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保定市教師進修學校,保定 071000)
小學生正處于由形象思維能力向簡單抽象思維能力過渡的階段,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強直觀教學,通過感性材料的演示,讓學生感知思維過程,幫助學生實現頭腦風暴,實現知識的整合和內化。
如42-16,退位減法的兩位數計算,它的關鍵就是學生理解個位不夠減,從十位上退一,從個位上加十再減的思維過程,它的計算基礎是20 以內數的加減法。教學時先讓學生用提前準備好的小棒動手嘗試,從4 捆零2 根小棒里去掉16 根,看他們有幾種拿法。匯總學生的演示過程,無外乎出現兩種情況:其一,先拆開一捆,把10 根小棒和2 根小棒放到一起,再從12 根小棒里減去6 根;其二,先拆開一捆,從10 根中先減掉6 根,再把剩下的4 根和2 根放到一起。兩種拿法都可以得到運算結果,老師應強調第一種,并帶領所有的學生演示。演示后,讓學生回想演示過程看豎式筆算。學生將感知到的過程通過表象形成思維過程,便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百以內退位減法的計算過程。
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可以看做是知識遷移的過程。在知識的遷移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到知識的連接點,打通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將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形成知識體系的完善和更新。如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是通過剪切、平移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進而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求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圖形轉化的過程,就是知識遷移的過程,也是學生數學思維形成的過程。
在數學學習時,一些知識,依靠順向思維,并不能很好地去理解,這個時候就需要引導學生去進行逆向的思考。通過逆向思維,可以把復雜的題目簡單化。教師在實際教學時,應該幫助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思考,一道題這個方向不行,就可以換一個方向來進行思考,通過這樣不斷反復的練習,學生可以具備逆向思維,在思考數學問題時可以更加有想法,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促進學生的進步。如學生接觸乘法分配律a×(b+c)=a×b+a×c,從左向右的公式運用差異不大,但是逆向的公式運用,會有一部分學生無從下手,教師在講授時應加強逆向公式的推導和運用,練習讓學生提取公因數,強化此類習題的敏感性。
學生認識新知往往不能一次完成,特別是形成認知的思維過程,總是要經過多次信息反饋,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如較復雜的應用題:某糧店6 月份賣大米420 斤,比5 月份少賣了20%,5 月份賣大米多少斤?這道題的解題思路是先尋找一倍量,很明顯5 月份賣出的大米量是一倍量,6 月份比5 月份少賣了20%,把5 月份賣的看做“1”,那6 月份賣的就是1-20%=80%。根據對應的法則,6 月份賣的420 斤對應著80%的量,那么一倍量即5 月份賣的大米數量也就是420 除以80%。這個思維過程較為復雜,反應稍差一點的學生很難說的清楚。因此,在反饋練習中,應先講后算,復述解答思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幫助反應稍差的學生掌握算理和算法,而不只是一味的模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對形同實異的問題,學生有時候分辨不清,追根究底是概念認識不清,概念是數學學習的基石,概念認識不清勢必會導致思維混亂。如,1.紅花有十朵,黃花比紅花多 3 朵,黃花有多少朵?2.紅花有十朵,紅花比黃花多3 朵,黃花有多少朵?
分析這兩個例題,題目中有諸多相同的因素:“紅花有十朵”、“多3 朵”、“黃花有多少朵?”這兩道題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在于最后總結的階段,可向學生提問:“兩題都告訴多3 朵,都是求黃花有多少朵,為什么第一題用加法而第二題用減法呢?”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歸納、總結。使學生認識到第一題是黃花多,黃花可以分成與紅花同樣多的一部分和比紅花多的一部分,求黃花有多少朵,也就是把兩部分加起來。第二題是紅花多,紅花可以分成與黃花同樣多的一部分和比黃花多的一部分,求黃花有多少朵,也就是用紅花的數量減去比黃花多的一部分,因此是減法運算。這兩個習題,實質上是“部分”與“整體”的算法運用,學生首先要能夠通過讀題或者通過畫線段圖的方式,找到題目中的“整體”是誰?“部分”是誰?不要見到“……多”就做加法計算。然后看清問題是讓求“整體”還是“部分”,才能決定是用加法還是減法計算。
數形結合是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數學思想,也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它具有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易于理解,能夠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以及解題效率,簡化思考過程,幫助學生從圖形當中發現隱藏的對應條件等諸多好處。尤其是在和差、和倍、差倍等典型應用題的理解上,數形結合更能發揮很好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