職院校的培育方式不同,但是在高職院校的實際教育過程中,多采用普通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方式,沒有體現出高職院校教學的特點,反倒降低教育質量。尤其在之前幾年,許多的高職院校為提高自身的影響力,盲目的擴大規模,忽視教育方式選擇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沒有正確認識高職學生與普通高校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盲目的建立現代化的教育體系,甚至一些學校認為“工匠精神”與時代發展的要求不符,在教育過程中有意識的與工匠精神的培育方式相反,導致教學質量嚴重下降。監督體系的建立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正確的認知工匠精神,確保教育體系建立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教育理念落實屬于高職院校自身的影響因素。藝術設計專業的開設在一定程度上本就受到高職院校的排斥,大多數高職院校認為藝術設計專業過于“文藝”,應該是普通高校設立的專業,高職院校主要是為社會培養技術性人才,藝術設計應該屬于文化類專業與自身的教學目標不相符合,這是受到傳統認知影響。在設立藝術設計專業之后,高職院校沒有藝術教育的相關經驗,便直接采取普通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模式,忽視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差異性,導致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沒有特色,無法發揮工匠精神的培育作用。
工匠精神在近年來甚少提及,隨著時代的發展,更多的要求“高效、創新、產量”等,因此許多學生受成長環境的影響對于工匠精神認知不足。認為工匠精神就是更快、更好的發展理念。學生的錯誤觀念是阻礙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因素。許多學生輕視甚至忽視工匠精神對于自身的發展的重要性,并且認為工匠精神對于社會的發展并沒有較大的推動作用,不需要學習工匠精神。學生的錯誤將會使其在教育過程中,忽視甚至是抵觸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在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過程中,首先需要引導學生對工匠精神形成正確的認知。
自改革開放以來,為拉近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提高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政府與社會對于工業生產、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是要求“高效、快速”的發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工匠精神對于產業的推動作用,并且在高速的發展當中,也很難實現工匠精神的落實,因此目前就我國社會的基本情況而言,總體缺乏對工匠精神的正確認知,這也將影響高職院校對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落實,為高職院校教育體系的完善造成一定阻礙。
環境對于學生的成長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為提高藝術設計專業工匠精神的培育質量,高職院校首先需要建立具有特色的工匠精神校園文化,為學生的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藝術設計專業的工匠精神培育應該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實踐當中提高學生對于工匠精神的認知。例如:宣傳徐悲鴻的畫馬精神,引導學生深層次的理解工匠精神。此外,還可以通過“工匠競賽、工匠評比”等方式,提高學生對于工匠精神的融合程度,在精神層面上為工匠精神的科學培育奠定基礎。
工匠精神雖然是理念上的認知,但是只有不斷的通過實踐才能有效的形成真正的工匠精神。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在工匠精神的培育過程中,需要將工匠精神與教學課程相融合。例如:將工匠精神融入學生的成績考核當中,即是重視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思想認知,從而促進學生全方位的成長。真正實現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技術人才的教育目標。
校企合作已經逐漸成為我國高職院校的主要教育模式之一。在藝術設計專業培育工匠精神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可以與相關企業開展進一步的合作,通過企業內部對于工匠精神的認知,結合實際的工作需要,培養具有特色的工匠精神,利用企業與高職院校的結合,為社會培養“準工匠”。并且校企合作的方式有利于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通過校企合作模式培養工匠精神,即是幫助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提高自身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從而形成正確的工匠精神。
綜上,工匠精神不僅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還對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活動當中,是社會發展對高職院校的要求,也是保障高職院校健康、長久發展的重要手段。高職院校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實現工匠精神與教學的完美融合,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推進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