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法學研究所,哈爾濱 150090)
2004年3月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陛d入憲法,是我國憲政制度建設的重要標志。這就要求國家不僅要通過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應當享有的各種權利,而且要創新制度安排,通過制度設計為社會成員實現應當享有的各種權利提供制度和物質的保障,當社會成員因經濟困難或其他原因無法實現應有的權利時,國家有義務提供必需的幫助,保證社會成員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法律幫助。
法律援助法律規范屬于社會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社會法調整的是勞動關系、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和特殊群體權益保障等方面關系的法律規范,其目的在于,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勞動者、失業者、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的權益實行必需的、切實的保障。法律援助作為我國一項司法人權保障制度,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以制度來保證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的法律規范;完善的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可以為社會成員提供可靠的“安全網”。從發展趨勢上看,法律援助應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權利之一。我國的法律援助在現階段,突出表現為是一項作為對特殊群體的法律保障制度。從法律援助社會需求來看,法律援助應成為國家的義務,公民依法享有的權利之一。這是保障人權和公民權的要求;是平等和正義的法律價值的要求;是調整社會關系緩和社會矛盾的要求。
厘清法律援助的“國家責任”和“政府責任”的區別、界定兩個概念,對于明確法律援助是國家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國家責任充分體現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我國《法律援助條例》明確規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考慮到條例在性質上屬于行政法規而非法律,規定法律援助是政府責任是恰當和準確的。然而,從國家與政府的關系來看,政府是國家的行政機關,是國家實體的一部分,主要用以實現國家的各項行政職能。法律援助是我國一項重要的法律人權保障制度,其實施主體應是國家而非政府,國家與政府的不同內涵,決定了法律援助是國家責任。法律援助的國家責任,不僅確定了政府的法律援助義務,也為民間組織在法律援助中發揮應有作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法律層面的“法律援助法”,應當明確確定法律援助是國家責任。
明確法律援助是國家責任,可以更好地促進法律援助的發展。國家責任強調的是:一個國家要為其國民的生存、發展、安全、健康、幸福生活和可持續發展承擔和履行責任;現代社會保障的特點之一是以國家為首要主體,法律援助作為一項國家的法律保障制度,應是國家全方位的責任。明確法律援助是國家責任,可以更好地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促進法律援助的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法律援助的政府責任重點在于管理和實施。將法律援助規定為國家責任,有利于國家依法對法律援助的制度和實施進行設計和管理;特別是在操作層面上,有利于法律援助機構與相關部門工作協作,有利于刑事訴訟中公檢法司各部門工作銜接配合;特別重要的一點更在于,國家責任體現在國家財政應對法律援助的投入上。法律援助制度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從民間行為變為國家行為,逐步演變成為國家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的。在法律援助的多元化主體中,法律援助應當首先明確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國家責任。政府要承擔首要的職責,要履行首要的義務,要完成首要的任務。其他社會主體則是政府援助的必要補充,他們在政府法律援助機構管理下,自愿參與法律援助活動,使政府援助和其他社會主體援助相互協調、相互補充,形成多層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援助網絡。
法律援助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具有全面實現法律對社會管理的若干功能,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隨著法治中國建設的推進,我們有能力、有經驗對法律援助進行頂層設計。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正確實施法律援助,可以使特殊群體權益得到切實的保障,這是明確法律援助國家責任的具體體現,更是公平正義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作為調整社會和特殊群體權益保障的法律規范,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通過法律援助,使得社會成員不論經濟條件好壞和社會地位高低,都能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享受平等的法律保護,促進實現司法公正,正是法律援助工作的核心意義所在。法律援助制度的健全和有效實施,對于完善我國司法人權保障制度,通過法律援助將涉及困難群體的矛盾糾紛納入法治化軌道解決,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推進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要具體體現法律援助的重要作用。法律援助應當不斷適應困難群眾的民生需求,發揮法律援助在人權司法保障中的作用,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司法公正。通過降低法律援助門檻,幫助困難群眾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基本生產生活方面的問題,將更多與民生緊密相關的事項納入補充事項范圍,使特殊群體,特別是困難群體,都能夠及時地得到法律的幫助,讓法律援助成為高品質的免費午餐,切實保障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