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龍 蔣雅楠 張 巍 張良栓
(1.哈爾濱醫科大學藥學院,哈爾濱 150081;2.黑龍江省醫學科學院北方轉化醫學研究合作中心,哈爾濱 150081)
藥學是一門綜合型和應用型學科,醫藥行業是國家戰略性扶持高新技術行業[1]。因此,改進藥學專業的傳統教育模式以培養更符合當代社會的創新型、復合型和應用型高級科學技術人才迫在眉睫。本文從藥學教育的歷史發展過程入手,結合當前的藥學教育課程和考核方式設置,對目前高校藥學教育模式進行分析,為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藥學人才提供理論基礎。
我國是世界上醫藥分工最早的國家,藥學起始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世紀。《后漢書·百官志》曾記載:“藥承方承各二人,藥承主藥,方承主方,右屬少府”。其中的藥承和方承就分別指主管藥物的藥師和負責診治開方的醫師,此時,我國就已經將醫與藥分為了兩個職業。但是在藥學教育方面卻沒有明確分開,而是由太醫院以師徒傳承的方式進行統一教育。到唐代時,太醫署設立藥園,在為醫學生提供認藥實習之外,也為藥園生提供學習藥物知識的機會,這是我國最早的官辦中藥專業。
我國近現代的高等藥學教育是從何時開始的,這個問題至今還存在一些爭議。通常認為,在李超進主編的《藥事管理學》中提到的成立于1906年的陸軍軍醫學堂的藥科是我們國家近現代高等藥學教育的開端,然而薛愚教授在“中國藥學史料”中卻認為那只能算是一個“藥劑培訓班”,于1913年創辦的浙江公立醫藥專門學校的藥科才是由國人自己創立的高等藥學教育。
我國的藥學教育發展從起始至今,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首先,是一段由封建社會時期作為開端的僅有的我國傳統中醫藥教育,一般分為專業課和基礎課,教授有意者相關醫藥知識,是一種以師徒傳承為主的教育模式。此時的藥學教育并沒有單獨劃分出來,而是與中醫理論一起被傳授和學習。其次,是我國最早且規模頗大的陸軍軍醫學堂的藥學學科建立,此時是我國開始吸收西方先進的醫藥知識的階段,也是中西方醫藥學結合的開端,是一種初具規模的學制教育。然后,則是一些醫學院和醫藥專科學校的成立和發展,這意味著我國藥學教育從師徒傳承的方式逐漸轉變為院校醫學教育模式,例如中國醫科大學和延安藥科學院等[6]。最后,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的藥學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在經濟建設和醫藥衛生事業大幅度發展的同時,不僅在院校和生源數量上穩步增加,而且在經歷了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整改和改革措施后,藥學教育發展迅猛,現如今各醫學院校的藥學相關專業已經呈現出國際化、多樣化和系統化的藥學教育模式。
最開始,我國的藥學高等教育并未劃分具體專業,后來一些院校設立了包括藥劑學、藥物化學、生藥學、分析鑒定、制藥工程5個專業。而在兩次專業調整后規定藥學類本科設置藥學、藥物化學、化學制藥、抗生素、中藥學等5個專業[7]。現在的院校則主要以藥學、中藥學和臨床藥學等專業為基礎進行本科生的招生和教育工作。
雖然各院校對藥學專業本科生的教學重點有所不同,但是基本的教學模式大多數都是相同的,普遍包括:基礎課、實驗課、專業課、社會實踐和畢業設計這五個部分。基礎課需要學習的內容一般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等課程。實驗課則是與基礎課相關的基本實驗技術的教授。專業課則是藥學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比如藥理學、藥物化學、藥劑學、藥物分析學和藥事管理學等在內的課程。除此之外,涉及中藥學相關專業的院校還會開設生藥學、中藥制藥學和藥材鑒定等專業課程,而臨床藥學則會輔以生理學、解剖學和免疫學等臨床相關課程。在結束成上述所有課程后,則會繼續有一段時間繼續到藥廠、醫院藥劑科或者是藥房這些單位的相關崗位進行社會實踐,以及結合實踐時涉及的有關內容完成最后的畢業設計。2015年,“校企合作”這一新名詞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國目前普通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所謂校企合作就是學校利用自身的資源與教育優勢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更實用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在校企雙方各取所需的同時,也能讓學生們重視素質教育,為我國培養應用型、技能型、學術型、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提供幫助,從而達到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共贏的目的。
目前針對以上課程的考核,普遍還是采用較為傳統的方式。例如,基礎課一般是以隨堂測驗和最后的閉卷筆試為主;實驗課的考核會通過提出實驗目的進行現場考核的方式來測試學生們的個人實驗能力和技術;與基礎課類似,專業課也是以隨堂分組討論,小組匯報和閉卷筆試為主;社會實踐則通過實踐報告的填寫以及相關部門的綜合評價來判斷學生是否達到標準要求;畢業設計則是由來自各有關學科的教師進行學生們設計的課題的評判,以此來確定學生們在經過藥學各主要分支學科的學習后,是否已成為可以從事相關方面工作的科學技術人才[9]。但是這些考核方式仍然存在老舊的以考試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學生們能力的弊端。
目前,藥學專業的教育模式包括:課堂講授、小班化教學、研討教學以及案例教學等為主的傳統模式,以及近年來基于互聯網功能的PBL教學、網絡教學、混合式教學和翻轉課堂等為主的新型模式,還有以開放式網絡視頻為主的MOOC、微課和模擬實訓、探究式學習和體驗式學習等為主的先進模式。但是,我國大部分院校在實際教學中,還是多以傳統模式為主,而對于后幾種教育模式,并未進行全面推廣。
藥學專業是培養能在藥品生產、檢驗、流通、使用和研究與開發領域從事鑒定、藥物設計、一般藥物制劑及臨床合理用藥等方面工作的具備藥學學科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的應用型高級科學技術人才[10]。盡管著眼于培養專業人才的角度,這種培養及考核模式是科學、合理且明確的,但是學生們是否能將從課本上學習到的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中,這一點還尚不成功或者說能夠學以致用的學生還是少數。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歸納為以下幾點:①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均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這可能也是設置的考核方式的問題,學生們普遍認為只要認真學習書上的內容,考試取得好成績就會找到一份好工作;②并未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由于課程設置和教學時間的問題,一些院校的社會實踐和畢業設計時間上與準備復習考研重合,這就導致本來就被輕視的實踐部分更不被重視;③盡管在學習過程中有實驗課的安排,但是對于實驗技術的掌握和實驗過程中的操作并未得到良好的訓練,同時,實驗課大部分還是以化學實驗為主,這就導致了本科階段與研究生階段對實驗技術和方式認識和掌握的斷檔;④本科階段畢業設計的課題多是由教師指定,而不是由學生自己選擇。也就是說,目前,在院校教育中,還是多以教師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
盡管我國的藥學專業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并已經成為以國際化、研究型、復合型和高水平為主要特色的教育模式,但是其實許多院校仍舊延續之前老舊的教育模式,如教學內容死板,教學大綱多年不變;單純的知識教育,舊有經驗的復制,忽視實踐,沒有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以考試分數評高低;忽視人文教育,沒有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等[11]。培養出的學生缺乏創新意識,也并不具備新時代下所需要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的素質。因此,調整藥學專業高等教育模式的設置,包括改革教學和考核模式,可以將課上討論和小組匯報的形式作為重點來鍛煉學生們的能力并提高它們在最后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并嘗試推廣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網絡授課方式;改善實驗課內容,在化學實驗的基礎上增加研究生階段可能涉及到的實驗以提高學生們對科研實驗的興趣;提升社會實踐的地位,在國外,與理論知識相比,醫藥學教育更重視的是實踐的作用,因此在當今的國際大環境下我們也應該提升社會實踐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可以通過給予社會實踐證書等方式,還可以在課后定期舉辦相關活動,如職業技能大賽,用藥實踐比拼等讓學生們在活動的同時感受到實踐的樂趣,讓學生們不只是局限于基礎理論的學習,還要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教師指導而不是指定畢業設計,訓練學生們的創新意識的同時增強學生們對科學研究的趣味。
我國藥學高等教育從僅有的中藥學教育到中西方結合教育,再到現在已成體系的藥學相關專業教育經歷了近百年的演變。教育模式也從最初的醫藥不分家,到后來設立藥學學科,再發展至藥學專科學校的建立和如今藥學專業的蓬勃發展。本文結合當前教育現狀,通過課程設置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對藥學專業學生高等教育模式的發展進行分析。為提升藥學專業高等教育的質量和祖國醫藥衛生事業培養優秀人才提供研究素材和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