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大慶 163319)
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是我黨根據反腐斗爭實踐經驗經過深刻總結并凝練出來的,是新時期全面從嚴治黨的具體措施,通過運用多種方式,層層設防,對腐敗問題去存量扼增量。它體現了思想建黨和制度建黨的高度契合,體現了分類施治、分層施策策略的統一,體現了治本和治標的統一,體現了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的統一,體現了“嚴管”與“厚愛”的統一,構筑起監督執紀問責的科學體系。因此作為紀檢干部在理解認識上要正確把握,明確其重要性,才能更加自覺地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工作應該是個系統工程,利用懲處是扼制增量,有效預防才能更好減少存量,二者是辯證的關系。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國古代醫學文獻《黃帝內經》的一個觀點,因為治已病的代價太高,反腐敗工作亦是同理,查出黨內的腐敗分子,對腐敗干部來講,要面臨黨紀國法的懲處,政治生命意味著終結,前期的努力毀于一旦,其自身是一大損失,而對于我們黨的干部隊伍建設來講,教育培養一名干部是非常不易的,對黨是更大的損失。“四種形態”的運用恰恰是從“治未病”的角度考慮的,防患于未然,是預防腐敗的戰略舉措。作為紀檢干部要把防線設在黨紀上,抓早抓小、慎“初”慎“小”,互相提醒,防止亞健康變成重癥和絕癥,這也是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必要性。
歪樹不正必不直、病樹不治必傳染、爛樹不拔多了必然會毀壞森林和生態。而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正是把握了事物由量變到質變的運動軌跡,通過實施“四種形態”達到正歪樹、治病樹、拔爛樹的作用,來維護黨的肌體健康。要善于運用批評教育、紅臉出汗去解決苗頭性、傾向性問題,使第一種形態起到屏蔽和預防功能;要善于發現、及時處理干部的一般違紀行為,發揮好第二種形態的警示和懲戒功能;要果斷及時依紀依規嚴肅處理嚴重違紀的 “少數人”,防止其走向犯罪的深淵,使第三種形態起到挽救功能;對嚴重違紀違法的行為要予以堅決懲治,發揮第四種形態的震懾功能。只要把握好違紀行為演變的內在規律,才能立足于“救”,著力于“治”,著眼于“防”,輔之以“懲”,發揮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最大最優化的效能。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貫徹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最大限度防止干部出問題。筆者認為這也是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著力點。如何防微杜漸并且形成自律機制?第一,展開信仰、宗旨、價值觀、政績觀等系列思想教育,逐步形成不想腐的價值取向,只有增強了免疫力,才能抵擋住各種誘惑與圍獵,才能筑牢思想之“堤”;第二,要盯緊干部的工作、生活圈,力足抓早抓小,帶著“嚴管就是厚愛”的溫度,調動并發揮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暢通言路,善于發現干部身上的微小問題,通過溝通交流,及時把脈,用真誠和關心解決思想問題,把微小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切實降低腐敗風險。
近幾年高校的違紀違法案件多發高發,這與權力制約機制不夠完善、監督執紀存在缺失缺位現象有明顯的關聯。總書記強調,沒有健全的制度,權力沒有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腐敗現象就控制不住。要有效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就必須明確發力點,必須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建設,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有效配合、相互借力,才能形成科學有效的防范機制。
十八大以來,我黨懲治腐敗的態度是零容忍的,運用監督執紀的第三、四種狀態,以懲促戒,營造“不敢腐” 震懾態勢,關鍵要做到:第一,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 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不管是“蒼蠅”還是“老虎”,不管級別多高、貢獻多大,只要觸犯黨紀國法,哪怕情節再輕、數額再低,也要有惡必除、有責必究,避免因初犯而“下不為例”和因面廣而“法不責眾”,從而遏制“破窗”效應,防止內部廉政環境進入惡性循環,讓法律法規剛性運行。第二,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決不能一陣風刮過就停,否則會引起更大范圍、更大規模的反彈,只有在“常”和“長”二字上做足功夫,經常抓、長期抓,堅持不懈地加大懲治腐敗的力度和強度,斷絕大家的從眾心態、僥幸心理。每個基層單位的監督網眼織密,反腐工作就會事半功倍。抓住上述的關鍵點,逐步完善反腐倡廉的系統工程,才能確保干部清廉干事、生態風清氣正,讓師生有獲得感、幸福感,從而保障立德樹人任務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