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鹽源縣委辦公室,鹽源 615700)
中華文化起源具有多元性,每個地區的民俗文化都有著自己的發展軌跡和生存空間,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近年來,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侵入,民俗文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做好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對我國推進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程以及多元文化傳播有著重要意義。
近年來受經濟發展和民俗旅游開發浪潮的影響,民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傳播弘揚,同時帶動了當地產業經濟發展,改善了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生活條件,但是仍然產生了不少負面影響。
近年來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少數民族原有的生存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例如瀘沽湖畔摩梭人也由于經濟利益關系,母系大家庭面臨著分家的趨勢,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母系大家庭占了70%,90%的摩梭人采取走婚的形式,但是現在由于母系大家庭的經濟矛盾糾紛等不斷增多,導致大家庭和諧共處的難度增大,母系大家庭及走婚等民俗特色已需要由政府出臺相應政策來維系傳承。
為迎合市場的需要,一些民俗文化藝術品和工藝品,甚至一些“非遺”項目,失去了原本的特色,變成了規模性的批量生產,甚至被多個景點景區競相模仿銷售,漸漸喪失了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例如云南麗江古城模式的成功以及被廣為模仿,造成游客對東巴文化工藝品存在千篇一律、毫無特色的印象。
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以及外出打工青年人數的增多,打破了原本封閉的文化氛圍,加速了當地語言、服飾及生活習慣等的變化。穿著民俗服裝變成了迎合旅客需求,民族餐成了吸引游客的法寶,民俗技藝體驗成為賺錢之道,漸漸民俗文化失去了原本精髓和靈魂,民俗文化中的淳樸善良、忠誠厚道等品質和價值觀漸漸失去。
例如受利益的驅使將自己的房屋等出租給外來經營者,破壞了原汁原味的民俗特色,只看眼前利益,未思考如何更好的傳承和保護自己的文化。
近年來,部分地區雖然針對少數民族區域制定了專門的保護規劃和機制,但是存在可行性不強、不夠全面或未及時更新等問題,導致保護和傳承力度不夠、進展緩慢。
在文化傳播和特色商品制作中,既沒讓游客領略到獨特的民俗文化,更沒有讓當地居民感覺到自身文化的開發帶來的好處,導致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資本優勢。
隨著對外交通的改善、信息通訊的現代化、新農村建設中生產生活方式向現代化邁進,以及伴隨旅游業發展為適應旅游市場進行的生產經營活動與大量游人進入帶來的外部文化影響,現代文明及外來文化對民俗文化的沖擊不可避免,在發展變化的大環境下,傳統文化因素很難一成不變地“保存”下去。因此,保護民俗文化唯一的出路是以積極應對現代文明沖擊的姿態,尋求在民俗文化發展中如何做好傳承,實現保護文化多樣性、豐富現代文化內涵、促進民族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目標。
政府部門要正確處理民俗文化保護與開發利用關系,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長遠規劃、點面結合,重視合理開發。應制定相應的文化保護、開發戰略,加大財政投入,運用法律手段推動民俗文化的保護,應出臺相關政策,加強對文化傳承場所和傳承人的培養。同時政府加強藝術館、博物館的規劃建設,完善打造能夠收集、展示、交流、保存民俗文化的項目。
將自然風光與獨特民俗文化相結合,將大大增加對游客的吸引力。當前,游客對于大多民俗文化的了解僅限于表層,對真正的民俗文化內涵了解甚少,這與目前文化旅游產品的缺乏有著直接的關系。傳承和保護民俗文化,需要有直觀現實的物質載體,如開發極具特色的旅游工藝品是一個重要途徑。
進入“互聯網+”時代,科技的發展為信息的傳遞提供了多樣的途徑。在開展新時代的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中,可利用拍攝,多媒體放映等技術,將優秀的民俗文化通過電子產品進行永久記錄,并利用媒體網絡,例如可利用抖音等平臺等形式讓觀眾熟知;通過有趣的編輯與攝影,讓人們喜愛民族文化。此外,對于民族文化不應只是原封不動的傳承,還應結合時代需求,有效利用科學技術進行民族文化的創新,讓民族文化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得到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