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宋佳
在這座平均年齡不到 33 歲的城市,為何對人才有著越來越熾熱的愛?這座城市年輕的活力來源在哪里?

趙健與產業園同事商討羅湖人才園外墻推介牌設計
深圳灣畔,春潮澎湃。11 月 1 日,是第三個“深圳人才日”,這一天對于深圳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
當晚,在深圳人才公園內,600架無人機擺出了“知識造就人才”、“人才涌流,鵬城展翅”、“群星閃耀,天降人才”、“深愛人才,百花齊放”、“致敬人才,深圳因您更精彩”等醒目的標語。看到這一幕,讓第二批青島赴深圳體悟學習的干部成員趙健興奮不已,來自青島西海岸新區招才中心的他告訴記者:“這場演出十分震撼,對于我們來說也是一堂生動的教育課。使我們對此次赴深圳體悟學習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在這座平均年齡不到33歲的城市,為何對人才有著越來越熾熱的愛?這座城市年輕的活力來源在哪里?
如果將時針撥回至一個月前,在位于深圳市羅湖區的深圳市人才產業園有限公司里,儼然一片忙碌的景象。工作人員在為即將開園營業的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創新園·羅湖人才產業園的籌備做最后的沖刺。
早上7點55分,地鐵九號線緩緩駛入紅嶺北站。趙健從擁擠的車廂中擠了出來,他整理了一下背包,一頭扎進人潮中。來深圳的一個多月以來,趙健已經熟悉了這種“深圳節奏”:他已經完全沉浸于自己現在的身份——深圳人才產業園有限公司產業部的一員。換好工裝后,距離8點半的例會還有20分鐘。他手捧著一摞產業園區運營管理的計劃與公司的運營部部長吳少杰湊在一起,商量著近期工作的難點,小到落實今日來訪客人的桌牌姓名,大到在園區招商引資的的注意事項。
他實訓的工作內容主要是協助產業園公司開展項目的招投標、招商以及園區運營的宣傳推介工作。盡管公司成立僅有4個月,這家新秀企業卻已經承攬起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創新園·羅湖人才產業園、深圳人才園園區、坪山人力資源產業園等多個項目運營管理。
“今天又是‘高產’的一天!”趙健感慨道。一上午的時間,他所在的團隊一口氣推進了30余項待辦事宜,相當于1天半時間的工作效率。會議結束,已經是中午12點40分。他和同事一起來到了食堂,此時的他也終于得空去了趟洗手間。
在短暫的午休時間,趙健掏出了記滿“待辦清單”的筆記本,開始逐條落實。“這就是深圳企業的工作節奏。我們不能只來參觀,更重要的是融入到這種節奏中體悟學習。”趙健說。
在深圳,這種景象不僅是白天的主旋律。晚上10點,結束工作的趙健點開網約車軟件,手機顯示:前方排隊17人,預計等待時間20分鐘。
近年來,云南省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2017年,云南省實現食用菌產量52.8萬噸、產值130億元。預計到2020年,云南省食用菌總產量達到72萬噸,綜合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在此過程中,云南省食用菌企業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產量銷售及市場口碑不斷提升。
對于“打車排隊”這一場景,趙健已經習以為常。在深圳,晚上10點至11點,正是企業員工下班的晚高峰。“把一天當一天半、甚至兩天來用,似乎是深圳人敢于拼搏的真實寫照。”他感慨道。
也正是這種工作效率,讓趙健在短短一個月內的收獲頗豐:就在不久前,趙健和來自青島西海岸新區的實訓隊員一起陪同深圳天辰生物醫療為代表的4個高端人才創業項目到新區洽談交流,并組織了專場洽談交流對接會議。目前,他們已經促進深圳海納微科技有限公司在新區簽約落地。
“掛職干部來到這里,大家開始都覺得是個新鮮事。開始我們都有點擔心他們習慣了北方的‘官節奏’,會不會對我們‘9-9-6’的工作節奏‘水土不服’。令我們佩服的是,‘10-10-7’對他們來說都不在話下。”吳少杰稱贊道。
這股浸潤在空氣中的拼搏干勁,也讓從事科技創新工作的邢雪松激動不已。
說起創新,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名片”,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以來,改革創新成為厚植城市發展的DNA,誕生了華為、騰訊、大疆等一眾高科技企業。
與創新工作打交道的邢雪松,來自青島市科技局,他也是此次赴深圳學習體悟的干部之一。在深圳一個多月的體悟學習中,他深刻地意識到,青島能否成為與深圳媲美的創新引領城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創新要素的供給是否充分,而聚集起高端人才及創新創業所需的各類人才,是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建設最直接的表現形式。
在深圳,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深圳市人才公園里雕刻的那句標語——深愛人才,圳等你來。“深圳用了30年的時間成功打造出人才高地,人才儲備從1979年300多人到如今的510萬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深圳把創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厚植適應人才創新創業的土壤作為了關鍵。”他告訴記者,2018年,深圳在 1997 平方公里上產出了 2.4 萬億的GDP,平均每平方公里產出 12.01 億,遠超北京、上海、廣州的 1.84 億、 5.15 億和 3.06 億產出。這份高產的背后,意味著深圳的發展正在更多依靠創新和人才,而人才是動力來源。
“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包容力,像一股暖流一般涌進了邢雪松的心田,這讓遠在他鄉的他倍感親切。從深圳經驗看,科技創新的競爭主要圍繞人才展開,而人才競爭主要涉及基礎科學領域的領軍人才、戰略性科學家以及具有引領趨勢能力的企業家。“有了這三類人才,其他人會主動跟隨而來,人才高地的建成也將指日可待。培育和聚集這三類人才,需要市場和企業發揮作用,更需要政府發揮前提性作用。”邢雪松告訴記者,用市場的力量推動資本與人才的互動,打通資本與人才的“任督二脈”,是深圳聚集全國、全球創新要素的重要力量。在招才引智方面,青島要學習深圳聚天下英才的胸懷。他建議,青島要加強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激發人才的活力潛能。堅持人才、項目、平臺一體化,對急需或特需高層次人才(團隊),可“一事一議”予以支持,在科技計劃項目申報中進一步弱化“稱號”、“學歷、“職稱”等前置性門檻。
“與深圳企業家、人才交流,他們談的最多的是市場和是機會。人才不僅需要的是政策,更需要的是開放的市場,需要能夠活下去和發展壯大起來的機會。”趙健告訴記者。
在深圳北科瑞聲學習考察時,趙健和其他體悟實訓的干部聽到了一個有趣的案例:這家在人工智能音頻信息和深度處理行業領先的高新技術公司,在剛成立不久時,險些遭遇“折戟”的命運。而它能夠“逢兇化吉”的原因,在于深圳向其打開了安裝市級相關部門會議音頻系統的“機遇之窗”。深圳市科技創業促進會副會長孫昕認為,人才在選擇城市時,一方面關注城市的產業環境;另一方面,關注城市的產業空間,即市場。深圳創造的更加開放的市場經濟環境,讓初創項目、本土項目有更多機會去發展成長起來,這也充分說明開放市場機會對于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深圳,市場化、法制化的理念深入人心,處處都能體現出對企業和企業家的尊重”,趙健向記者感慨,深圳市對民企也有著更為精準、深入的“呵護”,也折射出民營經濟對這座城市的重要意義。相對北上廣,深圳各類市場主體中,最具活力的是民營經濟。在深圳,民營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5%,為深圳創造了80%的就業、60%的GDP。支撐深圳GDP背后的力量不是國企、不是外企、也不是合資企業,而是深圳本土崛起的深商。法治成為深圳營商環境的代名詞,法治也已經成為融入城市血脈中的基因。
對于知識產權的重視,也是深圳對人才創新成果保護的有為之舉。2018年,中國(深圳)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成;2019年3月,深圳實施了全國首部綜合類知識產權保護條例——《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一系列的有效舉措,建立健全了知識產權侵權預防、預警和應對機制,鼓勵知識產權證券化,創新知識產權投融資產品,為營造激勵人才創新創業的公平競爭環境。
活力是深圳的符號,也是深圳的城市脈搏。這份活力,感召著為這座創新之城貢獻才智的千千萬萬人才,也感召著天下想到鵬城實現大鵬展翅的無數“鴻鵠”們。在這跳動的城市脈搏中,“自信”是最閃爍的因子,也是這座城市騰飛底氣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