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佳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失業保險在救濟待業人員生活來源、幫助他們通過職業培訓再上崗等方面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是我國社保體系的重要一環。而在我國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大、就業問題突出的宏觀經濟運行背景下,我國的失業保險制度遠遠不能應對現存的經濟問題,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保障作用。本文采用數據采集、資料查詢等方法,揭示了其制度設計中存在的挑戰與缺陷,并依此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和解決方法。
根據法律規定,我國失業保險的覆蓋面主要是城鎮企事業單位及其職工。然而在實際的政策實施、操作過程中,民辦非企業單位、個體工商戶等群體購買失業保險的比例很小,同時失去土地的農民、市場的新增勞動力、沒有記錄在冊的失業者等等也沒有被覆蓋到。除此之外,在領取失業保險金上的嚴格限制,也使得很多失業的人得不到保障,失業保險金的實際效用范圍狹窄。
我國失業保險金的繳納原則是,按工資的百分比進行繳納,其中單位承擔工資總額的2%,個人承擔工資總額的1%。從繳納水平上來看,失業保險金的繳納水平呈現“一刀切”的狀態,沒有區分各行各業的不同情況。對于效益好、工資高、勞工群體穩定的企事業單位,本身失業風險較小,反而需要繳納更多的費用;而那些因為工資低、勞動力頻繁更換、失業風險更大的行業企業,繳納的費用反而低。這種繳納主體與受益群體的結構錯位,會導致繳納主體的積極性不高,扭曲市場機制,加重企業的負擔,降低經濟效率。失業保險的覆蓋群體和真正需要保障的群體發生了錯位,產生了結構性失衡,不僅沒有促進就業,反而造成了消極的經濟效應。
1、賠償保金的給付標準由政府統一確定,根據繳費年限劃分金額的高低。原來工資高的人,繳費金額也高;工資低的人,繳費金額也低,但是領取失業保險金時,卻享受了同樣的補助金額,沒有區分差異性,有失公平。2、在給付待遇上設計較為籠統,主要包括生活補助金和培訓費用兩部分,但是在培訓費用上沒有體現個體的差異性,而是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支付,這樣導致的后果是,對于教育基礎好、學習能力強的人,存在資金浪費的現象;對于年齡大學習能力差、沒有文化、教育水平低的人,又往往因為培訓難度大而資金不夠。
而我國的失業保險制度由于不完善,在這方面存在著許多問題,其救濟的色彩更加明顯,而對于促進就業方面的作用發揮不大。具體表現在兩個維度:1、資金支出上,它的主體仍是單純的生活保障金,在職業培訓和促進再就業方面的百分比很小;2、制度設計上,對再就業培訓制度的設計籠統粗糙,沒有實現項目細分,也沒有實現社會化、市場化運營,沒有建立對培訓成效的績效考評和追蹤機制等等。
失業保險的覆蓋面窄,一方面是由于制度設計的不足,對此,我們應當在制度設計上更加靈活,考慮那些工作不穩定的勞工群體,將他們繳費時限適當縮短,或者推行個人參保制,將他們納入失業保險的保障人群內。考慮市場的新增勞動力的就業情況,對這些群體更側重于提供就業信息和就業培訓等方面的保障。對于實行勞動合同制的農民工,可以將他們將“連續工作滿一年”的申領標準放松,改為累積時間。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公民失業保險意識的宣傳,鼓勵公民積極參保,樹立權利意識,及時申領保險金。
首先,在確定繳納標準時要考慮不同行業的離職風險差異性。對于失業風險低的行業,實行較低的繳費標準;反之實行較高的標準。其次,細化到企業上,可以考察不同企業的人員流動性,經常裁員的企業需要繳納更多的失業保險金,而那些人員穩定的企業則負擔較小。更加靈活的征繳標準,會促使企業從源頭上不會輕易解雇員工,從而起到了預防失業的作用。
在保險金的設計上,首先,可以將失業保險金的領取由每月等額領取改為隨時間而遞減,從而增強失業者重新尋找工作的刺激。其次,在發放失業保險金時,可以將未支付的失業保險金,按比例抽取一部分作為獎勵,發放給提前就業的人,從而鼓勵他們積極尋找工作,打擊了依賴保險金而拖延找工作的行為。最后,對愿意從事工資水平較低、社會地位較低等職業的人群一定的補貼。
在給付服務的完善上,建立勞務介紹機構,完善職業介紹服務,失業者可以進行職業意愿和自身能力信息登記,需要招工的企業對所需職工類型進行發布,然后建立自動化職業匹配系統,匹配成功后協助雙方的接洽,以及開展相關深入專業培訓,實現一體化的就業扶助體系。
目前我國的失業保險基金資金大量沉淀,發揮作用有限,產生了大量的累計結余。因此需要擴大保險基金的支出渠道和規模。首先,除了發放給失業者的生活保障金以外,還應當添加對積極就業者的獎勵補貼;在企業運營不景氣時,可以考慮適度延緩對保費的繳納。其次,在給付服務中增加對再就業的資金投入,促進就業培訓的社會化、市場化,構建職業匹配信息系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