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委黨校,鄭州 450000)
習總書記說過: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作為犯罪行為的直接受害者,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立法和實踐的各個階段,都應該給予充分的司法關懷。鑒于刑事訴訟法修訂后,被害人權利的保障與同為當事人的被告人仍存在一定差距。筆者認為,應從多方面完善被害人權利,使當事人雙方的權利保障趨于平衡對等。
知情權作為一項貫穿整個刑事訴訟程序的權利,在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都不可或缺。保障好知情權這一被害人最基本的權利,其他權利才能相繼得到保障。所以,由立案開始至審判結束,公安司法機關應做好偵查、起訴、審判三階段的告知工作。對法律知識欠缺的被害人應說明刑事訴訟法的最新規定,引導其配合公安司法機關的工作。告知可以采取口頭方式,也可以采取書面方式,但應以書面方式為主。告知體現了公安司法機關對被害人訴訟權利的重視,也為被害人進一步介入訴訟程序奠定良好的基礎。實踐中有些漠視被害人權益的做法,會導致申訴、上訪等問題的出現,應引起重視。公檢法機關不可因為惰性或顧慮被害人參與會延誤時間而不予告知。缺失告知環節,被害人的其他權利則無從談起。例如在認罪認罰案件訴訟程序中,案件的進展情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自身狀況、所涉及的罪名、認罪認罰態度等都屬于告知被害人的內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檢察機關對其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后,如果變更了強制措施,應該及時告知被害人,使其掌握被告人的實時動態。只有將被害人的知情權真正貫穿于刑事訴訟全過程,切實維護被害人的主體地位,才能凸顯公檢法機關辦案過程中的司法為民。
2018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規定了值班律師制度,值班律師第一時間介入刑事訴訟,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除辯護權以外的法律幫助,職責類似于法律顧問。提供和案件有關的法律咨詢、是否適用速裁程序和認罪認罰程序的建議、變更強制措施的申請方法,都是值班律師的工作內容。
而同為當事人一方的被害人則既無值班律師幫助,也無法律援助保障,在身心倍受傷害、經濟遭受損失的同時,只能自己聘請訴訟代理人。對被告人的法律援助存在經費少,律師態度不積極、援助效果不理想等問題需要改進,但被害人連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在法條中都找不到依據,更無改進之說。立法規定的疏漏、司法理念的輕視易導致司法實踐中忽視被害人權益的行為出現。如果說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是為了使其免受國家公權力可能濫用之侵害,被犯罪行為侵害的被害人作為弱勢群體,則更應該得到無償法律幫助。律師的有效在場,不僅是法律幫助權的應有之義,也是推動程序順利進行,保護被害人的必然選擇。法條的規定應彌補不足,兼顧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平衡。
作為對犯罪行為有切膚之痛的被害人,雖有檢察機關作為公訴機關代表國家追溯犯罪,但其個體訴求之伸張仍應由法律給予切實的保障,以防止其對公權力失望而誤入歧途,造成新的社會矛盾。2018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規定,被告人認罪認罰的案件,檢察機關應當聽取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的意見。但是對于被害人提出的明顯不合理的賠償數額請求,檢察機關審查案件和法院做出判決時,可不予采納。認罪認罰程序通過案件分流,節約司法資源,契合司法實踐需求,適用于所有案件。在此制度適用中,必須兼顧被害人利益。讓被害人參與,及時聽取其意見,以利于司法機關把握犯罪嫌疑人的悔罪真實性,判決時更加準確,同時對預防司法腐敗起到一定的作用。作為提高司法效率的兩種刑事訴訟程序,刑事和解程序適用的罪名有限定,不及認罪認罰程序適用的案件范圍廣,但取得被害人諒解,被告人可被減輕處罰。
近些年,隨著社會貧富差距加大,犯罪率逐年上升,被害人人數也相應增加,而被告人以文化程度低、收入低的情況居多,導致刑事附帶民事判決的執行率持續多年偏低,能得到經濟賠償的被害人僅占少數。為解決被害人的經濟問題,2016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了《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細則(試行)》,2019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人民法院國家司法救助案件辦理程序規定(試行)》,各級法院和各級檢察院每年都會為符合條件的被害人發放數額龐大的救助金,但這些資金僅能惠及部分被害人。我國應制定一部被害人救助方面的專門法律,對涉及救助的申請條件、程序、具體標準、范圍等制定詳細的條款,以使每個符合條件的被害人在被告人賠償缺位的情況下都可以得到國家救助。立法中應規定救助資金多渠道籌措,既可以由國家財政撥款,也可以由企業家捐贈,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或微信平臺募捐,共同扶弱救難。當前國家的扶貧攻堅工作中,必然包含消除被害人群體的因案致貧。幫助被害人,必須聚合國家和社會各界的幫扶力量,體現社會主義社會的民生關懷。
有學者稱,司法工作者辦理的不僅是案子,也是別人的人生。每一個有被害人的刑事案件,在被告人受到公正處罰的同時,應該兼顧被害人的權利保障,使其得到該有的經濟賠償或救助,感受到扶危濟困的司法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