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玥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美術教育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達到“以美育德”的教育效果。文章以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美術教學實踐為例,從豐富課程設置、拓展教育形式、立足教育服務、加強主體建設這四個方面探索美術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以期實現二者育人的合力。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美術教育;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可見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思想引領、價值追求、意識形態引導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鼓勵學生追求“真、善、美”的和諧統一,是一項科學性與藝術性兼備的教育活動。高等美術教育具有科普性、廣泛性教育的特點,除了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美術技能,還是一項追求“美”的教育。著名畫家艾中信認為,不培養美的情操,不可能形成一個時代藝術的高峰,要加強學生的審美教育,使他們的精神生活得到正當的寄托和健康的發展[1]。這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目標高度契合:藝術本身即蘊含著德育價值,德育又可確保藝術教育發展的正確方向,二者相互融合,相輔相成,具有實踐上的同構性。將美術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凈化心靈、美化人格的有效途徑[2]。
一、美術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美術可以針對不同時代特點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美術作品信息量大,能反映一個時代特征。例如革命戰爭時期為了鼓舞全民抗戰的斗志,唐一禾《七七的號角》、李樺《怒吼吧,中國》等作品應運而生,藝術家將深厚、真實的愛國精神,積極樂觀的態度投射于作品中,具有強烈的號召力。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了弘揚熱愛祖國、艱苦奮斗的精神也涌現了大量優秀美術作品,如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嬌》、羅中立《父親》、姚治華《黃河頌》等。這些經典作品扎根時代、扎根生活,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豐富深刻的內涵、向上的生命力,而在當代,吳冠中《萬里長江圖》、陳丹青“西藏組圖”等作品相繼出現。通過美術作品,當代大學生除了感受到視覺美的同時,更能深入了解這些經典作品的歷史背景,感受正能量,明白現在生活的來之不易,獲得感悟生命的能力,更好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思想政治教育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二)美術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
美術的概念較為寬泛,繪畫、剪紙、攝影、書法等都被納入美術范疇。它通過可感的形象、創造性思維的塑造,在培養美感、塑造持之以恒的態度、凈化心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尼采作為西方現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認為藝術是一種制造“幻覺”的東西,使人到達“酒神狀態”;克羅齊、弗洛伊德則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提出藝術是“麻醉劑”,發泄人們內心被壓抑的情感[3]。事實上學生創作美術作品的過程,即是學生情感抒發的過程。雖然每個人情感投入的程度不一致,但都或多或少地進行了情緒的表達,從而達到緩解心理壓力的目的。這些足以證明美術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當代大學生大多不存在物質方面的擔憂,但精神上卻經受著各種各樣、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的困擾,這已經成為制約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4]。可見,加強大學的心理素質教育已迫在眉睫。美術教育的教育使命之一是要注重人的精神層面,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精神世界與思想素質,以達到優化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三)美術可以營造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根植于校園中,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校園文化是由校園內的人、舉辦的活動等共同創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將美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通過美術課程、美術作品展、舉辦美術活動,使學生從藝術的美中體驗到興奮、幸福,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不斷調整自我。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獨立的個體又造就了美的校園環境。這樣的環境又會給校園內的每一位師生帶來美的享受,促進學生藝術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二、美術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索
(一)豐富課程設置
對于非美術專業的學生,美術課程開設的目的不在于培養專業的美術人才,而是通過美術可感的形象,創作的樂趣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為了提高學生藝術、人文等通識學科素養,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堅持開設藝術基礎必修課程,包含音樂、美術兩門藝術基礎課程,設置了多層次的課程,如素描、色彩、國畫、手工制作、中外美術史等,學院要求每位大一新生從上述課程中選出一門學至大三。即使是最基礎的美術教育,也會對學生進行繪畫技巧方面的訓練,尤其是對于色彩和結構這兩大要素的訓練,能夠顯著提升學生對優秀藝術作品的感知能力、欣賞能力,從而幫助他們獲得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能夠對復雜的現實社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5]。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方面提升了藝術素養和藝術感知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在課程中增加美術作品賞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等內容,增強學生對生活的洞察能力,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鞏固思想政治效果,幫助學生形成“以美育德”的認知基礎。
(二)拓展教育形式
實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它的出發點、落腳點以及價值實現的途徑都是現實的人的實踐[6]。所以美術元素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形式不應僅局限于課堂,應強化“以美育德”的教育理念,將這種思想貫穿于教學實踐的全過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筆者所在的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每年都會結合重要時間節點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這些活動從實施以來已堅持開設了兩年。學院會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在內容呈現、指導思想方面進行研究,更好地發揮藝術活動的德育價值。每學期開學初開展“百米長卷書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理健康日開展“美術繪說話”;教師節開展“多媒體課件設計大賽”;國慶節開展“用鏡頭記錄身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攝影大賽”,此項活動不僅引起來了校園內關注,還引起了社會人士的關注。在此基礎上,每學期末會結合美術課程的考核方式在校園內開展課程匯報展,向全校的學生展示藝術美。活動中會有專業老師進行指導與鼓勵,使學生實現對美術的深度理解,形成持之以恒的品質。綜上,藝術活動開展的形式雖多樣化,但都有共同目標: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激發學生愛校、愛家的情感。
(三)服務意識的培養
立足藝術服務是繼藝術課程、藝術活動的進一步升華。如果說藝術活動更注重校園內部的藝術呈現,那么藝術服務就更強調與社會的對接。在新時代立德鑄魂大背景下,藝術服務更能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使得人和社會更加契合,在藝術服務中領略到平淡生活的美,實現與群眾的互動。
筆者所在的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會根據工作計劃,進行“七色花”定向師范生鄉村教育志愿者招募和培訓工作。這些志愿者結合在上述藝術課程和藝術活動中學習到的知識,每年暑假都會以藝術教育和專業教育為立足點面向留守兒童開展支教,通過引領鄉村定向師范生反哺故鄉,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新時代追夢征程。支教內容將七種顏色作為不同活動的主題,涉及內容包含藝術教育、禮儀教育、紅色文化教育、團體心理輔導。此項支教實踐活動得到了校內外廣泛關注,并獲中青網、泗洪電視臺報道。除此之外,藝術服務會與學校周邊的實際需求結合,如南京沿江小學、沿江敬老院等,向外來務工子女提供教育服務,向老年人提供藝術展演等。通過實踐深化了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對人民群眾的關懷、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對道德的敬仰,提升了學生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實現“理論-實踐-理論”的螺旋式上升。
(四)加強主體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主客體情感交流的互動過程,教育主體的能力水平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的融合,師資隊伍建設至關重要[7]。思想政治教師首先要信道、明道,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其次要能結合自身專業及學生專業特點開展好思想政治課,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藝術教育能力。而對于美術教師,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更好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為黨和人民繼續前進提供強大精神激勵”。這就促使美術教師更要增強對學生的“培根鑄魂”的責任使命,以高水平和人格魅力感染影響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總而言之,無論是思想政治老師還是美術老師,都應該通過實踐發現自己教學的不足,在反思中學習,不斷完善自我,找到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點。
參考文獻:
[1]趙海琳,翟文艷,陳靚.大學校園儀式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實現路徑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36):57.
[2]宮倩.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J].新西部(下半月), 2008(8):147-165.
[3]胥璟.公共藝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 2018.
[4]吳盛亮,李瀟瀟.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路徑方法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5(4):55-57.
[5]王曉放,張彩玉.立足新時代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人的全面發展”高層論壇綜述[J].山東社會科學, 2018(5):193.
[6]王智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存在方式[J]. 學術交流, 2008(1):112-117.
[7]張敏.接受美學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探究[J].教育評論,2015(1):101-103.
作者單位: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