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踏板法作為鋼琴演奏中重要基石之一,時刻影響著演奏效果。合理的踏板為鋼琴的延長音、音色、亮度廣度等都可以增色不少。本文試從認識踏板的不同分類出發,并結合不同時期特點舉證踏板法的運用方法,從而讓更多人對踏板法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研究。
【關鍵詞】鋼琴;踏板;音樂
【中圖分類號】J62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被人稱為“鋼琴靈魂”的踏板,在實際鋼琴演奏中,卻是極易被忽略的部分。一方面,由于出版年限等客觀因素,樂譜中對于踏板的記錄不是很明確,導致譜面混亂。另一方面,不同時期作曲家對踏板的演奏要求也不盡如一。所以,這就要求演奏者不僅要對技法進行深入了解與探究,更要對作曲家持有一定理解,方能完成踏板的合理運用。本人在學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演奏經歷體會,簡單的對踏板的分類及運用做了一些歸納總結。
一、踏板的分類
踏板經歷了從最早配備有控制制音器的手栓、膝部杠桿、分裂制音器、延音踏板到弱音踏板,到最后呈現的是如今常見的,一架鋼琴上三個踏板的形式。一般分為右踏板、左踏板和中間踏板。
(一)右踏板
稱為延音或強音踏板,即總體延長琴弦震動的時間。其工作原理就是制音器作為一種杠桿,當踏板被踩下時,會支開本身貼在琴弦上的一層毛氈,琴弦引起泛音共振,從而延長了琴弦震動的時間。右踏板在技法中主要是延長和連接手指無法保持的音,在音樂性方面,作用是增加色彩,豐富音樂效果。
(二)左踏板
稱為弱音踏板。在立式鋼琴中,當左踏板被踩下,琴槌往前,離琴弦的距離就縮短了,聲音自然減弱。而在三角鋼琴中,左踏板被踩下,那么整個鍵盤會向右整體挪動,琴槌從擊三弦變成了擊一弦,從而聲音減弱,音色相應變得柔和。左踏板在技法中主要是幫助演奏者做到更好的弱音效果,尤其是更柔和的音色。
(三)中間踏板
稱為延長音踏板或選擇延音踏板。其原理主要是當踩下踏板后,只延續此前彈奏的音,不延續踏板踩著時的其他音,不會造成不必要的一片混響。但在實際生活中,直立鋼琴對中間踏板的使用多用于消除大音量,不讓屋外人聽見,并沒有太多實際意義。三角鋼琴中,踏板的作用多用來支持旋律聲部的走向,例如需要彈奏并延長低音,但左手跨度略大,那么中間踏板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所以,中間踏板在立式鋼琴中無實際演奏意義,在三角鋼琴中可減低彈奏低音難度。
二、各時期踏板的發展及運用
1709年,在佛羅倫薩出現了第一臺有強弱的羽管鍵琴出現了,聲音的很多方面都類似于之前的古鋼琴和羽管鍵琴,是現在意義上的第一架鋼琴。最早的鋼琴只能配備有控制制音器的手栓,直到1815年J·布羅德曼才研制出了機械踏板,到1830年開始廣泛應用。踏板的廣泛發展及運用貫穿了整個音樂的不同時期,但是涉足風格,也受不同時期及不同音樂家的影響。
(一)巴洛克時期
復調音樂是巴洛克時期最為重要的一個特點,代表人物是巴赫。由于巴洛克時期,踏板還沒有完全意義上被創造,所以踏板的使用極少。但是當今演奏過程中,也會根據樂曲中手指無法連接卻需要的連奏和持續音,采用中間踏板和右踏板。段落的重復,也可通過左踏板來改變音色。例如《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集《f小調前奏曲》。
這首曲子需要寧靜且豐富的樂思,但是和弦的反復會把旋律線條切斷,主題出現縫隙,那么為了達到想要的音樂效果,演奏者可以使用踏板銜接,改變這一音效。總的來說,都是通過踏板的使用,來保持聲部間的相對獨立和清晰,這是巴赫如歌式演奏的要求,也是巴洛克時期嚴謹與規整的音樂特點。
(二)古典主義時期
古典主義早中期,作曲家們都很有限的使用當時的制音器活動。尤其他們追求的是連續的句法與清晰的奏法。右踏板的使用通常是在慢板樂章中,更多的延長一些短音,使音色不發干,產生共鳴的音樂效果。到了古典主義時期后期,貝多芬的出現開始更多的提倡踏板的使用。他想通過踏板的幫助,完成作品中相關音樂和豐富表現力的達成。例如貝多芬“告別”第三樂章的第11-15小節。
如果根據右手的旋律一直踩踏板,線條則會不清晰,但是若根據左手的和弦變化來踩踏板,也就是貝多芬標注的這樣,那么音色會變得簡潔而連貫,仿佛一個女高音在唱著贊歌,充分塑造了音樂形象。
(三)浪漫主義時期
浪漫時期的踏板越發的大膽和不平常。不僅僅只依據句法和奏法的規整走向,往往被音樂家賦予了奇妙的音樂含義和豐富的個人感情。舒伯特與肖邦的踏板標注,更是根據不同體裁不同情緒,甚至是不同的演奏環境進行改變,即需要演奏者有較敏銳的聽力辨識度和感受力。尤其是李斯特發明的切分和連音踏板,更是手腕和手臂從鍵盤上的解放,一直被現代鋼琴演奏所傳授??偟膩碚f,對于踏板的運用,還是右踏板的使用居多,作曲家力求通過對踏板充分而豐滿的使用,從而突出一個個詩意化的音樂形象。
(四)二十世紀音樂時期
印象主義與現代派的音樂無疑是追求“美”的。其代表人物德彪西和拉威爾的踏板記號往往是讓踏板必須和低音和聲一樣長,通過踏板由低音延續下來的各聲部細致巧妙的混合在一起,以顯出旋律及和聲的氛圍。例如德彪西《水中倒影》中第25-26小節。
右手的十三連音需要平穩流暢的演奏,但是同時又需要保持低音的持續,那么此時就要求演奏者用中間踏板保持低音持續音的延續,起到鋪墊的作用,從而使整體線條清晰明確,這就是德彪西想突出的音色效果。
三、結語
踏板的發展,是一個長達一百五十多年的復雜歷史過程?,F代鋼琴的圓潤飽滿的音色,自然離不開踏板。這不僅僅是發明家的功勞,更是歷來音樂家對踏板的揣摩、研究與再創造。踏板的運用更不是固定的,取決于不同的創作、演奏風格,或者更為廣泛的音樂背景,甚至是不同的鋼琴和不同的演奏環境都會產生不同的踏板法技巧。因此,唯有從根本上了解音樂背景,認真聆聽和感受音樂,積累經驗,才能對踏板法有更深刻的認識,才能使精美的演奏不產生太大的缺陷。
參考文獻
[1]班諾威次.鋼琴踏板指導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
[2]霍夫曼.論鋼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3]F·泰勒.鋼琴藝術[M].北京:藝術科學出版社,1950.
作者簡介:徐航(1995—),遼寧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導師:楊耀坤。